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麗娟
兒童都有著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寫是小學生學習作文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借助范文指導學生仿寫,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在教學時,只要緊緊依托文本資源,抓住契機,適時、適量地進行經(jīng)典句、段、篇等方面的模仿、遷移,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掌握基本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之法,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就會慢慢提高。
一、典型句式模仿,猶如在畫龍點睛
文本中有許多精美片斷用了典型句式,教師在閱讀訓練中要精心選擇精彩片斷作為讀寫結(jié)合點,進行仿句練筆。如,《秋天的雨》一文中有兩句較典型的被藝術(shù)化的句式:“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苯虒W中,先帶著學生反復誦讀,細細品味,感受文本獨特的語言美,然后啟發(fā)學生:“秋天的雨還把什么顏色給了誰呢?”讓學生學著課文的樣子,也來寫幾個美麗的句子。學生有了課文的引導,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筆端流淌著美麗的文字:“它把紅色給了蘋果,紅紅的蘋果像一盞盞小燈籠,照哇照哇,照亮了整個果園?!?“它把黃色給了梧桐葉,黃黃的梧桐葉像一只只大手掌,招啊招啊,招來了豐收的喜悅?!薄八炎仙o了葡萄,一串串葡萄水靈靈的,像一串串珍珠藏在綠葉底下,閃啊閃啊,閃出了甜蜜的希望。” 學生通過寫話,不僅感受到秋雨給大地帶來的絢麗多彩,更學會了文本獨特的語言表達。在第三單元的習作中,學生都學到了使用這樣的句式去寫自己看到的秋景。典型句式的模仿、遷移練習,使學生在模仿、借鑒中生成自己獨特的語言,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寫作的成功,提升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這樣,學生從仿句起步,一課一得,積少成多,融會貫通地掌握寫句的方法,提高遣詞造句的能力,進而提高構(gòu)段、謀篇的能力,以便在日后的習作中有畫龍點睛的亮點。
二、精美語段模仿,個性化精巧構(gòu)思
對于文本中出現(xiàn)的精彩的語段,教師除了引領(lǐng)學生反復品味外,還要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訓練點,進行仿寫。如,《山中訪友》第五自然段:“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清涼的山泉!……”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在讀文中抓住文本中的典型語段,揣摩其寫作特點:這段話圍繞中心句子,運用排比、擬人以及比喻等修辭手法,寫“我”熱情地與山中的一切朋友打招呼,表達了作者對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接著遷移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山中的朋友還有哪些?他們是什么樣的?你能模仿作者的表達方式與山中的朋友問好嗎?”化靜態(tài)的文字為動態(tài)的畫面,既拓展了知識,又鍛煉了寫作能力。由于找準了模仿的訓練點,學生寫起來得心應(yīng)手,構(gòu)思精巧,享受到了“我筆寫我心”的快樂之感,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三、精彩篇章模仿,精妙于布局謀篇
模仿精彩篇章是著眼于整篇文章的模仿練筆,要抓住課文某方面的特點,如,分析文章的思路、結(jié)構(gòu)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順序的安排等,訓練學生構(gòu)思成文,把讀落實到寫上,進行練筆訓練。比如,《北京的春節(jié)》一文,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jié)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jié)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作者按時間的順序,抓住人物活動描繪了北京人過春節(jié)的習俗。學完課文后,就可以讓學生仿照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這種寫法,寫寫自己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春節(jié)是學生最喜歡的節(jié)日之一,加上剛過完年不久,學生還沉浸在歡樂與幸福中,于是在短短的練筆時間里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匠心獨具的佳作。有了精品文的引路,學生開拓出了一條條各具特色的“鄉(xiāng)間小路”,就連平時最怕寫作文的學生,也寫起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既有模仿又有創(chuàng)新,謀篇布局精妙,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寫作之快樂。
教學時,教師要善于抓住讀寫結(jié)合點進行練筆,使學生不僅有話說,有東西寫,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借鑒作者的布局謀篇之訣竅,消除害怕寫作的心理,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實踐證明,模仿性的隨文練筆在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仿”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 “仿”中求“創(chuàng)”,“仿”中求“活”,“仿” 中求“新”,以提高寫作能力。通過這些模仿性的練筆,學生從不同程度上挖掘了文本的潛在資源乃至生成了文本的新資源,這正是從讀學寫、以寫促讀所綻放的活力和彰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