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芳
小時候,我是在一間很有嶺南特色的祠堂“陳氏宗祠”讀小學,叫石頭小學,是1929年以陳漢(陳垣堂侄)為首創(chuàng)辦的,雖然后來新建校舍,但仍使用祠堂的一部分建筑,現(xiàn)已更名為陳垣紀念小學。
“陳氏宗祠”每進之間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廡巧妙地連接起來,堂宇軒昂,庭院幽深。后花園與祠堂周圍種有許多高大的樹,品種多,那是我和小伙伴捉迷藏的樂園。印象最深的是鳳凰樹,蓊蓊郁郁,艷紅的鳳凰花從翠綠的羽葉中肆意地溢出,如滿天彩霞般將晴空定格。
對著正門的殿堂是室內運動場,擺著幾張乒乓球桌,課后常常有人在切磋球技,中午時,便又成了我們聽“講古”(粵語的小說連播)的地方。從小我們就認識了“講古”大師張悅楷、梁錦輝,從《楊家將》《三國演義》等故事中,“仁、義、禮、智、信”的民族文化悄然入心。那時,我們都尊稱老師為“先生”,記得先生常常教導我們要“修其根本,礎若磐基,敏于聽,多思慎行,立君子德,做有教養(yǎng)的好孩子”。
學校背靠龍山和大虎山。當年的龍山和大虎山光禿禿的,只有低矮的灌木,其中的山捻樹是我們的最愛,春開粉紫的花,結青色的小果,夏天成熟時變深紫色,非常好吃。每年學校都組織我們到龍山野炊,大家分任務:你帶柴米,我?guī)Ъt豆花生,他帶鍋……浩浩蕩蕩到龍山,各司其職,壘灶煲粥、焗番薯芋頭。當時物資較貧乏,但孩子們動手能力都很強,小廚師把簡單的食物做得別有一番風味,大家吃得美滋滋的。接著的節(jié)目一般是“爬大虎山奪紅旗”,健兒奮勇向前,啦啦隊熱情加油,場面非常熱鬧,笑聲在山坡上回蕩,山下勞作的鄉(xiāng)民都能聽到……
在石頭村,陳白沙先生的墨寶“追遠”“梅灣”、嘉慶十四年重修的“龍母古廟”、建于乾隆期間的接龍橋,還有盧觀恒、陳國泉等愛國愛鄉(xiāng)的先賢積極捐資興辦家鄉(xiāng)公益事業(yè)的熱心,“國寶大師”陳垣院士、陳灝珠院士德厚流光的精神,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石頭村的孩子……
“陳氏宗祠”的啟蒙教育承載著我兒時美好的回憶,童年的印記溫暖且豐富了我的人生。在我成為教書先生后,時時不忘修身立德,也深深感悟到真正的教育需要春風化雨育人格,需要喚醒和激勵,需要榜樣與示范……“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我愿意慢慢地,和孩子們共同成長,求真知煉素養(yǎng),烙下屬于他們的溫暖而美好的童年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