摘 要:法理與情理的沖突自始存在,在許多案件中都有體現(xiàn),媒體與輿論的發(fā)展加劇了這種沖突,如果處理不好這種沖突,可能會造成司法不公,民眾對司法失去信心,造成一定的社會混亂,因此,正確處理法理和情理之間的關系,平衡法理與情理的沖突極其重要,也是現(xiàn)在司法所面臨的困境。
關鍵詞:法理;情理;沖突與平衡
一、法理與情理及其關系
法理指法律,法律原理。是研究法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原理以及法律的基本理念和價值。法理指形成某一國家全部法律或某一部門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學理,在一定意義上是法的淵源。
情理是指人情與道理。一般情況下,“情理”被理解成了一種人們的感情認識,真正的情理,即人情事理,是指人的常情和事情的一般道理,在更高一層指的是道德倫理,是社會大眾的思想感情。
法理與情理不是片面的“法不容情”的關系,而應該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關系,即“法不外乎人情”。首先,在立法中應當體現(xiàn)一定的情理。法律的作用是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以達到某種社會目的,而情理是大眾情感的集中體現(xiàn),實踐證明,蘊含一定情理的法律更容易的到人們的遵守,人們自覺遵守這種法律是因為其符合大眾情理認知,表達出了人們當時的需求,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般規(guī)律。其次,執(zhí)法過程中,符合人們情理認識的執(zhí)法方法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也不容以引起沖突,可以更好的解決糾紛。最后,司法過程也應當體現(xiàn)情理。體現(xiàn)情理,尊重當事人的司法過程更能體現(xiàn)公平正義,更能被人們所接受。由此可以看出,從立法到執(zhí)法再到司法,法理與情理都是不能被完全割裂的,任何失衡都可能會導致社會陷入混亂之中。法理與情理息息相關,情理為法理提供現(xiàn)實基礎,法理是情理邏輯化、一般化的體現(xiàn)。
二、法理與情理的沖突原因
第一,在我國上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中,天理、國法、人情是深深扎根人們心中的觀念,包含著法治與德治的千古話題。情理就是天理與人情,是中國式的理性和良知,是中國的德行和人倫。顧名思義,法理是站在法律的角度分析具體案件,然后依法辦事,然而,法理在我國歷史長河中相比于情理來說,歷史淵源較為淺薄,這無疑會導致司法活動會過度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或者說法理與情理之間的博弈會使某些爭議案件本身的法律內涵改變。法理的基礎是人情,人情是幾千年延續(xù)下來的,誰也無法真正的做到鐵面無私,所以,當情理和法理同行時,他們的沖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近年來,我國為了更加完善法律,不斷地學習并大量引進西方法律文化,然而,中西方的法律文化存在不容忽視的差異,傳統(tǒng)的中國法是人情法,主張立法結合,德主刑輔,如果盲目引進,不經過慎重的考察本國國情,只會引發(fā)其社會沖突,和法律保障人權維護社會秩序的初心背道而馳。
法律現(xiàn)代化中的法理與情理沖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工作者與群眾在人性觀、思維范式及意識問題上各有不同。法官或法學家思維大都是基于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權利理論、程序正義等理論的,都屬于源自西方的“現(xiàn)代性”理論。他們將社會中的人視為獨立平等自由的人,正是這種人性的觀念使得現(xiàn)代法律蘊含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維特點。與此相反,中國社會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因素并存的特殊復雜多元化的體制結構,還具有“社會脫節(jié)”的特征。這種社會關系盤根錯節(jié),民眾之間的交往也是基于這種關系,必然要接受社會倫理道德的束縛。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的角度,因此法官僅僅嚴格依照法律做出判決是很難讓民眾接受的。
總之,在我國當前這樣一個文化多元,社會關系復雜的背景下,法理和情理的沖突是在所難免的。特別是大眾的這種思維是在社會更替中自然發(fā)展的,而法學家的思維是在特殊的理性模式下培養(yǎng)而成的。因此思維模式,對人性的理解角度的不同導致情理與法理之間常常發(fā)生沖突。
