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影
他是佛陀的護法君王之一,勤學善思,性情率真,心地寬厚。
波斯匿王是古印度拘薩羅國的國王,他與佛陀同齡,與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一起,是佛陀兩位最重要的護法君王。拘薩羅國的首都舍衛(wèi)城在當時是重要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佛陀一生有20多個夏季都是在舍衛(wèi)城居住弘法,和波斯匿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佛教經(jīng)典中記載了許多關于波斯匿王向佛陀問法的故事。
波斯匿王第一次到祇樹給孤獨園拜訪佛陀時,看到佛陀年齡不大,就坦率地提出疑問:“世尊啊,有些修行者一生苦行求道,都沒有聲稱自己已經(jīng)覺悟成佛,您如此年輕,是怎么獲得覺悟的呢?”
針對這個輕慢的提問,佛陀很直接地告誡道:“尊貴的大王,世間有四事不能輕視,一是年幼的王子,二是初生的毒蛇,三是星星之火,四是年輕的沙門。王子雖然年幼,卻是未來的一國之主,現(xiàn)在為國王所守護,具有一國之權威;初生的毒蛇雖小,卻能傷人性命;星星之火雖弱,但能起燎原之勢,城鎮(zhèn)與山林都可由之引發(fā)毀滅的災害;沙門雖然年輕,卻是德行與智慧的踐行者,只要依八正道修行,很快就能獲得覺悟。一個人的覺悟不是年齡決定的,沒有正見的人,苦修百歲也不能覺悟。具足正見,如理修行,年少沙門也照樣能破除無明。”
大概是從未有人如此睿智地回答過他的質(zhì)問,波斯匿王的驕慢之心一下子被折服了。自此以后,他經(jīng)常來祇樹給孤獨園聽佛陀講法。
當時的舍衛(wèi)城里各種宗教都很發(fā)達,很多宗教領袖都是波斯匿王的座上客。有一天晚上,波斯匿王連續(xù)做了16個惡夢,夢中聽到4種恐怖的怪叫聲,令他非?;炭帧K蛘乒芗漓氲钠帕_門請教,被告知國家將有災難降臨,需要虔誠地祭祀神明才能轉危為安。但婆羅門開出的祭物清單是駭人的,不但需要宰殺大量的牲畜,還要用4個活人來祭祀。負責祭祀的人開始忙著準備祭物,并為可以有機會大發(fā)橫財而興奮,有同情心的人開始議論紛紛。
摩利迦王后耐心地勸諫國王:“大王,這么重大的事情為什么不去請教佛陀呢?”于是,波斯匿王立刻去向佛陀講述了自己的夢境和憂慮。佛陀告訴他,國家并無災患之憂,惡夢中的怪叫聲也不是不祥之兆,而是舍衛(wèi)城中有4個無惡不作的人,他們惡果已成熟,在面對痛苦的死亡時發(fā)出怪叫聲。用生命祭祀神明是愚昧的惡行,不但于國家無益,反而會帶來惡果。身為國王,要愛民如子,慈悲保護生靈,不奴役和傷害臣民,這才是國家吉祥平安的源泉。波斯匿王聽了佛陀的開示,心開意解,避免了一場傷天害命的愚癡活動。
后來波斯匿王幾乎每周都來拜訪佛陀,因此,經(jīng)典中也記錄了許多他們兩人生活化的談話場景。
有一天,波斯匿王禮敬佛陀后,退坐一面,因為身體太肥胖而氣喘吁吁地出了一身汗。佛陀關心地說:“大王啊!您太胖了!”波斯匿王無奈地說:“是??!世尊。我是太胖了,為此很苦惱!”于是佛陀用詩偈開示大王:“人當自系念,飲食知節(jié)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波斯匿王接受了建議,每次餐前讓侍衛(wèi)給他念誦佛陀的減食偈語,堅持嚴格地節(jié)制飲食,身體很快就瘦了下來,恢復了英武的體魄。
