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躪非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北京 100872)
希爾瑪·阿夫·克林特(Hilma af Klint,1862—1942)是一位瑞典女性藝術家。她的抽象主義作品早于歐洲的康定斯基(Vassily Kandinsky)、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和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瑞典現(xiàn)代博物館把希爾瑪視為抽象藝術的先驅和瑞典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但時至今日,這位杰出的女性藝術家仍不為大眾所了解,甚至在藝術家群體中,也知之甚少。目前為止,對她的研究只是在藝術史界極少數(shù)的學者中。筆者在文獻檢索中發(fā)現(xiàn),國外雖舉辦過一些她的展覽,但大多集中在瑞典,研究她的著作和學術論文寥寥無幾。國內對她的研究同對抽象主義其他藝術家的關注度相比,幾乎是空白。因此,就其在抽象藝術領域的成就和價值而言,希爾瑪應該得到更深入、更廣泛的關注和研究。
希爾瑪一生留下了大約1200多幅作品和100多篇藝術筆記。她曾在遺囑中要求,只有在她去世20年后才能將其作品公之于眾。因為她認為,只有到那時,公眾才有能力理解她的藝術。這也是為何她的藝術作品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呈現(xiàn)在公眾面前的原因。
1970年,她的全部藝術作品作為禮物贈送給了位于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現(xiàn)代美術館。藝術史學家阿克·柯凡特(Ake Fant)在19世紀80年代最先將她的藝術介紹給世界。1984年,在赫爾辛基舉行的北歐國際研討會(Nordic Conference)上,他第一次向世界介紹了希爾瑪。
1986年,美國洛杉磯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一個由莫里斯·塔奇曼(Maurice Tuchman)①莫里斯·塔奇曼(Maurice Tuchman)出生于美國佛羅里達,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博士,曾任古根海姆美術館策展人。因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第一個策劃了一系列有關20世紀現(xiàn)代藝術的著名的展覽而聲名鵲起。策展的題為“藝術中的精神:抽象藝術1890—1985”(The Spiritual in Art:Abstract Painting 1890—1985)的展覽,這是希爾瑪藝術作品首次參展。隨后,由著名策展人Catherine de Zegher②Catherine de Zegher 出生于荷蘭,是著名的國際策展人、現(xiàn)代藝術批評家和藝術史家。曾在美國、比利時、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有過成功的策展經歷。于2005年策展的“3×抽象性:希爾瑪·艾弗·克林特、艾瑪·琨茨、艾格尼絲·馬丁繪畫中的新理論”(3×Abstraction:New Methods of Drawing by Hilma af Klint,Emma Kunz,and Agnes Martin)的展覽分別在紐約、洛杉磯、都柏林、愛爾蘭等地的著名美術館舉行,引起強烈反響。
