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
摘要:長期以來,識字教學忽視了教學本身的人文因素,脫離了學生個體,過分注重識字技能的傳授,一味地強調(diào)識字的工具性作用。因此,識字教學往往被視為純技能性的訓練,單調(diào)地讀,重復地寫,機械地識記,學生不堪重負,而結(jié)果卻是事倍功半。而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既重視以識字技能為重點的認知目標,又關注以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發(fā)展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學習能力。這就是說,識字教學首先應是對人的教學,應該滲透人文性,關注學生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教學
一、貼近實際,讓識字生活化
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有多大。小學生識字,并不是從小學開始的,調(diào)查研究表明,六歲以前的兒童,就已經(jīng)知道一千多個與漢字相應的事物。如果教師能善于調(diào)動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生活體驗,知識經(jīng)驗,使識字教學與其生活實際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就能喚起學生大腦皮層中沉睡的信息,產(chǎn)生親切感,提高識字效率。
(一)再現(xiàn)生活情境識字
比如學習“染”字,教師的講臺上擺放著一個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老師調(diào)好各色顏料,用鑷子夾起一個棉球,浸到紅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紅色。老師又夾起一個棉球放到綠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綠色。老師又讓學生試著將幾個棉球染成黃色、紫色、藍色。之后,告訴學生:棉球浸到紅、綠等水中,由白變成了紅、綠等顏色,這就叫“染”。大家看這個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種植物,它能榨出使物體著色的顏料;“シ”表示制成染料還需要加上適量的水(師指“染”字的左上角)。把要染的東西放進這有顏色的液體中,經(jīng)過多次的浸、曬,東西就著色了,這個“九”就表示多次的意思。這樣,在愉快的實驗中,學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シ”,右上方的“九”的來歷,悟出了下方“木”的理據(jù)。于是,“染”字隨著這個有趣的實驗,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既準確地記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義。
(二)調(diào)動生活經(jīng)驗識字
比如學習“玉米”的“玉”字,教師問:“認識這兩樣東西嗎?是怎么認識的?”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我知道玉米在春天播種,到夏天可以掰來吃;我吃過玉米棒子,玉米味道很好,又香又甜;玉米有很多營養(yǎng),媽媽常要我吃玉米飯;玉米可以蒸成饃來吃,還可以做成爆玉米花;玉米是長在土里的……。這個教學過程,涉及到了學生的生活領域,調(diào)動了學生對“玉米”與“王”的感性經(jīng)驗。觸發(fā)了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學生從玉米的生長過程、味道、營養(yǎng)、加工等方面以及“玉米”與植物的關系的感性知識方面作了匯報。這樣調(diào)動生活經(jīng)驗識字,不僅有效促進識字效率,而且增加了信息量,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二、輕松愉快,情趣化地識字
(一)形象識字
漢字是表意的文字,漢字中又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兒童對這些都會很感興趣。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比抽象思維能力要強得多,采用直觀教學手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加深印象。所以,識字教學與具體事物和形象相結(jié)合,利于學生識記。如教“看”,用手遮目成“看”,竹毛制成“筆”,出示毛筆實物讓學生觀察。學習一些會意字,可畫一畫圖畫,如“休、伐、林”等。
(二)游戲識字
小學生天性愛玩游戲活動,特別是一年級學生,剛剛從絢麗多彩的游戲,玩耍世界中踏入校門,如果在他們稚嫩的心靈過早地壓上死記硬背的沉重負擔,不但達不到識字的目的,而且會影響到今后的學習。因此,要盡可能地通過游戲、表演、實驗操作、動手模擬等活動,讓他們眼、耳、腦、手、口等一齊“動”起來,以激活識字教學。“我與生字交朋友”游戲活動,把識字教學變成了學生與生字交朋友,既富有情趣性、又融識字。情感教育,人文熏陶、思維發(fā)展、語言表達于一體,一舉多得,既省時、省力,又有成效。除此之外,還可利用兒歌識字,字謎識字,情境識字等許多老師在教學中常用到這就不必細說。
三、主動探索,創(chuàng)造性識字
多年來,識字教學大都采用往一的齊步走的方法進行教學,很少考慮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去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p>
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我們就經(jīng)常引導學說說“你是怎樣記住這個字的”。“你還有更好的記憶方法嗎”,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充分發(fā)揮潛在的創(chuàng)造能量。實踐證明,在這樣的學習氣氛中,學生會有多種識字方法。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說一說,演一演,畫一畫等,諸如此類的方法,教師就經(jīng)常引導,讓學生行成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解除束縛,開放性地識字
(一)利用校園文化識字
進入校園,撲面面來的校名,校訓小學生守則和學校里的文化設施設施;進入班級,班級名課程表、黑板報、班級制度?;锇槊?、書包里的書本……都是學生識字的好素材。教師就當做個有心人,經(jīng)常引導學生認認這些字,日久天長,學生就由無意識到有意識地反熟悉與識字認字結(jié)合起來。
(二)利用電視媒體識字
電視節(jié)目豐富多彩,如新聞聯(lián)播、動畫片、兒童故事片等,學生都能從中獲取大量的信息。因此,可以引導學生在看電視時,注意認讀字幕,不懂的向家長。如此一來,通過眼看、耳聽、口問,不知不覺中,陌生的字符變得熟悉,進而成為自己認識的字。
(三)利用字典識字
字典是語文學習的必備工具,也是小學語文字詞教學中最權(quán)威的工具書。雖然課標明確規(guī)定“查字典不在列入考試的內(nèi)容?!辟凳俏乙廊灰竺總€學必須自備一部字典,而且強調(diào)課前準備必須將字典和語文書,課堂筆記本整齊地置于桌面上。課前我有個習慣:仔細檢查學生的課前準備是否到位。在課堂上,課后作業(yè)等經(jīng)常創(chuàng)造機會,布置小任務,讓學生多動手翻字典,從中有更多機會認識較多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