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蔡建泉
教學是減法的哲學。一堂課短短45分鐘,到底把什么教給學生,教學設計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取舍,確定課堂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依據(jù)王榮生教授關(guān)于“學的活動”的規(guī)定性要求,還需要深入思考怎樣“讓學生學好”?;诖耍掖_定了“通過景物描寫的學習和散文的語言品讀,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獨特人生體驗,把握主旨”的教學目標。第二個問題,如何將我的閱讀經(jīng)驗和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對接,實現(xiàn)學生的閱讀和作者的敘述的對接?依據(jù)“學的活動”的教學組織特點,我設置了有序的教學問題串,立足“以評價驅(qū)動教學”的觀念開展了教學。
一、導入
師:同學們,在短短的十幾年間,你們有沒有特別難忘的時光?多不多?
生(七嘴八舌):沒有/有,不多。
師:我請一位同學來說說看,以前的哪段時光最讓你難忘?
生:我很難忘在外婆家的日子,外婆家有一塊小的園地,種著各式各樣的蔬菜;田邊有枯樹、鳥窩;夏天可以在田邊溝渠里捉魚抓蝦,那是我最有趣的童年……
師:那么,這段日子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生:快樂、自由自在。
師:嗯,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在廣袤的自然里成長,是難得的好時光。同樣,南斯拉夫作家沃蘭茨也有一段非常難忘的童年經(jīng)歷,就是我們今天要來學習的散文名篇《鈴蘭花》。(板書:鈴蘭花 沃蘭茨)
【評析】解讀散文,一般分兩個階段:一是喚起學生的經(jīng)驗,理解文本語言的特征;二是從語言特征入手,延展到對文本精神、情感的理解。趙老師的導入,從學生不多的人生經(jīng)驗、閱歷介入:“在短短的十幾年間,你們有沒有特別難忘的時光?多不多?”借此問題,巧妙地調(diào)動學生經(jīng)驗,與文本形成呼應,還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自然而然地感受作家表達出來的獨特人生感悟。所謂“教學評一體化”,指課堂教學活動成為學生的學習經(jīng)歷、教師的教學與評價相互融合的有效教學過程——這節(jié)課的開端深得其味。
二、初讀文本
師: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故事,會對我們的成長產(chǎn)生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今天,我們一起看看沃蘭茨的《鈴蘭花》,講述了怎樣的一個故事?請大家嘗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
生:不到6歲的主人公“我”非常害怕村里的那塊洼地,認為那里是“地獄”。有一次去那里放牧,更加深了“我”的恐懼;又因為母親想要一束鈴蘭,在某一天早晨勇敢地去“地獄”采回了鈴蘭花。
師:這位同學概括得好,很細致。
生:概括比較完整,但還要關(guān)注到“我”是在父親的逼迫下前去放牧的。
師:好。第一位同學的概括傾向于“我”,而故事不止“我”一個角色,父親也不要忽略了。我們概括一個故事,往往要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概括一下:首先,什么時間?
生:“我”小的時候,六七歲時。
師:地點?
生:“地獄”,我家的那塊洼地。
師:在“地獄”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
生:主要是兩件事情:放牧,采鈴蘭。課文主要講了“我”六七歲時到“地獄”里放牧和采鈴蘭的故事。
師:這樣的概括是不是更加準確?
生:是的。
【評析】這一環(huán)節(jié),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一個簡潔的概括,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等要素進入文本——這個設計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引導學生“讀進去,再讀出來”——簡要的對話之間,對課文有了一個宏觀掌握。
三、研讀文本
師:剛才那位男同學說,我們不能忽略的人物是誰?(生:父親)那么,父親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呢?(板書“父親”)首先,一起來看看,父親在哪一部分第一次出現(xiàn)?
生:第一次,父親逼迫“我”去“‘地獄放牧”,不是“我”自愿的。
師:看來,兩次去“地獄”,有一個明顯的差別,那就是有沒有父親的逼迫。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沒有同學注意到,作者把第二次去“地獄”的行為稱為什么?
生:壯舉。
師:讀得很仔細。作者為什么把第二次采鈴蘭稱為“壯舉”呢?
