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心童
【摘要】《中庸》乃四書之一,是蘊含儒家大哲理的一部著作。全文三十三章,處世智慧處處可顯;全篇3568字,人生哲學字字珠璣。此次有此良機同良師益友共同學習《中庸》,才知何謂“開卷有益”。從開篇至末句,句句箴言,令我感到醍醐灌頂。人生之路常堵塞或內心之感常悲喜之處,竟多可以《中庸》之道疏導,這是大智慧的魅力:無所不包,無處不親。
【關鍵詞】中庸 儒家哲理 處世智慧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048-01
《中庸》乃四書之一,是蘊含儒家大哲理的一部著作。全文三十三章,處世智慧處處可顯;全篇3568字,人生哲學字字珠璣。從開篇至末句,句句箴言,令筆者感到醍醐灌頂。人生之路常堵塞或內心之感常悲喜之處,竟多可以《中庸》之道疏導,這恐怕正是大智慧的魅力:無所不包,無處不親。楊慶中先生認為:中庸思想,有其內在的邏輯:“尚中”是中庸的邏輯起點,“時中”是中庸的內在本質,“中正”是中庸的規(guī)范準則,“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標?!吧兄小钡幕緝群恰盁o過無不及”,“時中”的基本內涵是“無可無不可”,“中正”的基本內涵是“禮義”,“中和”的基本內涵是天人和諧之美。
人常言:“半部《論語》治天下”,雖似指《論語》,卻又不止于《論語》,更是說儒學之道廣涵了人生之旅的方方面面。筆者只與《中庸》中第二十九章短短的一段話產(chǎn)生共鳴,竟也能得到豁然開朗的效果。品味此段確是越讀越為其推廣的人生哲學而啟發(fā),越讀越為其時代的處處適用而嘆服。最始料未及的是,筆者從中尋到了為人處事追求的目標對照,對此真是讓我甚為欣喜。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于天下者也?!?/p>
一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以文章所出現(xiàn)時代來看待這一段話,應該主要是指天下的管理者,要求他們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規(guī)范這三件重要的事。同時要求在上位的人,行為一定要得到驗證,使人信服,老百姓才會聽從。因此,作為在上位者,因其尊貴地位,應當比下位有更多的擔當,讓百姓更能信服,并提出從哪些方面進行驗證。
二
“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边@句話里的“下焉者”,就人物來講應當就是家喻戶曉的孔子,孔子的一生,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多奔走在各諸侯之間?!半m善不尊”,雖然很好,但人們對信仰的力量還遠遠不夠,依然沒有引起大多數(shù)人的尊重,一般人們不尊重他、不珍惜他,在認識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正因為不相信、不尊重、不珍惜,所以一般人們也不會認可這個思想,學習這個思想,進而跟著這個思想走。
三
“本諸身”即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導閱讀學習者善于讓自己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罢髦T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聯(lián)系上小段,要求學習者明白知行合一的道理,并時??疾椤爸钡恼_與否,我認為要求驗證的幾個重要方面可以這樣理解:“庶民”為大眾;“三王”為制度,權威;“天地”為自然,規(guī)律;“鬼”為內心的天然畏懼,“神”為內心的純潔信仰。所以在知行之前要先接受此般種種考驗,這是最全面的考驗,經(jīng)歷過種種才可實踐。而讀“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我知,古代儒者已經(jīng)考慮到后世對其時代,其話語的理解了,并勸解其他讀者,學者一起重視該點,這難道不正是“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嗎?這難道不正是圣人“本諸身”嗎?
四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這里的“百世”是形容詞,中國上古文化小的是三十年一世,大的是三百年到五百年為一世,所以百世就是百代,就是說要經(jīng)歷成千上萬年,你所建立的文化事業(yè),流傳于百代,至千秋萬代。歷史的長河里有大圣人、成功人出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真理只有一個,完全一樣,要吻合,才行。
五
“知天也”,“天”為何物?可能是指天理,包括天道,倫理。如此正與前文提到的信仰,畏懼和規(guī)律聯(lián)系起來。在古代的信仰體系中,自然和天地是不可動搖的存在;而“知人也”,“人”應該是人情,仁,德,由此可知,古代儒者已然明白,“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的存在是社會的前提,沒有一個個現(xiàn)實的人的存在,也就沒有社會?!边@樣的“社會”概念,并重視人的價值,所以前文也提到必須驗證于百姓處。也由此可見,此段前后環(huán)環(huán)相扣,闡發(fā)深刻的道理。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道”是先導,“法”為法度,“則”即規(guī)則。君子以身作則,以自身之行為引導百姓,甚至于后世眾人,從一個“世”字可看出,“君子”不僅要考慮的全面,更要考慮的長遠。
六
“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边@種狀態(tài)是筆者想要努力追求的:在遠處有威望,在近處也不使人厭惡。我多么想成為這樣的人啊,我也愿意為成為這樣的人而去努力,去修行。讀到這句話真是讓筆者感動不已,瞬間與內心世界的期待共鳴。想來,人生能得此一箴言,實乃幸運之至!由此,筆者也能夠懂得古代圣人,君子“在彼無惡,在此無射”的目標指向了,“以永終譽”,“庶幾夙夜”又有何妨?
七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于天下者也?!彼f一個人修養(yǎng)沒有達到這個程度,要想在歷史文化萬古留名、萬古流傳,是不可能的,必須要真的道的修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到家。那么為什么我們再三強調講,子思這個文章是答復天下人對他祖父所提的懷疑的問題,也說明了中國儒家文化的精神之所在,為什么呢?他一路寫到這兩段,寫完了,提出來說明孔子、他祖父所走的學問思想的路線。
《中庸》的核心觀念是“誠”。“誠”是“天”的本性,是天地萬物皆賴以存在的根本,人要通過道德修養(yǎng)工夫,“擇善而固執(zhí)之”,以求達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的境界。核心觀念“誠”對于我們現(xiàn)實社會還是有一定的意義的。沒有了誠心,沒有了誠意,那么任何事情將不會達到預想的結果。
讀《中庸》是讓人感動的一種體驗,時時被戳中內心,句句能振聾發(fā)聵,閱讀中有體會,體會后有目標,追求時有努力。但《中庸》之道不止如此,還有更多的智慧需要筆者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發(fā)掘,作為一位已有追求的閱讀學習者,既然深受感動,便應為闡發(fā)其奧義而努力,如此才可實現(xiàn)“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的追求狀態(tài),如此才可把握“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