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娟,吳攀, ,張翅鵬, *,陳俊峰,黃臣臣,陶秀珍
1. 貴州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2. 貴州省普通高等學校礦山環(huán)境污染過程與控制特色重點實驗室,貴州 貴陽 550025;3. 貴州民族大學化學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工程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砷(As)是一種廣泛存在且對動植物具有毒害作用的類重金屬元素。As污染在已成為一個嚴峻的全球性環(huán)境問題(尤其在東南亞),目前已有數百萬人口受到 As污染的影響(Bhattacharya et al.,2007)。近年來,含As地下水灌溉與礦產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等導致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部分稻田受到嚴重As污染。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并且比其他糧食作物更易吸收和積累As。在孟加拉國以及中國湖南、貴州、湖北等砷污染區(qū),農田生產大米的砷含量高于 0.7 mg·kg-1(Hossain et al.,2007)。若長期食用可能會誘發(fā)癌癥、心臟病和皮膚病等(王永杰等,2010),因此,水稻砷吸收富集是目前生物地球化學領域比較受關注的環(huán)境問題。
水稻根吸收土壤中的砷后輸送轉移至株體不同部位并富集轉化。在不同生育時期,水稻對砷的吸收量存在差異。Wang et al.(2006)研究發(fā)現在水稻根、莖和葉中,分蘗期 As增加很快,拔節(jié)期顯著降低,孕穗期和灌漿期有小幅度增加,成熟期達到最高;而 As在稻穗里的含量在孕穗期達到最高,灌漿期迅速降低,成熟期有所增加但仍低于孕穗期。彭小燕等(2010)發(fā)現水稻在分蘗期各部位As含量極顯著增加,之后在灌漿期又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直到成熟期達到最大;籽粒 As的含量在不同時期由大到小的順序為:孕穗期>成熟期>灌漿期。水稻吸收的砷在不同部位富集,成熟期水稻各部位砷含量呈根>莖>葉>稻殼>稻米的分布規(guī)律(Ye et al.,2012),Abedin et al.(2002)發(fā)現當用含 As 8 mg·L-1污染水澆灌時,根、莖葉、谷殼和糙米As含量分別為 107.5、91.8、6.1、0.42 mg·kg-1。水稻中砷的毒性不僅與其總量有關,還與其賦存形態(tài)有關(Duan et al.,2007),有必要從賦存形態(tài)角度深入認識水稻對砷的吸收和分配。As(Ⅲ)可能通過硅酸鹽途徑進入水稻根系,As(Ⅴ)可能主要通過磷酸鹽吸收通道進入水稻根系(Ma et al.,2007),砷進入水稻體內后可以進行價態(tài)轉化(Carey et al.,2011;Punshon et al.,2016)。Zheng et al.(2011)研究了不同形態(tài)砷在不同生長期的分配,表明在水稻不同生長期無機砷保持穩(wěn)定,并且主要在灌漿期轉運無機砷到稻米中。目前雖已有一定的相關研究(Li et al.,2017;Syu et al.,2015),但針對礦業(yè)活動造成的土壤污染背景下的相關研究還較少。
黔西南高砷煤礦區(qū)歷史遺留礦渣已對小流域稻田土壤性質及砷含量造成影響。研究該流域水稻在不同生育時期對不同形態(tài)砷的富集、吸收、各器官對不同形態(tài)砷的轉運能力及其分布特征,初步探討水稻對砷的吸收與賦存形態(tài)特征,為深入認識礦業(yè)背景條件下砷在水稻中的富集及形態(tài)分布提供參考。