1862年,希爾瑪·阿夫·克林特出生于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個路德教家庭。不久舉家遷到梅拉倫湖流域的阿德爾森島上,那里是維京文化發(fā)源地之一。希爾瑪?shù)母赣H是一位海軍軍官,她是家中的第四個孩子。希爾瑪?shù)耐陼r光是在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中度過的,同時,自由的家庭氛圍使她能夠經常走出戶外,如畫的自然陶冶了她幼小的心靈,成為她日后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此外,她又從父親那里繼承了對數(shù)學的濃厚興趣,她還涉獵了植物學、音樂和科學等很多領域。這些都使她養(yǎng)成了既有邏輯性極強的理性思維,又具有豐富想象力的感性思維能力,這些超乎常人的能力在她的抽象主義繪畫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1880年,希爾瑪?shù)拿妹煤諣柮啄鹊乃朗沟孟柆斣馐艿綐O大的打擊,由此她開始對宗教和唯靈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同歐洲其他的抽象藝術家,如康定斯基、馬列維奇的經歷一樣,希爾瑪也受到當時社會流行的精神思潮的影響,對一些具有神秘主義色彩的宗教和哲學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并深信不疑。這些思想對她的抽象藝術影響深遠。
1896年,希爾瑪成為了一個宗教性質集會中的一員。這個團體只有包括希爾瑪在內的五名女性,她們把這個團體命名為“五人組”(The Five)。在這個團體的活動中,她們也舉辦過降靈活動并分享彼此通靈的體驗。她們將這種至高無上的精神層面的“靈”稱為“high master”。事實上這個團體信奉的是唯靈主義(spiritualism)思想。
唯靈主義自19世紀下半葉在歐洲各個國家流行起來。唯靈主義認為靈魂和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簡言之,它是原始“萬物有靈論”的現(xiàn)代翻版。信奉者在這一過程中追求靈魂交流的體驗,因此常以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宗教形式出現(xiàn)。他們經常舉辦降靈會(séances),召喚已逝的亡者,相信那些脫離肉體的靈魂會再一次回到物質世界,并可以藉由靈媒和這些亡靈交流。有資料表明,早在19世紀80年代初,年僅17歲時,希爾瑪就曾參加過這種降靈會。
隨后“五人組”的成員們開始分別在寫作和繪畫中探究這種通靈體驗,追求一種非人類理性操控下的、無意識的、自動書寫方式。希爾瑪也由此開始了其《神殿》系列的抽象藝術的創(chuàng)作。
1913年,希爾瑪參加了在斯德哥爾摩的神智學會(Theosophical Society)。
神智學融合了神學學說、東方神秘主義宗教等多領域思想。神智學是由俄國的通神學家海倫娜·彼洛夫娜·布拉瓦茨基夫人(Helena Petrovna Blavatsky,1831—1891)于1875年在美國紐約創(chuàng)立,專門研究心理、精神、超自然能力、通靈等。其學說大膽,超越常規(guī),曾引起非常大的爭議,卻也對全世界的神秘學做出了貢獻。神智學曾于19世紀—20世紀初流傳歐洲。而恰恰就在這期間,希爾瑪?shù)某橄笏囆g更加趨于抽象化。
1920年希爾瑪在瑞士再一次見到了魯?shù)婪颉に固辜{(Rudolf Steiner,1861—1925),并加入了人智學會(Anthroposophy Society)。這次旅行之后,希爾瑪放棄了幾何抽象的創(chuàng)作,轉向水彩畫,并力求在色彩中找到創(chuàng)作的主題。
人智學是神智學的演化,由奧地利哲學家魯?shù)婪颉に固辜{于1913年創(chuàng)立的。人智學主張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的精神領域,用人的本性、心靈和獨立于感官的純粹思維與理論來認識人類的精神存在、物質世界和宇宙現(xiàn)象。而他們會面時正值斯坦納的知名度達到最高峰的時期。他的名為Wolf-Sachs的巡回演講引起極大的轟動。
1925—1932年間,希爾瑪停止了大部分的藝術創(chuàng)作。很多時間住在瑞士的多爾納赫,學習人智學,并參加了魯?shù)婪颉に固辜{的很多講座。很遺憾從1932年直至1944年去世,希爾瑪再沒有抽象主義的創(chuàng)作。
希爾瑪·阿夫·克林特的藝術創(chuàng)作最早可追溯到1880年,那一年她進入到一所技術學校,并參加了一個肖像畫課程班。1882年,她進入皇家美術學院,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整個19世紀80年代,希爾瑪都在從事風景和肖像畫的寫實風格的創(chuàng)作。
