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幺
文徵明和唐伯虎這兩個名字經(jīng)常被放在一起,因為他們是總角之交,且都名列“吳中四才子”,更因為他們的人生形成了戲劇性的反差。
少時文徵明不但沒有顯現(xiàn)過人的天賦,反而有些笨拙,甚至10歲時,他還連話都說不清楚。他參加過十次科舉考試,全部以失敗告終,一直到53歲,他仍在鄉(xiāng)試中敗北。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和他同年出生的好朋友唐伯虎在16歲時考中童子試第一名,29歲就高中鄉(xiāng)試解元。不僅如此,因為受到了文徵明之父文林的提攜,他年紀輕輕就蜚聲文壇,躋身書畫名流。唐伯虎天資聰穎,才華出眾,對文徵明來說,他一直都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幸運的是,文林很有眼光,在教育上也很有主見,他從不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打擊或刺激文徵明,也從未對自己的孩子喪失信心。當唐伯虎高中解元,而文徵明再次落第時,文林不但沒有板起嚴父面孔訓斥,反而安慰他:“子畏(唐伯虎)之才宜發(fā)解,然其人輕浮,恐終無成,吾兒他日之遠到,非所及也?!?/p>
文林為文徵明提供了最好的學習資源,讓他跟著吳門畫派的領(lǐng)袖沈周學畫,跟著著名的書法家李應楨學字,跟著詩文大家吳寬學文,一直對他保持著耐心和信心。
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借植樹人之口講出了育人的道理:“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日愛之,其實害之;雖日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庇撕椭矘湟粯?,急功近利,揠苗助長,結(jié)果只會適得其反。提供適合的成長條件,然后讓孩子順著自己的天性去慢慢發(fā)展,文林秉持的就是這樣的教育理念。
吃了父親的定心丸,文徵明不急不躁地學習,堅持以勤補拙,當唐伯虎在蘇州城尋歡作樂時,他卻在家中埋頭苦學。人到中年時,他在書畫上已經(jīng)成就斐然,可與唐伯虎比肩了。
少年得志的唐伯虎在30歲那年因卷入科舉舞弊案,一下子從人生巔峰墜落到谷底,此后的他生活困頓潦倒,54歲時就重病逝世,他對書畫史的貢獻也到此結(jié)束了。而文徵明一直活到了90歲,也就是說,他比唐伯虎多活了30多年,在這30年里,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學習,書畫的功力不斷提升,影響力也日漸擴大。他80多歲還能寫蠅頭小楷,90歲時在書房安然逝去。
縱觀文徵明的一生,少年時,他資質(zhì)平平,青年時嶄露頭角,中年時聲名鵲起,到了晚年,則譽滿天下,成為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