興仁縣位于貴州省西南部,其境內的煤礦是黔西南典型的高砷煤礦區(qū)之一。平均海拔 2014 m,全年降水量1320.5 mm,平均氣溫15.2 ℃。研究區(qū)為交樂村貓石頭水庫(Maoshitou Reservior)與石頭寨水庫(Shitouzhai Reservior)的灌溉區(qū)域(見圖1)。貓石頭水庫上游因煤礦開采遺留的廢棄煤礦礦井(部分屬于高砷煤)及礦渣產生大量的酸性礦山廢水(AMD),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流入水庫,導致該水庫水質惡化,pH值介于 2~3之間,造成水體污染(吳攀等,2006)。石頭寨水庫及上游無酸性礦山廢水匯入,水體未受污染,而水稻是該研究區(qū)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由于水資源不足當地居民長期使用該含砷灌溉水進行農業(yè)灌溉,導致該區(qū)土壤酸化及土壤砷含量偏高。其土壤pH為3.74~5.20,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為13.68~34.20 g·kg-1。土壤As質量分數為24.81~141.37 mg·kg-1,土壤鐵氧化物質量分數為3.5%~4.6%(段明宇等,2017)。
2015年8—10月,按照水稻不同生長期(拔節(jié)期(Jointing stage)、灌漿期(Filling stage)和成熟期(Maturing stage)),在研究區(qū)采集整株水稻樣品 10個(采樣點分布見圖1)。水稻樣品帶回實驗室后先用自來水洗去泥土等雜質,再用超純水沖洗3遍,隨后置于105 ℃烘箱中殺青10~15 min,放入冷凍干燥機(GL-G20-II)進行干燥,稱量干物重。水稻稻谷使用瓷質研缽進行脫殼,用微型粉碎機(天津泰斯特/FZ102)粉碎水稻根、莖、葉、稻殼和稻米(糙米),分裝待用。
圖1 研究區(qū)樣品采樣點分布圖Fig. 1 Map of the sampling sites in the study area
為分析水稻各器官(根、莖、葉、殼、米)砷形態(tài)含量,稱取冷凍干燥后粉碎的水稻樣品 0.3 g(精確至0.0001 g)于50 mL離心管中,加入10 mL 7%鹽酸作為提取劑,在95 ℃水浴中提取45 min,提取率為95%,樣品逐漸冷卻至室溫后取出,3500 r·min-1離心 5 min(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GL-20G-H),上清液用0.45 μm微孔濾膜過濾(為了防止不同形態(tài)As之間的轉化,過濾過程要盡量短并保存在冰盒中)。使用高效液相色譜-氫化物發(fā)生-原子熒光光譜法(LC-AFS97)測定不同形態(tài)As含量(張萌等,2015)。總砷含量為無機砷含量[As(Ⅲ)和As(Ⅴ)]與有機砷(MMA和DMA)含量之和??瞻讟印⑵叫袠雍蜆藴嗜芤旱奶幚砼c樣品同步進行,以確保測定結果的準確度。As形態(tài)標液:As(Ⅲ)標準溶液(GBW08666)、As(Ⅴ)標準溶液(GBW08667)、MMA 標準溶液(GBW08668)、DMA 標準溶液(GBW08660)均購買于國家標準物質中心。
運用Excel 2007、SPSS 21.0和Origin 8.5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采用Pearson's Correlation進行相關性分析。為了衡量水稻中 As從根部到莖部、莖部到葉部、莖部到殼部或殼部到稻米的運輸能力,計算其轉移系數(translocation factor,TF),計算公式如下(Bermudez et al.,2011):
式中,TF為水稻中As從根部到莖部、莖部到葉部、莖部到殼部或殼部到稻米的轉運系數;ωi和ωj分別表示水稻不同部位As質量分數(mg·kg-1)。
為了反映砷形態(tài)在各器官間的運輸和分配情況,計算各部位形態(tài)砷質量分數比值(ratio,R),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R為水稻中根/莖、莖/葉、莖/稻殼或稻殼/米等部位形態(tài)砷質量分數的比值。
3.1.1 水稻地下部根的As富集
水稻根部是土壤砷的主要吸收富集部位。拔節(jié)期、灌漿期、成熟期水稻根部砷質量分數分別為61.96、40.99、29.10 mg·kg-1。隨著水稻生長,根部砷含量逐漸減少,成熟期含量降低至拔節(jié)期含量的46.97%(圖2)。這可能與水稻生長期延長根部鐵膜退化有關。有研究認為,在水稻營養(yǎng)生長主要階段,根部分泌氧量較大,根部容易生成大量鐵氧化物(傅友強等,2011),其對砷具有較強吸附過濾作用(Liu et al.,2004),到成熟期水稻根系泌氧能力減弱,生成的鐵氧化物被還原溶解,導致根部砷含量的降低。