生:第二次,他克服了恐懼,主動前往“地獄”。
師:概括精練。那么,“我”對“地獄”產(chǎn)生了巨大恐懼的原因,有哪些呢?結(jié)合文本說說看?
生:第一小節(jié),對“地獄”環(huán)境進行了描述:“這里人跡罕至,陰陰森森,人們來到這里心都不由自主地……”首先說明“地獄”本身的環(huán)境,讓幼小的“我”產(chǎn)生了恐懼感。
生:第四小節(jié),父母在對“我”進行基督教的啟蒙教育時,講到了“地獄”的情狀?!拔摇睂⒆诮汤锏摹暗鬲z”和這塊洼地聯(lián)系到了一起,增加了恐懼。
師:宗教里的“地獄”和俗稱“地獄”的洼地,二者有什么相像之處?
生:都是陰森可怖、神秘莫測的。第4小節(jié)說,“我”認為,洼地“只不過少了一堆永不熄滅的大火罷了”。
師:回答得非常不錯。我們能夠從哪些角度來發(fā)現(xiàn)“地獄”的陰森、可怖?
生:首先它是陰暗的,“三面……環(huán)繞,好像一口深鍋”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色調(diào)的幽暗?!昂邝聍瘛薄盎薨怠钡?,以一種暗色調(diào),集中渲染了“地獄”的陰森可怖。然后,“地獄”里的植物,雜亂,沒有用途,少有人至,這就造成了這片地方的荒涼,也讓人覺得害怕。
師:你分析得特別細致,欣賞的角度也很準確。俄羅斯作家列賓就說過“色彩即思想”。作者正是借助這種暗色調(diào),寫出了他對“地獄”的害怕。這是客觀環(huán)境。
生:這片洼地里,還有泉水流動的聲音,是以動襯靜。一個幽僻的地方,如果你內(nèi)心對這塊地方還存有恐懼,泉水的聲音會讓你更加害怕,覺得它藏著很多未知的危險。
師:是的,越有聲響,這種寂靜越是突出。我們學過類似的詩歌——
生: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師:大家分析得很具體,也很從容。真是太棒了!通過這一小節(jié),我們可以感受到,“地獄”“陰森神秘”,是可怖的。這是從景物描寫的角度來看,還有其他角度嗎?
生:“地獄”的可怕,還因為“我”的主觀感受。文章里說,“‘我打從記事的時候就開始害怕這個地方”;在教堂談到“地獄”,“‘我總覺得我們的那塊洼地有點像真正的‘地獄入口”,以至于“‘我每次總是恐懼萬端地走近這個地方,然后盡快跑開”。
師:這一層主觀因素,你分析得非常好,是我們需要的答案。還能找到其他的主觀因素嗎?也就是,作者對“地獄”還有什么不好的記憶或者經(jīng)歷?
生:有!作者不到6歲時,驚魂落魄地獨自去放牧的經(jīng)歷,使“地獄”在“我”的心中更加可怕。這次放牧,“我”“號啕大哭,把眼淚都哭干了……”
師:準確!我們分析并且理解了課文的一個關(guān)鍵內(nèi)容。作者已經(jīng)從客觀環(huán)境和主觀認識兩個方面,渲染出了“地獄”的可怖。然而放牧的經(jīng)歷,更加深了“我”的恐懼。
【評析】文本解讀,要求我們用“語文經(jīng)驗”去解讀文本具體、獨特、主觀的感受。這一部分的師生對話,教師拋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作者一共去了‘地獄兩次,并且將第二次去‘地獄采鈴蘭的行為稱之為‘壯舉,為什么?”“‘我對‘地獄產(chǎn)生巨大恐懼的原因有哪些?”問題比較簡單,目的是引導學生進一步進入文本,真正理解作者獨特的生命經(jīng)驗和生命感受,從而能夠深入理解“采鈴蘭”這一關(guān)鍵事件。第二個問題是,文章是從哪些角度寫出“我”的恐懼?這就引導學生在具體分析之后,又跳出文本,從結(jié)構(gòu)方面整體把握文本,實現(xiàn)了對文本的全面分析。
師:作者在此處宕開一筆,寫被逼迫著去“地獄”放牧,大家覺得這樣的安排有什么好處?
