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影
年過花甲的李敬生現在已經能把智能手機玩得溜溜轉了。這是他在北京市海淀區(qū)薊門里社區(qū)周六課堂上的收獲。學生全是社區(qū)里的老人,老師則是來自不同大學的學生。
李敬生還記得,幾年前開班的時候,40多平方米的社區(qū)活動室站滿了聞訊趕來的老人,“沒處下腳”。今天,這個班級仍然吸引著兩三百名活躍學員。
“我們肯定是不想被時代拋下的。”李敬生斬釘截鐵地說。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tǒng)計,2012年年末,全國網民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不到0.6%。到2017年年末,老年人占比已經超過4%。
“我們的白天多長啊,不琢磨怎么用電腦用手機,只能琢磨離八寶山還有多遠了。”李敬生的學習伙伴、同在薊門里社區(qū)的“老北京”馬勤說。
凌晨4點,天色很暗,馬勤醒了。身體神經傳來熟悉的隱痛——該抓藥了。
從前,這位身材瘦削的大爺這會兒不得不扎入門外的冷空氣,加入北醫(yī)三院掛號的長隊。四下的建筑仍在睡夢中,醫(yī)院還沒開始放號,開了扇小窗口開始預約排隊。晚來一點兒,就不一定能趕在上午看上病了。
排隊的幾乎都是他這樣的老人,拿了號碼躲到附近小賣部的屋檐下。不少人因為常來彼此熟悉了,小聲交談。
而馬勤已經告別了那個屋檐。他披衣起來,找到了桌上的智能手機——和子女們不同,他不喜歡睡前刷手機,還堅持把它放在離床遠一點的地方,“以防輻射?!边@個手機是女兒送的禮物,“土豪金”色,背面還粘了一個帶著“hello kitty”肖像的碎花手機環(huán)。
他努力回憶起演練過許多遍的步驟,打開微信,尋找北京市統(tǒng)一掛號平臺的服務號,搜索醫(yī)院、科室,一步步點選,最終,屏幕上出現了“預約成功”。
提供科技助老志愿服務的公益組織“夕陽再晨”成員、中國地質大學學生隋明哲,過去幾年里常在薊門里社區(qū)給老人上課。他記得,課程開始時,班里擁有智能手機的人很少,剛開沒幾節(jié)課,幾乎所有老人都換了智能機。一上課,聽眾紛紛掏出“手機伴侶”,有些人還帶了放大鏡。
課堂像個聯歡會。上周六,隋明哲教的是一款將老照片翻拍成電子版的應用。在笑聲中,一位少女泛黃的半身像被手機鏡頭掃到了活動室的大屏幕上。很明顯,臉頰和嘴巴的紅暈都是拿筆涂在黑白照片上的。
“少女”如今已經頭發(fā)花白,穿著絳紅色棉襖坐在臺下,和大伙一起笑著,看著這個小年輕為當年的自己磨皮、加濾鏡、調整顏色以顯得“氣色更好”。
好幾位老人帶來了自己的珍藏,有結婚周年照、中學畢業(yè)照,也有孫子的周歲照。這個應用太受歡迎,只有一部分人獲得了上臺演示的機會。
師生交流環(huán)節(jié)氣氛更加熱烈。兩對老夫妻互相交換著使用電商購物的省錢心得;有阿姨展示著連環(huán)播放孫子照片的電子相冊。有關系好的幾個在一起,討論移動運營商的流量套餐和充電寶——“我一天能用四五個小時手機!”
同時活躍著的還有“薊門里一家人”的微信群和QQ群。不時有人拋出一個表情,大紅背景上一個胖娃娃,彩虹色的華文行楷字體閃耀著:“謝謝老師!”
在隋明哲眼中,這些都是“高階學員”了,“他們知道的很多應用,現場有些志愿者都不知道。”
但不是所有老人都達到了這個水平。
志愿者們發(fā)現,現在老人們的大多數問題來自于微信使用,而最常被問及的是:我怎么能看到女兒的朋友圈?我怎么才能加入家庭群?你能教我給家里人發(fā)紅包嗎?
