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鳳,勾 洋,王 穎
(北京積水潭醫(yī)院,北京 100035)
臨床研究證實,急重左心衰是因機體心臟負荷突然增加或者心肌損傷,進一步在短時間內造成左心室排出量縮減,組織灌流下降及肺部急性淤血所致[1]。調查顯示,近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工作狀態(tài)的變化,急重左心衰發(fā)生率明顯增加,給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2]。一旦發(fā)生急重左心衰,短時間病情發(fā)展迅猛可轉為心源性休克,嚴重者可昏迷甚至死亡,因此采取科學有效的急救干預措施十分重要[3]。以往基礎護理措施存在護理缺陷,無針對性、系統(tǒng)性,影響急救效果,本研究則對患者采取了系統(tǒng)急救干預,旨在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合理有效的方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我院就診并接受治療的急重左心衰患者80例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左心衰診斷標準[4],臨床表現為勞力性呼吸困難、突發(fā)性胸悶、平臥困難、煩躁、焦慮、皮膚濕冷、大汗、可見紅色泡沫痰;②查體可見肺部濕啰音、心率快;③一般資料齊全,對本次研究知情,本人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院部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其他嚴重慢性病等。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80例患者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對照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59~85(69.38±6.89)歲。干預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57~86(68.27±6.65)歲。2組一般資料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干預
1.2.1 對照組 給予基礎護理措施,流程為傳統(tǒng)急救干預流程,具體為:護理人員遵醫(yī)囑為患者安排臥床休息,輔助醫(yī)生做好急救前相關準備工作,如心電監(jiān)護、吸氧、取樣化驗及建立靜脈通道等,在確診后送入急救室搶救。
1.2.2 干預組 在對照組基礎護理措施上予以患者系統(tǒng)的急救干預措施,具體護理內容包括:①監(jiān)護干預,在患者住院期間密切監(jiān)護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如精神狀態(tài)、面色、血壓、心率、體溫變化、脈搏以及呼吸等,密切監(jiān)護同時要做好相應記錄,一旦發(fā)現患者的各項體征異常,必須及時向醫(yī)生匯報,并緊急對異常情況進行處理。②體位干預,確?;颊弑3肿罴洋w位,合理舒適的體位對患者的身體指標有一定影響,尤其對患者靜脈回流的影響較大,合理舒適的體位應該取患者端坐位、四肢放松、雙腿下垂以減少壓力,同時也可以降低靜脈回流,減輕患者的心臟負荷。③呼吸道干預,要保證患者呼吸通暢,多數急重左心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焦慮及呼吸急促等臨床表現,出現喘息、尿量少或四肢乏力等,部分患者也可以出現心率加快或者急性肺水腫等,一旦出現呼吸道阻塞,若不能及時干預,保持呼吸的通暢,很容易誘發(fā)心力衰竭,因此護理人員要積極干預,根據情況給予患者鼻導管吸氧,改善通氣狀況,也可酌情采用呼吸機加壓給氧或者面罩送氧等。④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在對患者進行急救時,要迅速建立起靜脈通道,保證內部血流的暢通,對于合并有冠心病或者高血壓患者,輸液速度不可過快,否則會增加患者不適感,甚至造成病情惡化,因此要控制滴注速度,確保急救時患者無不適反應。⑤心理干預,護理中嚴密觀察患者心理變化,加強干預,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急,惡化快,患者會產生恐懼、焦慮或緊張等一系列負面情緒,不良情緒會加重病情,因此加強心理干預對于患者十分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急救的效果,護理人員要態(tài)度誠懇、和藹、熱情,耐心細致地為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建立起強大的信心,心理上戰(zhàn)勝疾病,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待病情緩解后指導患者進行日常活動,防止過度疲累,情緒要保持穩(wěn)定,飲食要規(guī)律,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保證心緒的平穩(wěn)。⑥藥物干預,a. 鎮(zhèn)靜藥物可以減輕患者心臟的負擔,在注射過程中要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心率、呼吸情況,部分患者已經出現意識障礙、肺水腫合并顱內出血、肺部慢性疾病等,杜絕使用嗎啡,老年患者要酌情使用;b. 血管擴張藥物的使用,給予患者泵入藥物時,要嚴格控制藥物劑量,并根據血壓情況積極做出調整,同時嚴密監(jiān)測血壓、心率變化;c. 利尿劑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利尿劑可以緩解肺水腫,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腎功能不全等疾病,因此要掌握用藥方法,用藥不當會造成電解質紊亂,因此要嚴格檢測患者心率、呼吸、尿量等情況后酌情使用;d. 洋地黃類藥物的使用,該類藥物可以緩解心房顫動伴快速心室率患者的心率,用藥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變化,對于長期使用過洋地黃制劑的患者要檢查其胃腸道以及神經系統(tǒng),防止用藥不當引發(fā)不良反應;e. 平喘藥物的使用,在行靜脈滴注時要注意控制滴速,防止因為過分刺激所產生的眩暈、嘔吐、胸悶或者心律失常等,例如在給予患者使用氨茶堿靜脈滴注時,劑量及給藥速度要嚴格控制,每日用量不可超過1 g,一次滴注量需小于0.5 g,滴注速度以0.25 mg/(kg·h)為宜。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干預后心源性休克發(fā)生率、SDS評分、血壓、心率(HR)、左室短軸縮率(FS)及左心射血分數(LVEF)變化,并做好記錄。