另一次,波斯匿王正和佛陀在一起,侍衛(wèi)前來報告公主降生的消息。波斯匿王聽后并不高興,因為他一心希望和摩利迦王后生個王子。當時的古印度社會非常重男輕女,但佛陀的態(tài)度與世俗不同。他告訴波斯匿王,品德卓越的女性會比男性更優(yōu)秀,不要因為生了女孩兒就輕視王后,只要從智慧、慈悲、貞潔、誠實四個方面培養(yǎng)公主,公主將來就能成為優(yōu)秀的王后,并培育出卓越的國王。波斯匿王接受了佛陀的建議,認真愛護和教育公主。后來佛陀的預言一一實現(xiàn),公主長大成人后,嫁給了摩揭陀國國王,并把王子培養(yǎng)成了偉大的圣賢君王。
還有一次,波斯匿王和摩利迦王后坐在陽臺上聊天,他問王后,在這個世界上,她是否有比自己更珍愛的人。國王期待著王后告訴他,她對國王的愛勝過愛自己。但王后認真思考后誠實地回答,雖然她深愛著國王,但她最愛的還是自己??粗鴩跏谋砬?,王后反問國王,他內(nèi)心最愛的是誰?經(jīng)過反省,波斯匿王也終于承認,他最愛的也是自己。經(jīng)過這一番討論,波斯匿王帶著困惑來向佛陀請教。
佛陀開示國王,世間每一個凡夫,都是以我執(zhí)意識為中心,每個人最愛的都是自己。正因如此,人與人之間要彼此尊重,不要互相傷害,每個人更要真實地為自己負責,自尊自愛。
拘薩羅國和摩揭陀國分別位于恒河的北岸和南岸,波斯匿王和頻婆娑羅王友誼深厚,兩個國家世代聯(lián)姻,頻婆娑羅王的王后是波斯匿王的妹妹。然而世事無常,阿阇世王發(fā)動政變,登上了摩揭陀國的王位,逼死了自己的父王,并多次來勢洶洶地侵犯拘薩羅國。面對外甥的進犯,波斯匿王親自率軍迎戰(zhàn),每次打完仗,無論勝負,都來拜見佛陀,向佛陀講述作戰(zhàn)的情況。
佛陀開示大王:“戰(zhàn)勝增怨敵,敗苦臥不安,勝敗二俱舍,臥覺寂靜樂?!睉?zhàn)勝敵人就會增加怨恨,戰(zhàn)敗了就會忍受痛苦,只有將勝敗置之度外,才能獲得內(nèi)心的安樂。波斯匿王很快放下了對勝敗的執(zhí)著,在最后一次和阿阇世王的作戰(zhàn)中大獲全勝,生擒了這個暴戾的外甥。但心地寬厚的波斯匿王并沒有傷害他,而是在佛陀面前釋放了阿阇世王,與摩揭陀國重新締結了友好關系。
無獨有偶,拘薩羅國也面臨相似的劫難。波斯匿王后來迎娶了一位釋迦族女子做王妃,并生有一子名琉璃。琉璃王子后來也篡奪了王位,發(fā)動了報復釋迦族的戰(zhàn)爭。波斯匿王晚年到佛陀故鄉(xiāng)迦毗羅衛(wèi)國去看望他,下山后得到琉璃王子篡位的消息,隨行的大臣當即離他而去,并將他的權杖帶走。波斯匿王僅在一個仆人的陪伴下,來到摩揭陀國的王舍城,意欲向阿阇世王求援,但剛到城外,就勞累含恨而死。
波斯匿王勤學善思,《金剛經(jīng)》《楞嚴經(jīng)》等眾多佛教經(jīng)典中都留下了他和佛陀探討問題的記錄。他對佛教的推廣傳播居功至偉,他和佛陀之間的交流也碰撞出智慧火花,直至今天仍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