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安華
摘要: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優(yōu)秀的文化需要傳承,語言則是傳承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文言文一直存在于語文教材中,其目的是要想學生們學習好中華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讓學生們學習到文言文的精髓,是老師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jīng)加工的書面語,文言文的教學在整個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處于重要地位。根據(jù)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很多老師的講課方法多是帶領學生讀一遍文章,介紹作者,文章等,然后解釋重要詞義,翻譯全文。其實這樣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來說是枯燥乏味的,效率也是事倍功半的,下面我將對初中語文的教學方法進行探討。
一、加強閱讀,理解文章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文言文的學習中,閱讀是理解文意的前提。很多教材中的文言文都要求學生背誦,文言文的晦澀難懂加大了背誦的難度。文言文的斷句非常重要,斷句的位置會影響整個句子的意思,如果斷句錯誤,會導致理解不當或不能理解。這里我們可以舉一個小例子,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這句話我們可以有兩種斷句方法: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這兩種不同的斷句方法得出的句意是完全不同的,第一種是留客,第二種是不留。
老師在平常的授課中可以教授一些斷句的技巧和方法,如,找虛詞、名詞、代詞、對話詞,往往在這些詞上都需要斷句,掌握了斷句,再了解文章中得生僻字讀音,那么閱讀文言文相對來說就要簡單一點了,在這點上,老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們閱讀一遍,或者播放閱讀音頻讓學生們跟著朗讀,正確掌握文言文朗讀節(jié)奏。教讀一遍后,組織學生自由朗讀,學生多次閱讀后,對文章的意思會有所了解,加強了對文章的理解。
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老師都是處于一個主導地位,老師講課,學生聽課,這樣傷害了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這樣的課堂效率往往不高?,F(xiàn)在我們提倡“翻轉課堂”,學生應該處于課堂的主導地位,充分發(fā)揮其對課堂的積極性,老師發(fā)揮輔助作用,對教學中重要的部分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們進一步理解文章意思,中心思想,這樣的課堂對于學生對知識的汲取是事半功倍的。在閱讀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將文言文課文中的人物分出來,由各個小組學生扮演,進行分角色朗讀,帶動課堂的氣氛,再推薦幾個小組在班級上閱讀,充分調動課堂的積極性。
二、將學生對未知事物的好奇轉化為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我們常說“好奇害死貓”,但我認為這要看你好奇的是什么,如果是對知識的好奇呢?這顯然是有益無害的。學生們常常都會有些奇思怪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很強的。很多老師也認為文言文的教學是非常艱難的,少有老師會選擇在公開課上講解文言文,因為對于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比較困難的,而且難以調動課堂的氣氛。其實不然,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們可以將他們對未知事物的好奇轉化為他們對知識的求知欲。
如,初中語文人教版中《木蘭詩》,現(xiàn)在有很多關于花木蘭代父從軍的電影電視劇和動漫,我們可以下載其中口碑較好的,然后在課堂上播放前一小段部分。很多時候前一小段部分都是些介紹人物背景的片段,當學生們進入到電視電影情節(jié)中后,播放截止到與課文銜接處,這時學生們的好奇心已經(jīng)被激發(fā),他們都想知道后面的故事情節(jié)。那么現(xiàn)在課本中的《木蘭詩》解答了這一疑問,他們將會認真閱讀課文,并理解文章的故事,中心,并對這一文章產(chǎn)生莫大的興趣,進而促進了課堂的學習。
課本上《出師表》一文,諸葛亮作為一位三國時期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他所著的《出師表》,到如今也無不為之稱贊。有幸讀過出師表的人,無一不為諸葛亮的忠誠所感動。例如,在這篇文章的講解上,我們可以展現(xiàn)幾篇優(yōu)秀的《出師表》讀后感或名家評價,讓學生進行閱讀,此時學生肯定會好奇,到底是怎樣的文章,會讓讀者產(chǎn)生如此感受。在這種影響下,學生對于文章的學習是充滿好奇心的,而不是乏味的進行學習,這樣的課堂效果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對知識的渴望,才會將知識的學習放在心上,這才是學生學習的基礎。
三、課堂延伸,拓寬知識,了解與文章相關的史實和故事
文章的創(chuàng)作與歷史環(huán)境和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自然環(huán)境有著莫大的關系。我們作為老師,對學生教授知識,并不是只限于課本中的知識,而是應該延伸到課外。文言文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顯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我們學習文言文就是為了學習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并且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墒窃谌缃竦膽嚱逃?,很多老師為了考而教,學生為了考而學,老師講學生聽,早已忘記其真諦。加上文言文的晦澀難懂,導致許多學生“談文色變”。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我們作為老師更不應該忘記職責,應在講授課內知識的基礎上延伸到課外,增加學生們的知識儲備。
例如《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平、自由生活的向往,表達出陶淵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那為什么陶淵明會對其當時的生活產(chǎn)生不滿呢?這就是學生們所需要思考的問題了。老師可以根據(jù)其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進行講解,元熙二年六月,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稱帝。這引起了當時陶淵明的不滿,但他無法改變,也不愿意卷入這場政變,只好借文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塑造了一個與腐敗黑暗社會對立的美好桃源。講到這篇文章,我們可以聯(lián)系到陶淵明的《飲酒》(其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表達了同樣的感情。
又例如在學習《陳涉世家》的時候,這篇文章的歷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xiāng)起義,《陳涉世家》是關于陳勝,吳廣起義的傳記,在秦王朝的殘暴統(tǒng)治下,百姓民不聊生,在長時間的壓迫下,爆發(fā)了這場農(nóng)民起義,雖然這場起義的結果是失敗的,但是影響卻是很大的,為秦王朝的毀滅奠定了基礎。這種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既是課內又是課外的,對于歷史背景的了解,對于這篇文言文的學習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并且也增加了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文言文的學習與歷史文化的學習相得益彰。
文言文的學習并不簡單,但也不困難,只要老師和學生做好相應的準備,我相信,文言文的學習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知識回報。同時,老師與學生的思想也不應該停留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應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的輔助作用,帶領學生學習好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