“聯絡,尤其是與親人的聯絡,是我們訪問中75歲以下、身體尚健康的老人使用科技產品時最關注的?!薄跋﹃栐俪俊眲?chuàng)始人張佳鑫說,老人們對科技的一切追求,歸根結底是情感的需求。
龐大需求推動下,“銀發(fā)經濟”市場火熱。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預測,到2050年,老年產業(yè)市場消費潛力將由目前的4萬億元增長到106萬億元。
與此相對的,在移動互聯領域,專門給老人使用的智能手機品類不多,更常見的還是“老人機”?!耙粋€小手機,字體很大,聲音很響,可以打電話、發(fā)短信,再沒有其他的功能了?!瘪R勤比劃著,概括他用過的“老人機”。
“子女們的想法可能是,老人學新東西太難了,不如用個簡單點的?!焙贾菥脨劭萍奸_發(fā)公司首席技術官王岳說。他們是瞄準銀發(fā)市場的眾多團隊之一,推出了一款受眾為老年人的智能新手機。
在投放新產品前,他們做了一次市場調研,發(fā)現絕大多數受訪老人希望擁有功能更齊全的高端智能手機,盡管他們往往對子女表示:我用個差不多的就得了。
“我不覺得老年人真的學不會智能產品?!彼迕髡艹姓J,學員們的記憶力和反應能力確實不如年輕時候了,子女有時候說幾遍還教不會“挺心累的”,但“真的只需要多一點耐心就可以了”。
他在這個班上教了好幾年,很少見到兒女陪父母來聽課。一個很受歡迎的大學生志愿者在與老人交流時,羞愧地說,教自己父母時還不如教他們有耐心。
無論網絡購物還是查找視頻,很多老人都被子女說過類似的話:“您別折騰了,我?guī)追昼娋徒o您做完了?!钡歉改赶胍牟⒉皇强焖僮鐾?,而是自己會做。
王岳也認為:“其實,做產品主要是做感情,讓老年人用著產品舒服、自信。”
調研之后,王岳發(fā)現自己對于老人需求的很多觀念來自于想象。其實,只要能帶來方便,他的調研對象并不討厭新事物——語音輸入就很受歡迎。而某些年輕人覺得雞肋的功能正是老人所必需的,例如手電筒,老人愛夜里散步,小區(qū)道路看不清,視力變差找不著鑰匙孔,也需要照明。
在教課的時候,隋明哲常用的一個例子是“遙控器”和“觸屏”,老人們從遙控器時代來,習慣一功能一鍵,會對觸屏手機犯暈。銀發(fā)學生們學會后,也會利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記住觸屏世界里的操作,比如,有老人就說點擊屏幕放大圖片,“就和抻面一樣”。
2012年,李敬生和他6歲的小孫女在同一年里獲得了他們各自人生中的第一部智能手機。
小孫女抱著手機坐在沙發(fā)上,滑動解鎖、輕點圖標,看一會兒動畫,聽一會兒童話。沒人記得誰曾教過她這些,她似乎天生就會了。
“兩代人的思維邏輯可能從根子上就不太一樣。”隋明哲分析。
在薊門里社區(qū),做了一輩子科研的孫玉欣是同輩中學習新事物的佼佼者。使用手機一有問題,她和老伴直接去家里附近的小學,逮住小學生請教,而不是去求助自己的子女。
隋明哲有時候挺著急:老人們對與錢有關的一切科技產品都小心翼翼,收到支付寶的一條確認短信,會嚇得四處找人詢問。但有時面對“一看就是騙錢”的保險項目,他們眼都不眨就奉上了錢包。
與此同時,這些老人網絡購物偏愛“貨到付款”。他們享受網絡購物的便利,但總覺得沒看到實物不放心。
孫玉欣做了一輩子科研。和大多數老人一樣,她也關注朋友圈里盛行的養(yǎng)生文章,但會對比成分、查閱書籍。如果發(fā)現是謠言,則會直接向轉發(fā)的友人指出來。
李敬生則隨意很多。他現在最喜愛的新時代產物之一是搜索引擎,有什么小病小災、生活問題,“一查就知道了?!?/p>
他老家在山東德州,高中未畢業(yè)就去當兵,沒有讀過大學。女兒在北京成家,他才來到首都。他覺得自己有股子“傻氣”,不會就死命練,就像當初在軍營里下決心讀《紅樓夢》,擺一本字典邊查邊看;再后來到汽車廠工作,不懂線路,他就下苦功夫全畫下來背熟。
在社區(qū)組織的縱橫碼(一種適合老年人使用的輸入法——記者注)比賽中,他拿到了前三名。更讓他自豪的是,學會微信后,他加入了當年的高中同學群。
“他們好多都是上了大學的,還有做教授的。我現在能和他們一起平等聊天,因為我懂科技啊?!彼f。
因為孫女上學,他已經搬離薊門里。每次活動的時候,他仍然會騎半小時的自行車來參加。聽過課后,他會專門給志愿者發(fā)條微信表示感謝。
他喜歡這種“老了也要學”的感覺,“預防老年癡呆?!?/p>
如今他的生活特別簡單,早起,鍛煉,三餐,學習使用手機和電腦。吃飯的時候,全家人四部手機擺在桌邊,女兒女婿總忍不住拿起來看看,他則沒這個習慣。晚上鈴聲響動,是留在山東的老伴上線了。
從他的微信里看,女兒似乎不怎么更新朋友圈,他也不在意。
“有了微信,是不是更容易知道她在想什么了?”記者問。
“在身邊也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啊?!崩罹瓷摽诙觯浾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