三、尋求法理與情理的平衡
(一)立法者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
立法的過程,就是對情理的判斷與采納的過程。通過科學立法與民主立法,法律就在最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對社會正義的分配與安排。法律的內容和價值追求要盡可能地符合和體現(xiàn)情理的要求,情理要融于法的價值之中。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必然要求法律符合社會生活的情理,符合大眾所普遍認可的公正要求。在發(fā)生法與情的沖突時,首先要從法條本身是否合理進行思考,通過對法條的完善以解決兩者的矛盾;再者反省法官是否對法條合理理解,通過反思司法實踐以平衡兩者的沖突。
(二)法官要尊重法律,對法律負責
法官在進行司法審判的過程中,首先應當遵循的是法理,要考量的是法律的規(guī)定。因為情理是法理的基礎與指引,法律規(guī)定本身就應當符合情理。司法審判就是要把抽象的法律規(guī)范與具體的案件事實相結合,把抽象的公正要求變成強制人們遵守的公正的力量。因此,司法審判工作首先應當貫徹法治原則,堅持嚴格司法,依法裁判,是不能動搖的原則,是必須堅守的底線。
其次,遇到法律規(guī)定不明確之時,或者對法律規(guī)定的理解產生大的分歧之時,應堅持司法良知。合法的應當是合情理的,這取決于法官怎樣去理解法律,如何把握法的價值。將法律規(guī)范適用于處理具體的案件,并不是一個死板、機械的過程,而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真正理解和把握了立法的精神和價值,才能夠結合案件的具體事實,借助于社會生活經驗知識,正確地解釋和運用法律,作出合乎法律又合乎情理的公正裁判。
(三)司法審判應堅守司法正義的底線,兼顧社會普遍正義
加強法治建設以來,法律已然成為人民群眾保障自身利益、維護自身安全不可或缺的途徑,而且人民群眾對司法的關注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關注焦點更加多樣化。司法引發(fā)的一些輿情,原因十分復雜,司法機關必須撫躬自問。各級法院要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法治理念的提升對司法公正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法治的大背景下,要更加積極聽取公眾意見,認真回應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通過嚴格的法律理論展現(xiàn)司法理性,以通達的情理表彰司法的良知,以平易近人的態(tài)度傳遞司法的溫暖,努力形成情理和法理的良性互動,實現(xiàn)最大化地共識,讓人民群眾從內心認可并支持司法機關依法作出的裁判,從而達到司法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每一案件都要統(tǒng)籌兼顧法律正義和社會正義,堅守法律底線和道德底線,努力探討和實現(xiàn)法與情的有機結合。
結語:在新媒體發(fā)展壯大的今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社會關系日益錯綜復雜,各種矛盾沖突也日益增多,在解決矛盾、法治國家建設過程中,法理與情理的沖突是我們必須重視、不可避免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無論是立法機關司法機關,還是媒體與公眾,都應擔負起自己相應的責任。要真正推進法治,全面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目標,就必須在人們日常交往的情理中尋找法律的規(guī)定性,即以生活的規(guī)定性決定法律的規(guī)定性,并反過來用法律的規(guī)定性指導、調整和規(guī)范日常生活的規(guī)定性。
參考文獻
[1]參見鄭智興:《民間糾紛案中舉證責任的合理分配與利益衡量---甘超雄訴張華夏、陳國超等合同糾紛案》[J],《判例與研究》2012年第一期:1-6
[2]參見劉天華:《法理與情理的沖突解決》[J],法學研究,2017.11(上):5-6
[3]參見陳驚天:《合乎情理的裁判是樹立司法權威的重要因素》[J],2017年第二期
[4]參見張忠斌:《以法官的理性和良知傳遞司法的溫度》[N],2017年4月18日:人民法院報第二版。
作者簡介
王鵬鋼(1995—),男,漢族,甘肅天水人,西北政法大學2017級碩士研究生,法律碩士專業(yè),研究方向:反恐怖主義法學.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反恐怖主義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