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銘
在中國,恐怕沒有哪種娛樂活動能撼動麻將的地位。在中國,每時每刻都能看見打麻將的人:逢年過節(jié)的,打麻將融洽感情;準女婿上門,打麻將考驗人品;公路上堵車,打麻將消磨時間。曾經(jīng)有個說法是:“十億人民九億麻,還有一億在觀察?!?/p>
越是熟悉的事物,越容易讓人忽略了它的來歷。就是這樣一種全民娛樂活動,我們卻對其歷史不甚了了。那么,“麻將”這個詞從哪里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民俗學者告訴我們,麻將牌的前身是“護糧牌”。在江蘇太倉,曾有一個皇家的大糧倉。糧多麻雀自然也多了,因為小小的麻雀,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者,就用籌牌記錄捕雀數(shù)目,并憑此發(fā)放酬金,這就是“護糧牌”。
麻將起源于“護糧牌”,這就解釋了麻將中的很多術語:比如說,“筒”即是槍筒,“萬”是賞錢。這也解釋了麻將這個名字的來歷:麻將其實就是麻雀,打麻將就是打麻雀。
來自北方的讀者,可能還一下轉不過彎來:麻將怎么是麻雀呢?無論讀音還是意義,兩者的差距都太大了吧。由于麻將起源于江浙地區(qū),如果是來自這些地方的讀者,可能一下子就能明白這層關系了,因為在他們的方言里面,無論是讀音還是意義,麻將和麻雀都一樣。
先說讀音吧,普通話里,麻雀的雀讀que,麻將的將讀jiang。但在江浙地區(qū)的大部分方言里,雀的讀音近似一個短促的jia。因為麻雀體型小,又很常見,人們常常用兒化音來稱呼其名。北京兒化音是在韻母后面加一個r,管麻雀叫“麻巧兒”,而吳方言的兒化則是加一個ng,這么一來,jia就成了jiang,麻雀成了“麻將”。
麻雀和麻將讀音相同,除了有方言的材料佐證,也有來自海外的例證。日語中有不少詞匯借自中國,借詞在日語中的讀音還保留了當時漢語的特點。日語里,麻將就寫作“麻雀”。
知道麻雀和麻將的讀音關系,語義的關聯(lián)也明了了。在東南地區(qū),“麻雀”既是鳥名,又是牌名,粵語地區(qū)的人們至今仍然管麻將叫麻雀。20世紀90年代,香港的賭片紅極一時,王晶導演的《雀圣》三部曲,在片名上就昭告了麻將和麻雀之間的關系。就是這么一種從江浙地區(qū)走出來的游戲,最終紅遍了全國,且經(jīng)久不衰。隨著麻將在全國地區(qū)的推廣,當?shù)氐娜藗兏鶕?jù)本地話的發(fā)音,改用更符合讀音的將字代替雀字,麻雀也就成了麻將了。
麻將還有個別名,叫馬吊牌。如果翻書的話,會發(fā)現(xiàn)馬吊這個詞出現(xiàn)的歷史,比麻雀(牌名)、麻將這些詞早得多。清代就有學者說,馬吊就是“三缺一”的意思。為什么這么說?馬有四足,缺一不可,如果把馬的一條腿吊起來,不就“三缺一”了嘛。不過,這個看起來很合理的解釋,可能敵不過方言的證據(jù)。在講吳方言的不少地方,麻雀不叫麻雀,而叫麻鳥。麻鳥說多了,人們模糊了詞匯的本源,就用讀音相近的馬吊來書寫。雖然馬吊這個名字出現(xiàn)得早,但因為無論鳥字還是吊字,都和男性生殖器擺脫不了關系,出于禁忌的原因,麻將這個稱呼最終一統(tǒng)江湖。
(摘自《北京晚報》 圖/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