生:寫父親逼迫“我”到“地獄”放牧的經(jīng)歷,強化了“我”對“地獄”的無限恐懼,與下文寫采鈴蘭時克服了巨大的恐懼形成了對比。
生:是的,這種強烈的反差,更加突出了“我”對母親的愛,因為“我”要克服那么大的恐懼!
師:同學們特別會解讀。文章先充分介紹“地獄”的陰森恐怖,就為下文寫“我”失敗的放牧經(jīng)歷蓄勢;而進一步詳細描述“我”放牧的失敗經(jīng)歷,更為采鈴蘭蓄勢。大家說,是不是?所謂蓄勢,就是感情的浪潮涌到此處,筑一道壩攔下來,只等一瀉千里(伴隨教師動作,然后板書“蓄勢”)。
生:是的。
師:很好,要及時學習這種寫作方法。
【評析】對插敘的內(nèi)容,學生的解讀極具層次,這是一個驚喜;教師的課堂評價很有針對性,激勵學生踴躍發(fā)言,很有成效。一般來說,教師精心預設,大都可以實現(xiàn)這樣的“教學評一體化”的引領(lǐng)。
四、再讀細析
師:讓我們齊讀第9-10小節(jié),分析作者采鈴蘭時的恐懼心境是怎樣表現(xiàn)出來的?
(生齊讀)
師:“地獄”如此恐怖,“我”卻能主動到“地獄”采鈴蘭。促使“我”深入“地獄”采鈴蘭的原因有哪些?
生:首先,“我”對鈴蘭特別喜愛,可能鈴蘭有幸福的寓意。最主要的,是“我”對母親的愛。
生:源于對鈴蘭花這種美好事物的喜愛,更源于對母親的深愛。
師:說得非常好。我有一個疑惑,文章中,母親怎樣的行為和關(guān)愛,激發(fā)了我對母親的深愛呢?
生:文章有兩處,描寫母親對“我”的愛:一是在父親派“我”獨自去“地獄”放牧之前,她心疼、安慰,試圖阻止父親,說“他怕‘地獄啊”。二是見兒子驚魂落魄地回來,她很心疼,擔心再讓他去會嚇成“傻子”,便對父親說:“以后你不要再叫他去‘地獄……”
師:正是因為母親如此呵護、疼愛我,所以,“我”就更加愛著自己的母親。當這份愛在心中持續(xù)發(fā)酵、涌動、升騰的時候,就有了感恩,也就是回饋母親的想法。也正是這個孩子心中擁有的這份愛,給了他去“地獄”的勇氣和力量!大家說,是嗎?帶著這種體驗,我們一起嘗試著來品讀這一部分中你特別欣賞的段落或者語句。
(師生自由朗讀)
生:我來理解第28小節(jié)。當作者心中有了愛,并且因為愛而激發(fā)出勇氣和力量的時候,他看到了和以往不同的景象。這一次,作者用了很多色彩明亮而又溫馨的詞句,與前兩次描寫的“地獄”迥然有別。這種寫法,就像王國維說的,“物皆著我之色彩”,把“我”內(nèi)心那種因為愛而產(chǎn)生的給母親采鈴蘭的使命感、責任感,通過具體的景物描寫展現(xiàn)了出來,很生動,很形象。
生:第31小節(jié),文中的“我”肯定不止一次看到朝陽下的自家院子,也肯定不止一次看到過朝霞里的母親形象,怎么偏偏今天的朝陽竟如此多情地把它的第一束光輝都“投進我們家的院子,把院子裝扮得絢麗多彩”呢?怎么偏偏今天佇立在霞光里的母親,會“周身通紅,漂亮極了,猶如下凡的天仙”呢?理由很好找,因為今天早晨“我”做了一件大事——到“地獄”采了鈴蘭送給媽媽。這一段,表面上寫朝霞的絢麗,寫母親的美如天仙,實際上是借景和人的描寫,烘托“我”此時此刻又激動又得意又幸福的心情。
生:第29和30小節(jié),也是采用了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相結(jié)合的方法,把“我”在“地獄”里采鈴蘭時“一種興奮而難過的心情”寫得很形象,那種矛盾的感受,和“我”遇到恐懼的時候非常相似。
……