在1896年參加了唯靈論性質的“五人組”后,希爾瑪開始嘗試通靈體驗中的無意識、自動性的繪畫方法。她描述其繪畫過程,聲稱作畫并不是在自己的掌控中,而是“high master”經由她的手將畫面自動顯現(xiàn)出來。希爾瑪早于超現(xiàn)實主義30年就已經嘗試了這種非理性的、自動化創(chuàng)作方法。
此后希爾瑪在畫面上開始逐漸擺脫對物質世界的具象描繪,在經過很多實驗性的創(chuàng)作后,終于在1906年開始了《神殿》的創(chuàng)作。這套作品由一些不同主題的系列作品組成。最早的一組作品被稱為《原始的混亂(Primordial Chaos)》(圖1),由26張小幅油畫作品組成。完成的時間約在1906年11月到1907年3月間。畫面由藍色、綠色和金黃色組成,會讓人聯(lián)想到天空、大地和水,這些形象是從物質世界而來,但畫面用筆看似潦草,結構簡單。希爾瑪直到1915年一直保持著這種類似于速寫風格的油畫創(chuàng)作。從這組作品可以看出,此時希爾瑪已經徹底拋棄了具象表現(xiàn),抽象主義繪畫形式已經很成熟了。而這比康定斯基的第一張抽象藝術繪畫整整早了5年。
1907年8月,希爾瑪開始了紙本《最大的10張畫(the ten largest)》(圖2)的創(chuàng)作。這套繪畫按人的年齡段分為童年、青年、成年和老年四組。畫中圖形有的呈規(guī)則的圓形,有的膨脹飽滿,有的像蝸牛螺旋形、同心圓、展開的花瓣或類似桑葚等植物狀。大都半隱半現(xiàn),或盤旋,或呈輻射狀漂浮在藤狀物上。該系列作品的色彩由陶紅色基調逐漸轉向淡紫色。這些畫面給人帶來豐富的想象,有些似乎在表現(xiàn)神秘的天體,有些似乎更像精微的細胞組織結構。希爾瑪在日記中再一次描述了不由自主的創(chuàng)作體驗:“繪畫直接通過我的身體顯現(xiàn)出來,我自己并沒有任何自主的繪制和意識,好像一股強大的外力驅使我,因此我畫得很快,也非常確定,沒有一筆修改?!?/p>
圖1 《原始的混亂》畫布油畫(1906—1907),從左至右依次為第7、8、16、17號
圖2 《最大的10張畫》(1907),從左至右依次為第2、3、4、7號
1908年,希爾瑪為了照顧失明的母親而停止了藝術創(chuàng)作。期間,她潛心研究秘傳基督教和魯?shù)婪颉に固辜{在薔薇十字會的演講。薔薇十字會被稱為玫瑰十字會,也是一個宗教神秘主義組織。這些學習對希爾瑪?shù)某橄笏囆g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中斷幾年的藝術創(chuàng)作后,1912年,希爾瑪重新回到《神殿》的創(chuàng)作中。從1912年至1915年,她創(chuàng)作了《天鵝(the Swan)》《鴿子(the Dove)》《祭壇(Alter piece)》系列作品。較之之前《原始的混亂》和《最大的10張畫》,這些作品更加抽離于物質世界,畫家在繪畫上更加關注個人精神層面的探究,對精神世界表現(xiàn)出更大的獨立性。
圖3 《天鵝》(1912—1915),從上至下,從左至右依次為第1、8、9、17號
《天鵝》系列(圖3)完成時間大約在1915年左右。天鵝在許多神話和宗教里面都是優(yōu)雅的象征。希爾瑪在這組系列作品中,進行著不同程度的抽象化創(chuàng)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將黑白兩只天鵝交織成一個整體,隨后,畫家找到了用對稱分割的形式來表現(xiàn)這個由對比強烈的兩極構成一個無法分解的整體的想法。這一想法似乎來源于宗教二元論思想。諸如美好和邪惡、秩序和混亂等,希爾瑪嘗試用抽象的形態(tài)來表現(xiàn)這些抽象的概念。
《鴿子》作品的名字應該也是來源于宗教。在基督教中,鴿子代表圣靈的意思,這套系列作品清晰地展現(xiàn)了畫家由具象走向抽象的軌跡。
