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在中國歷史上,天花、麻疹、白喉、猩紅熱、鼠疫、霍亂、傷寒、痢疾等等病毒都曾肆虐一時,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清朝的順治帝后世多認為是死于天花。
為了戰(zhàn)勝病毒,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研制了各種疫苗,將人類從病毒的魔爪中拯救出來。
疫苗在中國又經歷了怎樣的發(fā)展軌跡?
有史料表明,我國是最早使用人工免疫方法預防傳染病的國家。早在公元10世紀,唐宋時代已有接種人痘預防天花的記載。
1727年俞茂鯤《痘科金鏡賦集解》記載,明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安徽太平縣首創(chuàng)種痘法。我國已獲得精加選煉、毒性很小的“天平痘苗”,種痘技術也有很大改進。
到清代初期,人痘接種已廣泛使用,并引起鄰國關注,逐步推廣至俄羅斯、意大利、希臘、英國、土耳其等國,以后又傳至其他大洲。“種人痘”,這一方法后來在英國變?yōu)椤胺N牛痘”,并于1805年傳入中國。
1919年3月,北洋政府成立中央防疫處,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衛(wèi)生防疫和血清疫苗生產研究專門機構。
民國政府在一些省市設置衛(wèi)生試驗所,從事疫苗生產。
中國卡介苗的接種始于1933年,由王良醫(yī)生從法國引入,他在重慶建立起中國第一個卡介苗實驗室,開啟了中國研究培育卡介苗的先河。
1950年,政務院發(fā)出《關于發(fā)動秋季種痘運動的指示》,要求在全國施行免費接種牛痘苗;1961年,在全國消滅了天花;1959年,昆明成立了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生物學研究所,主要研究生產脊髓灰質炎疫苗。
1963年,衛(wèi)生部首次頒發(fā)《預防接種工作實施辦法》,各地逐步將預防接種工作納入有計劃接種的軌道。
從1978年起,我國的預防接種工作進入將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EPI與我國預防接種工作相結合并迅猛發(fā)展的兒童計劃免疫時期,它大致又可分為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