【評析】這一環(huán)節(jié),切入課堂的主問題“促使‘我深入‘地獄采鈴蘭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的分析非常細致——文本中“我”的成長,尤其是責任感和勇氣的勃發(fā),是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并為之感動的。讀到這個層面,學生的內(nèi)心也會升騰起成長的強烈愿望,以及清晰的責任感。在此基礎上,教師注重借助評價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文章是怎樣做到這種表達和傳遞的,就使學生不僅在感受,更在表達方面,也獲得了及時的成長。散文閱讀的教學,實質(zhì)是建立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與“這一篇”散文所傳達的獨特經(jīng)驗之間的有效鏈接。如何鏈接?如何理解文字?朱自清曾說過一段至今仍發(fā)人深省的話:“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訓練,所獲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為思想也就存在語匯、字句、篇章、聲調(diào)里,中學生讀書而只取思想,那便是將書中的話用他們自己原有的語匯等重記下來,一定是相去很遠的變形。這種變形必失去原來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輪廓,沒有什么用處。”這是很有道理的,這也是這一教學片段在用心實現(xiàn)的。
五、拓展探究
師:一個小男孩,瞞著父母,悄悄跑到“地獄”去采鈴蘭,把驚喜送給母親。這一舉動,看似微小,然而對于少年作者而言,卻是成長的轉(zhuǎn)折點,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最后一個問題:這篇文章,為什么要以“鈴蘭花”為題?
生:借鈴蘭花抒發(fā)感情,既有“我”克服恐懼的大成長,也有“我”對母親的愛。
生:鈴蘭花是一個標志,我認為這篇文章也可以叫《地獄》,是“我”在父母不同的關(guān)愛下成長的另一個標志。
師:應該也可以,和“鈴蘭花”孰優(yōu)孰劣,可以討論一下。
生:我還是覺得“鈴蘭花”更好,因為感覺上更美,而且更符合成長和愛的主題。
生:……
師:大家都說得非常好,其實題目也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過,我也覺得“鈴蘭花”作為這篇散文的標題是恰當?shù)?。無論是“鈴蘭花”的花語,還是“我”的經(jīng)歷,或者文章所要表現(xiàn)的愛、勇氣、責任和成長,都和“鈴蘭花”這個題目的蘊涵接近。如果命題為《地獄》,當然也可以,就是對比落差更鮮明啦。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學習沃蘭茨的《鈴蘭花》,一起探討了成長和愛,大家的表現(xiàn)給了我很多驚喜和驚嘆,感謝大家的共同研讀。下課!
【評析】這篇散文最感人之處,就是“我”為了滿足母親帶一束鈴蘭上教堂的心愿,而冒險去那個可恨可惡可怖的“地獄”采摘鈴蘭花的過程。這個行為的偉大之處在于:“我”由一個被愛的小男孩變成了因為愛母親而勇敢的小小男子漢,由“接受愛”轉(zhuǎn)向“創(chuàng)造愛”,呈現(xiàn)出成長的可貴——這也是每一個人都要經(jīng)歷的成長。學生需要去讀懂這樣的經(jīng)典作品,代入自身的生命感受,鏈接“這一篇”散文所傳達的作者獨特的經(jīng)驗,通過個性化的語句章法,去感受、體認、分享它所傳達的豐富而細膩的人生經(jīng)驗。
整體而言,這節(jié)課是,一節(jié)師生經(jīng)過熟讀之后,借助于幾個主要問題的引導而開展的一次“教學評一體化”的本色課堂。當然,也不無遺憾。在這篇文章中,推動小男孩克服恐懼的,恰恰是他的家庭,是他擁有的父母之愛——父愛和母愛,都不是無原則的驕縱,值得引發(fā)我們對文本進一步的思考,以及對課堂的更為深入、巧妙的設計。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高級中學 北京實驗學校海淀校區(qū))
□責任編輯 敖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