2.1 2組干預后心源性休克發(fā)生率比較 干預后,干預組心源性休克發(fā)生率為15%(13/4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7.5%(11/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6.738,P<0.05)。
2.2 2組干預后SDS評分比較 干預后SDS評分干預組為(30.98±5.85)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7.67±6.28)分(P<0.05)。
2.3 2組干預前后血壓、心率比較 干預前,2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HR比較差異均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干預后2組SBP、DBP、HR均改善(P均<0.05),且干預組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表1 2組干預前后血壓、心率比較±s)
2.4 2組干預前后LVEF及FS比較 2組干預前LVEF、FS比較差異均未見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干預后2組以上指標均有改善(P均<0.05),干預組LVEF、FS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急重左心衰是臨床急危重癥疾病之一,病情發(fā)展快,病死率高[5]?;颊甙l(fā)病驟急,病情兇險,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在臨床治療中,若不能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理,病情一旦快速進展,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并發(fā)癥甚至死亡[6-7]。目前臨床治療主要采取利尿、擴張血管以及強心等方法,而合理、快速、有效的急救干預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前提保障,也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重要干預方法。
在對急重左心衰患者的救治中,必須要重視急救干預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及程序化,只有開啟標準的心力衰竭急救干預模式才能在短時間內準確對患者進行病情的評估,通過積極的護理程序將急救措施落實,從而提高急重左心衰的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的臨床指標,促進患者康復[8-9]。在常規(guī)基礎干預方案中,在對急重左心衰患者進行救治時,護理人員對于每一項搶救措施的處理均需要嚴格遵照醫(yī)師要求進行,在工作中,存在著急救干預措施目標不明確以及干預規(guī)范等問題,同時護理人員各自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對突發(fā)事件處理能力差異的問題,導致了基礎護理措施不靈活,不系統(tǒng)化,救治效果不理想[10]。
表2 2組干預前后LVEF及FS比較±s)
在該次研究中,筆者選擇對急重左心衰患者采取系統(tǒng)急救干預,這是一種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且具有詳細方案策略的急救干預模式。筆者從患者生命體征、舒適體位、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心理、用藥等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的護理干預,通過這種系統(tǒng)急救干預模式,旨在提高護理服務水平,提高搶救急重左心衰患者的質量。
在本研究中,通過嚴密監(jiān)護患者生命體征,給予患者調整積極舒服的體位,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患者發(fā)作時的生理需求,不同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壓力,有效維持了患者的生命體征。通過快速建立起靜脈通道,并積極落實心理干預,為醫(yī)生的診斷及搶救爭取了有效的時間,而嚴密觀察監(jiān)測患者的心理健康,給予患者積極的安慰與鼓勵,幫助患者樹立信心,給予患者強大的心理支持,緩解了患者焦慮、恐懼、抑郁等負面情緒,調整了患者的心態(tài),有助于后續(xù)醫(yī)生急救工作的順利開展[11]。同時在干預中積極予以藥物干預,護理中嚴格記錄了每一位患者用藥后的身體反應,嚴密監(jiān)測患者呼吸、意識、心律、血壓及心率的變化,并進行準確的記錄備案,一旦發(fā)現異常情況,能夠及時向醫(yī)生匯報并給予相應處理,從而為搶救爭取了寶貴時間并提高了救治效果[12-13]。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積極對其進行健康指導,糾正患者以往不良的生活工作習慣,這為預后的恢復奠定了基礎,同時也降低了患者心源性休克的發(fā)生率,促進了患者的康復。
本研究干預組患者心源性休克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同時干預組患者的SDS評分、HR、血壓變化、LVEF及FS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可見通過系統(tǒng)急救干預后,急重左心衰患者的生命體征、身體狀況均明顯好轉,均優(yōu)于基礎干預。這一結果與文獻[14-15]相關報道基本相符。
綜上所述,對急重左心衰患者實施系統(tǒng)急救干預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急救效果,有助于臨床對急重左心衰的救治,患者臨床各指標均有恢復,可見系統(tǒng)急救干預模式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