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城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
“補子”是明清時期用于區(qū)別文武官員與官位品級的服飾圖案,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羆、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那年花開月正圓》劇中,洋務運動擁護者趙白石官服上的補子圖案反映了他從官生涯的起起落落,從七品縣官到四品知府到七品縣官再到二品巡撫。補子的圖案樣式分別有鸂鶒、云雁、錦雞。因此,筆者從這三種主體紋樣(鳥紋)、基本紋樣(太陽紋、云紋、水紋和湖石紋)、八寶紋樣(壽桃、牡丹、靈芝等)與邊飾紋樣(回紋、卷草紋、花紋等)進行運用設計。
電影《花樣年華》的歷史背景是繼《那年花開月正圓》歷史背景之后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全世界所有國家的經(jīng)濟都需要增長。拋開歷史背景,表上看這兩部影視劇似乎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但是從服裝的角度去看,旗袍與襖裙在服裝結構上確有諸多相似之處,如盤扣、門襟與豎領的設計。
補子廣泛存在于明清時期。不同時期補子的本質(zhì)功能屬性并無太多差異,只是在圖案和紋樣上有些許的變動。由于本文是闡述補子在服飾設計中的運用,因此筆者希望通過對于不同時期的補子圖案與紋樣的比較,提取較為符合當下消費者的審美情趣的元素后進行再設計,并與當下的流行趨勢相結合。
以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趙白石四品文官云雁補子為例,云雁威水禽,足部應有蹼。單補子紋樣將這一特征弱化為爪狀;體表羽毛以兩條一組的短線條予以概括,這是云雁補紋的重要特征。如圖1所示,根據(jù)《大明會典》記載,明朝時期的補紋的主體紋樣大多由兩只或兩只以上的禽類為中心紋樣;到了清朝,根據(jù)《大清會典圖》記載,清朝時期的補紋主題以單只禽類為中心紋樣,呈現(xiàn)出符號化的趨勢,如文官使用的禽類紋樣,多數(shù)為單腿獨立,一腿微曲,雙翅展開,即便是蹼類動物,其腳部特征也一概弱化。除此之外,明朝時期的補紋注重寫實,而清朝時期,西方外來文化的涌入,先進工業(yè)設備與紡織品織造技術進入中國市場,紡織品在數(shù)量與質(zhì)量上也有極大的發(fā)展進步,因此清朝時期的補紋在除了功能屬性外,在審美屬性上也大有提升,在禽類的身體與羽毛上加入了裝飾的效果。另外,清政府貪污腐敗嚴重,在清朝晚期,買官現(xiàn)象應接不暇,導致補紋千奇百怪,沒有固定的樣式,更有甚者,由于官商勾結,升官更是易事,為了方便官員及時更換官府,補紋的主體紋樣更是可以更換與定做[1]。
圖1
在經(jīng)濟與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服裝產(chǎn)品日新月異,消費者的著裝需求也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F(xiàn)今,服飾除了遮體御寒的功能外,還應該具有揚長避短、彰顯身份的作用。根據(jù)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下消費者對服裝的需求已不僅僅停留在安全需求層次,而是上升為社交需求層次。相比于明朝,清朝的補紋更適合當下古風消費者的需求。此外,現(xiàn)今的紡織品織造效率與清朝時期已經(jīng)不能同日而語,從織造設備來講,龍頭提花織機可以直接根據(jù)補紋花形進行上級織造,紋樣清晰,生產(chǎn)效率快,可以滿足市場上絕大多數(shù)消費者的需求,也不會造成供不應求的現(xiàn)象。因此,筆者將會從清代的補紋著手,進行當代古風服飾的再設計與應用。
現(xiàn)代服裝僅從審美出發(fā),從而使紋樣的運用更為自由。明清時期官補紋樣除了主體補紋外,其他裝飾紋樣呈散點方式或左右對稱布局,要求紋樣完整。而現(xiàn)代,東方服飾開始吸收西式立體裁剪的方式,紋樣已經(jīng)變得不再完整,但使中國傳統(tǒng)服飾更加適合現(xiàn)代人的穿著,而這種種不完整的紋樣卻能賦予現(xiàn)代服裝生動活潑感[2]。
