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博
摘 要:游泳是當前很多學校的必修課程。對于初學者而言,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是他們對水有一種本能的恐懼心理,只有克服了這種心理,才能夠順利下水。踩水教學就是我們研究出來的一種可以有效縮短教學時間,使初學者也可以很快適應游泳的方法。本文將以蛙泳為例,簡單介紹踩水教學法在初學游泳者身上的應用。
關鍵詞:游泳;初學者;踩水教學
我國傳統(tǒng)的游泳教學法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耗費時間過長,教學內容比較多,這就導致沒有基礎的初學者很難對這么多知識進行融會貫通,而從這個模式中衍生而來的踩水教學法,經過實踐檢驗,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一、踩水教學的概念
踩水,一般也叫做“立泳”,顧名思義,就是在游泳時通過兩腿和腰部使力,在兩腿的支撐作用下向下踩蹬,最終讓人能夠在水中浮立,就好像站在平地上一樣,通過兩條腿的交替運動,保證身體在水中不會下沉并最終實現前進。這是一種被很多人采用的游泳方法。同樣的,與我們在平地上站立相比,我們在水中進行踩蹬時,可以兩腿同時踩水,也可以先用單腿踩水然后兩腿進行輪換。在兩腿直立踩水的同時,兩手要模仿游泳的姿勢,在胸前向外擴張,做橫向“摸水”動作。這種泳姿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一般在人手持物品時會選擇采用,如拿著物品游過江河,對溺水的人進行救援時。
按照踩水姿勢的不同,大致可以將踩水分為三類:剪式踩水,蛙式踩水,側踏式踩水(車輪式踩水)。這三類姿勢都比較適合初學者。一般來講,初學游泳的人四肢都不是特別協(xié)調,在游水時,腿部動作不太熟練,而且手部動作和腿部動作不能配合,這時候可以加大手部劃水的劃動面積,就像我們擦桌子時采用的動作一樣,進而增大浮水時的浮力,實現在水面上直立。無論釆用哪種方式練習踩水,都要遵循最基本的游泳原則,手腳的動作盡量放柔和,保證手腳的節(jié)奏可以相互協(xié)調配合,盡量保證身體上下起伏的幅度減到最小,最終可以平穩(wěn)地浮在水中。
二、踩水的技術要求
踩水方法雖然有很多,但是無論采用哪種方式,最終都要保證身體與水面構成較大的角,最好可以接近于直立。踩水的技術要求大致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身體姿勢
保證人的整個身體與水面基本呈垂直狀態(tài),重心落于腳后跟處,略微保持前傾,為了使呼吸順暢,要使頭部始終在水面之外,最好使下頜盡可能多地接近水面。
2.腿部動作
踩水時的腿部動作和蛙泳基本一樣,只需要略微減少腿部收縮的動作幅度。在收腿時,膝關節(jié)向外翻折,蹬腿時正好相反,膝關節(jié)要向內扣壓,同時小腿和腳內側蹬夾,在兩腿還沒有完全蹬直和并攏的時候就需要開始做第二次收腿動作。動作不熟練時可能會比較慢,但是要盡量保證動作的規(guī)范性,在后期動作熟練之后,也可進行兩腿交替蹬夾水的動作,加快運動速度。
3.臂部動作
保持兩臂稍向外彎曲,肘部盡量保持平直,在身體前方做向外和向內摸水的動作,保證動作幅度較小。向外摸水時,手掌心向外側下方,做將水向外撥開的動作;向內摸水時,手掌心向內側下方,做將水向外擠出的動作。同時保證肩寬距離要合理。
4.臂、腿、呼吸配合
在運動時,臂部和腿部的動作配合要保持連貫性和協(xié)調性,一般需要在兩腿做蹬夾水動作的同時,兩臂向外做摸水和壓水的動作,收腿時,則向內摸壓;同時,呼吸要與臂部和腿部同時進行,在呼吸間做好一套動作。具體操作應該是在蹬夾水且手臂向外運動時吸氣,收腿時臂向內保持呼氣。一般一個呼吸一個動作,在熟練后也可以一個呼吸幾個動作。
最后,如果在踩水過程中想要改變運動方向,可以采用改變身體的不同側向以及蹬夾和摸壓的方向來實現。如果想要向前運動,就身體稍前傾,腳稍向側后蹬夾水,兩臂稍向后撥水,反之亦然。
在踩水動作熟練以后,只靠雙腿的蹬踩動作也可以保持身體直立和浮起,手部則比較自由,高手甚至可以用雙手持物且同時在水面上保持穩(wěn)定的浮起,使身體不下沉,并且能前進。
三、踩水教學的必要性
在學會游泳前,首先學會踩水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學會立泳以后可以大大降低后續(xù)學習的難度,而且雖然泳姿不同,但基本原理大致相似,也可以降低教學所花費的時間;另一方面,強調溺水自救的重要性,因為在游泳的時候,抽筋、乏力等情況經常會發(fā)生,一旦處理不好,極容易發(fā)生傷亡事故,而踩水這種立泳是同等條件下耗費體力最小,而且可以讓人安全地漂浮在水面上的最基礎的泳姿,不僅可以自救,也可以救人;最后,在學習標準游泳姿勢前先學習立泳也有助于增強對水的敏銳度。
四、結束語
在游泳教學中采用踩水教學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初學者的學習效率和學習速度,縮短學習時間,增強危急時刻自救和救人的可能性,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必修課程,應該讓更多的人來學習。
參考文獻:
[1]宋春寧,黃大鵬.踩水技術及其在蛙泳教學中的應用[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7(1).
[2]王倩倩.論踩水技術在游泳初學者學習中的作用——以成年女性為例[J].才智,2017(5).
(責任編輯:周玉梅 陶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