圖2 不同生育時期水稻根部形態(tài)As含量Fig. 2 Concentration of As species in roots of rice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n=10.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dicating significant different at 0.05 level among the As content in the same species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測定結果顯示,水稻根部砷的賦存形態(tài)為As(Ⅲ)和 As(Ⅴ),未檢測到有機態(tài)砷。土壤中有機砷含量低且容易揮發(fā),可能不易在土壤-植物體系中遷移富集。在拔節(jié)期、灌漿期、成熟期,水稻根部As(Ⅲ)和 As(Ⅴ)平均質量分數分別為 19.79 mg·kg-1和42.17 mg·kg-1、15.88 mg·kg-1和25.16 mg·kg-1、8.61 mg·kg-1和 20.49 mg·kg-1。As(Ⅴ)含量為 As(Ⅲ)的 1.5倍以上。土壤溶液中砷的賦存形態(tài)主要為As(Ⅲ)(趙方杰,2014),水稻泌氧可在根際形成氧化微環(huán)境,促使 As(Ⅲ)氧化為 As(Ⅴ)(劉依依等,2015),從而有利于鐵膜對 As(Ⅴ)的吸附(Chen et al.,2005)。隨著水稻的生長,成熟期鐵膜退化,根部As(Ⅲ)和As(Ⅴ)含量都逐漸降低。
3.1.2 水稻地上各部位As的富集
在拔節(jié)期,水稻莖、葉部砷質量分數分別為0.75 mg·kg-1、1.08 mg·kg-1;至灌漿期分別增加 183.56%、70.85%;灌漿期至成熟期莖部砷含量增加 9.01%,葉部減少57.94%(圖3)。隨水稻的生長,莖、葉部對砷的富集并未因為根部砷含量的降低而降低。拔節(jié)期至灌漿期是水稻莖、葉富集砷的主要生長期。
在拔節(jié)期、灌漿期和成熟期,水稻莖部As(Ⅲ)含量高于 As(Ⅴ),莖部 As(Ⅲ)分別占總砷含量的75.94%、69.50%、83.35%,葉部分別占 52.68%、47.14%、75.87%。表明不同生長期水稻向莖部主要輸送As(Ⅲ),并在成熟期,莖、葉部As(Ⅲ)與總砷含量比值達到最大值。一方面因為稻田還原環(huán)境中土壤溶液中以 As(Ⅲ)為主(鞏佳第,2015);另一方面水稻根系對 As(Ⅴ)有較強的過濾作用(Liu et al.,2004),且有較多的 As(Ⅲ)吸收途徑,主要通過硅酸鹽通道進入根細胞,包括水通道蛋白Lsi1和外流性轉運蛋白Lsi2(Zhao et al.,2010b),并通過木質部轉移 As(Ⅲ)(Ren et al.,2014)。在水稻體內,As(Ⅲ)可能主要與富含巰基的植物螯合素(phytochelatins,PCs)絡合儲存(Moore et al.,2014),且可轉化為 As(Ⅴ),在木質部較明顯(賈炎等,2012)。As在水稻體內可輸送至穂部,在灌漿期至成熟期,稻殼中 As質量分數由 0.38 mg·kg-1降至0.30 mg·kg-1,其中 As(Ⅲ)由 51.46%降至 48.68%。成熟期稻米中As(Ⅲ)占總砷含量的73.78%。
圖3 水稻不同生育時期地上部位形態(tài)As含量Fig. 3 Concentration of different arsenic in shoots of rice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n=10.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dicating significant different at 0.05 level among the As content in the same species in different organs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所分析的4項轉運系數中(表1),拔節(jié)期TF(根-莖)最小,說明此階段根對砷的阻留作用較強,減弱了砷對水稻地上部的毒害;從拔節(jié)期到成熟期,可能部分根部附著的砷被還原溶解并吸收輸送至莖部,莖部砷含量隨著根部砷含量的減少而增加,TF(根-莖)不斷增大。拔節(jié)期TF(莖-葉)最大,說明水稻由莖部向葉部輸送分配砷的能力相對較強;灌漿期至成熟期,隨莖部砷含量的增加,葉部砷含量變化較小(圖3),莖部向葉部輸送分配砷的能力減弱,TF(莖-葉)降低;灌漿期至成熟期,莖部向稻殼輸送分配砷的能力逐漸增強。成熟期稻米中 As含量僅為根部 As含量的 1/229,莖部 As含量的1/18,葉部As含量的1/6,稻殼As含量的1/2。