近幾年中國服裝的發(fā)展非常迅速,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精神層面的改變,越來越希望能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設計師們也在逐漸汲取西方裁剪方式的基礎上,對明清官服紋樣不斷創(chuàng)新,使現(xiàn)代中國服裝既能符合國際審美,又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得以推廣,展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例如,2014年APEC會議的領導人的服裝,采用中國式的服裝剪裁方式,紋樣采用海水江崖紋設計,既表現(xiàn)出21個國家經(jīng)濟體山水相依的寓意,又體現(xiàn)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圖2所示。而這些海水江崖紋正是明清官服補子紋樣的重要組成部分,即補紋中的基本紋樣中的水紋,如圖3所示。
圖2
圖3
明清官服的紋樣在當時是具備身份等級劃分功能的,因而紋樣內(nèi)容和位置會隨著官職的高低發(fā)生改變。這些明清官服紋樣的特征被運用在一些現(xiàn)代服裝中,既起到了一定的識別功能又吻合審美傾向,弘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如圖4所示,演員孫儷所穿的服飾叫作襖裙(如圖5),基本就相當于是旗袍上半身加明制襖裙下半身,是清朝時期的漢族女性的打扮。再談談旗女的服飾。說到清朝最會“打扮”的女人,莫過于慈禧(如圖6),穿金戴銀,錦布華衣,代表了當時的服飾的最高的技藝和潮流。關于旗袍的定義在學術界眾說紛紜,有些學者認為是專指民國出現(xiàn)的旗袍,而有些學者認為應當還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筆者認為,旗袍是民國時期隨著西方裁剪技術進入中國市場后,將清朝時期的旗女之袍加以改進,使之變得舒適貼體的中國傳統(tǒng)服飾。電影《花樣年華》中張曼玉穿著的旗袍(如圖7)雖有較大的變化,卻不乏清朝時期旗女所穿服飾的影子。
圖4
圖5
圖6
圖7
對于襖裙與旗袍,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兩者具有諸多聯(lián)系之處。清朝時期,西方裁剪技術還未進入中國,因此可以看出,襖裙整體呈現(xiàn)大袖、寬裙擺的樣式;而民國時期由于西方技術的引入,旗袍整體呈現(xiàn)出貼體的態(tài)勢,從而襯托出女性的肢體美的特性。另外,兩者共同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立領、開襟方向、開衩與盤扣等[3]。
無論是襖裙還是旗袍,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因此,筆者認為只有具有民族文化的服飾才能走出國門,真正走向世界。在這百花齊放的世界浪潮中,只有將民族服飾與當下時尚潮流相結合,才能一枝獨秀。
筆者從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孫儷所穿的襖裙與電影《花樣年華》中張曼玉所穿旗袍中提取創(chuàng)作靈感進行設計套裝。套裝整體采用上下分體式,符合當下社會大部分消費者的著裝習慣;袖窿與褲腿采用直筒設計,可以用來掩飾女性的身材缺陷。上衣(如圖8)采取兩者共同采用的立領設計,來體現(xiàn)當下女性著裝的干練,并在領座通過刺繡的方式繡上水紋;斜門襟則是延續(xù)襖裙與旗袍的設計手法,在門襟兩側(cè)繡上云雁圖案,還可在云雁旁邊繡以鮮花進行點綴;除此之外,采用收腰設計,來凸顯女性凹凸有致的身材。在袖口處繡上水紋,在衣擺處繡上海水江崖紋,既符合當下流行時尚,又表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褲裝采用直筒式(如圖9),符合當下各類身材女性的穿著,在腰口與褲腳口繡以水紋,與上衣水紋相呼應,使套裝整體和諧不失平衡感。
圖8
圖9
紅色是中華民族的代表顏色,在中國看來,紅色代表紅紅火火,有帶來好運與吉祥的寓意。因此,筆者將上衣正身采用紅色為主要顏色,而領口、盤扣、袖口與衣擺處采用黑色為底色。水紋與海水江崖紋采用金色絲線進行裝飾,表現(xiàn)女性的華貴。云雁則采用棕色系絲線,寫實的手法使圖案變得更加栩栩如生。下裝主體褲身采用黑色,腰口與褲腳以紅色為底,在用金色絲線繡以水紋。
我國是紡織品大國,盛產(chǎn)棉、麻、絲、毛等。其中絲是最為舒適、華貴的材料,筆者選擇蠶絲為上衣與褲裝的主要面料,不僅能提高服裝檔次與手感,而且在著裝時可以彰顯女性的貴氣。與高端消費者市場對接。
補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僅具有身份識別的功能,還具有審美功能。在西方流行服飾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國傳統(tǒng)服飾與紋樣日漸式微,但我們?nèi)匀豢梢詮挠耙晞≈锌吹街袊鴤鹘y(tǒng)服飾的魅力與時尚感。我們只有將中國傳統(tǒng)元素與現(xiàn)今流行趨勢相結合,推陳出新,才能帶領中國服飾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