《祭壇》系列(圖4)是之前所有系列作品的一個總結性的創(chuàng)作。幾何化形式出現(xiàn)在這組作品中,色彩較之前更加單純。三角形在許多宗教和文化里都有象征著最高中心和權威的寓意。畫面中等邊三角形呈階梯狀逐漸縮小到頂點,明確地指向頂端的一個金色的球體。球體外有很寬的呈星狀的輪廓,像光芒一樣輻射開來,甚至延伸到畫面以外,非常醒目,似乎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精神世界。而三角形的階梯則寓意著通過對物質世界的逐級超越最終就到達頂端的最高境界——精神世界。而在這一系列的另一些作品中,圓形象征了精神世界,外圍的昏暗顏色代表著從精神世界墮落下去的物質世界。在這系列作品里,希爾瑪?shù)某橄笾髁x的象征符號更加成熟。
1914年,她參加了在瑞典南部馬爾默舉辦的“波羅的海展覽”。畫家均來自北歐、波羅的海國家、德國和俄國,其中俄國以康定斯基為代表。但希爾瑪在這次展覽中僅展示了她的寫實主義作品。其原因不得而知,也許是因為幾年前魯?shù)婪颉に固辜{在看到希爾瑪?shù)淖髌泛螅鴮λf過,世人需要50年的時間才能理解她的作品??赡苓@些話使希爾瑪始終將她的抽象藝術秘不示人,直到她去世后的20年。
1916年,希爾瑪沿著抽象主義道路繼續(xù)前行,創(chuàng)作了幾何風格的《帕西法爾(The Parsifal)》系列和《原子(Atom)》系列,作品更加抽象化。
帕西法爾是中世紀傳說中大不列顛亞瑟王的圓桌騎士之一,他因尋找圣杯而被稱為“圣杯騎士”。這個尋找圣杯的故事在宗教界也被解讀為尋找救恩的旅程。希爾瑪選擇這個題目有象征精神從物質世界解放和救贖的寓意,或者對畫家本人而言,也有探尋最高精神境界的寓意,象征藝術和心靈的朝圣之旅。
1882年,著名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從這個傳說中得到靈感,創(chuàng)作了歌劇《帕西法爾》。1916年,這部歌劇在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演出,希爾瑪也許受到這部歌劇的啟發(fā),創(chuàng)作了這一系列作品。
希爾瑪于1917年創(chuàng)作的《原子》系列,充分展示了畫家在如何將科學領域的知識轉化為可視的形式方面的奇特才能。
圖4 《祭壇》(1915),從左至右依次為第1、2、3號
圖5 左圖:希爾瑪·艾弗·克林特的《花和樹》系列之一(1922)中圖: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的《無題》(1957)右圖:肯尼斯·諾蘭(Kenneth Noland,1924—2010)的《在灰色色場中的一個激昂的聲音》(1961)
希爾瑪一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始終和她在精神世界的探索活動密切相關。1920年,希爾瑪在瑞士再次見到魯?shù)婪颉に固辜{。二人的談話內容我們無從知曉,但希爾瑪隨后就加入了人智學會,并將幾乎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人智學的學習和研究中。
依據(jù)斯坦納的觀點,人智學力求看到人的精神層面。對斯坦納而言,這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教義學說,而是對這種探究行為的可操作性的具體指導。希爾瑪?shù)乃囆g創(chuàng)作由此受到的最大影響就是自此她停止了幾何抽象藝術的創(chuàng)作。兩年后,希爾瑪轉而開始用水彩描繪一些模糊柔軟的、流動漂浮的、無意識的植物形態(tài),稱為“花和樹”系列。這樣在希爾瑪60歲的時候,畫家開始了又一次藝術風格上的改變。這些作品和30年后美國的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及其他色場畫家的作品不謀而合(圖5)。
希爾瑪最后的作品完成于1932年,是關于英國在二戰(zhàn)期間的大轟炸和地中海海戰(zhàn)的一些預言性質的圖像。
希爾瑪·阿夫·克林特和她的藝術的故事像謎一樣美麗。后世的很多抽象藝術家,包括美國抽象表現(xiàn)主義,都能在她的作品中找到風格要素的雛形。但是這位女性藝術家卻自己躲在了畫面后面的自我精神世界里,終生不賣畫、不展覽。今天,希爾瑪留給我們的不僅是神秘的抽象藝術作品,更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有關藝術的課題,諸如藝術市場、藝術體制和女性主義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