拔節(jié)期至成熟期,水稻中As(Ⅲ)和As(Ⅴ)的分布不斷發(fā)生變化。根部As(Ⅲ)含量降低,莖部As(Ⅲ)含量升高,根/莖As(Ⅲ)質量分數比值R不斷減小;隨著莖部As(Ⅲ)含量的增加,莖/葉R值由0.99增大至 3.49,莖/稻殼 R值由 7.61增加至 13.11。與As(Ⅲ)相比,根部更容易賦存As(Ⅴ)(圖2),各生長期根/莖As(Ⅴ) 質量分數比值R大于As(Ⅲ);拔節(jié)期至灌漿期,莖部As(Ⅴ)含量小于葉部As(Ⅴ)含量,莖/葉R值小于1,但到成熟期,莖/葉R值增加至2.13,這說明在成熟期,莖部與葉部相比可能更易賦存As(Ⅴ)。成熟期水稻各部位As(Ⅲ)含量比值為根∶莖∶葉∶稻殼∶稻米=91.6∶20.5∶6.3∶1.6∶1;As(Ⅴ)含 量 比 值 為 根 ∶莖 ∶葉 ∶稻 殼 ∶稻 米 =620.8∶12.2∶5.7∶4.7∶1。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表2),水稻各器官中不同形態(tài)As之間具有顯著相關關系。水稻根部、莖部、葉部、殼部中As(Ⅲ)與As(Ⅴ)均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0.319~0.648),稻米中 As(Ⅲ)與 As(Ⅴ)具有極顯著正相關關系(r=0.928;P<0.01)。As(Ⅲ)與 As(Ⅴ)之間可能通過氧化-還原反應發(fā)生價態(tài)的轉變,從而保持動態(tài)平衡。
水稻根部形態(tài)As與地上部位形態(tài)As之間具有顯著相關關系,根部 As(Ⅲ)與葉部 As(Ⅲ)、葉部As(Ⅴ)、殼部 As(Ⅲ)或殼部 As(Ⅴ)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0.317~0.532),根部 As(Ⅴ)與殼部 As(Ⅴ)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r=0.463;P<0.01)。As(Ⅴ)進入水稻根系后,可能直接向地上部轉運或被砷酸鹽還原酶(Arsenate reductase,AR)迅速還原成As(Ⅲ),部分As(Ⅲ)卸載到木質部向地上部轉運。地上部位各器官不同形態(tài) As之間具有顯著相關關系,其中莖部 As(Ⅲ)與稻米 As(Ⅲ)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r=0.582;P<0.05);葉部 As(Ⅴ)與稻殼 As(Ⅲ)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r=0.321;P<0.05)。水稻地下部和(或)地上部各器官吸收和轉運砷時,As(Ⅲ)與As(Ⅴ)在適宜條件下互相轉化,以保持水稻體內As(Ⅲ)與 As(Ⅴ)的平衡。
表1 總砷遷移系數(TF)及形態(tài)砷含量比(R)Table 1 The translocation factor (TF) of total arsenic and the content ratio of arsenic species (R)
表2 水稻各器官形態(tài)砷的相關性分析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As (Ⅲ) and As (V) in different organs
(1)隨著水稻生長,根部對 As的富集逐漸降低,而水稻莖、葉部對As富集并未隨根部As含量降低而降低;拔節(jié)期至灌漿期是莖、葉部對 As富集的主要生長期。
(2)不同生育時期水稻根部主要富集As(Ⅴ),但水稻向莖部主要輸送As(Ⅲ),成熟期莖、葉部和稻米中As(Ⅲ)占總砷含量的70%以上。
(3)拔節(jié)期根部阻留As能力和莖部向葉部輸送分配As的能力都相對較強,但隨著水稻生長逐漸減弱。水稻成熟期莖部與葉部相比,可能更易賦存 As(Ⅴ)。成熟期水稻各部位 As(Ⅲ)含量比值為根∶莖∶葉∶稻殼∶稻米=91.6∶20.5∶6.3∶1.6∶1;As(Ⅴ)含量比值為根∶莖∶葉∶稻殼∶稻米=620.8∶12.2∶5.7∶4.7∶1。
(4)水稻各器官吸收和轉運不同形態(tài)砷的同時存在相互轉化,以保持體內As(Ⅲ)與As(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