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志勇
(江蘇華電戚墅堰發(fā)電有限公司,江蘇 常州 213011)
某公司引進了2套390 MW美國GE公司S109FA型燃氣-蒸汽聯(lián)合循環(huán)發(fā)電機組。調試初期曾發(fā)生機組在溫態(tài)啟動時3X軸振異常增大現象。當機組升速至1 600 r/min時,#3瓦的3X軸振由0.05 mm急速上升至0.15 mm(GE公司MARK Ⅵ控制系統(tǒng)中跳機保護定值規(guī)定:#1~#8 X/Y方向任一軸振達0.228 6 mm,延時1 s跳機),立即手動操作控制臺“緊急停機”按鈕,燃機跳閘,機組啟動不成功。
該情況給機組安全運行帶來了極大隱患,公司進行隱患排查分析,并采取相應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對排查過程進行了詳細闡述。
燃氣-蒸汽聯(lián)合循環(huán)發(fā)電機組具有效率高、啟??臁⒄{峰性能高、滑參數運行等特點,既能攜帶基本負荷也能攜帶中間負荷,一般被電網調度作為調峰機組使用。作為調峰機組,燃氣-蒸汽輪機晝行夜伏,啟動方式基本為熱態(tài)啟動,溫態(tài)或冷態(tài)啟動幾率較小[1]。
為滿足燃氣-蒸汽聯(lián)合循環(huán)發(fā)電機組的調峰性能,汽輪機設計理念傾向于滿足快速啟停需要,不設置抽氣口,汽缸對稱布置。為滿足快速啟停要求,防止快速啟動時由于膨脹不同步而引起的動靜間碰撞或摩擦,應較常規(guī)機組適當放大通流部分、軸封及油封檔處的軸向動靜間隙。汽輪機采用全周進汽、無調節(jié)級、運行時調閥全開,以減小上、下缸溫差,使溫度分布均勻。
燃氣-蒸汽聯(lián)合循環(huán)發(fā)電機組以往以熱態(tài)啟動居多,均未發(fā)現有軸振異常變大現象。冷態(tài)啟動次數不多,也未發(fā)生此異常現象。此次啟動失敗發(fā)生在機組停運投入盤車后60 h,缸溫為337 ℃,在溫態(tài)啟動范圍(GE公司運行規(guī)范規(guī)定高、中壓缸上缸內壁溫度在204~371 ℃或機組停運時間在48~72 h之間為溫態(tài)啟動)。
檢查啟動失敗機組啟動前的參數:燃氣輪機輪間溫度最高點99 ℃;汽機高壓缸上壁溫度337 ℃,高壓缸下壁溫度296 ℃;中壓缸上壁溫度326 ℃,中壓缸下壁溫度248 ℃;#1軸向位移為0.1 mm;#2軸向位移為0.06 mm;#1差脹為-0.78 mm;#2差脹為-1.46 mm;大軸偏心值為0.03 mm;高中壓缸缸脹為17.6 mm;軸膨脹量為23.06 mm。啟動前高、中壓缸上下溫差較大,分別為41 ℃和48 ℃。
分析停機過程中的主、再熱蒸汽溫降情況,檢查發(fā)現主、再熱蒸汽溫度調節(jié)選用自動邏輯運行且溫度調節(jié)正常;檢查停機后是否有異常水、汽進入汽缸,凝汽器水位是否有異常升高,主/再熱/低壓汽閥、旁路閥、旁路預暖閥、軸封手動門等是否內漏以及機組盤車運行情況,經檢查上述內容均正常;檢查啟動操作中軸封投用步驟、順序、輔汽溫度與壓力,均按操作票正常完成;最后檢查啟動前余熱鍋爐、汽機管道及本體疏水開啟情況,也均正常。
《××電廠運行規(guī)程》6.1.15 條“機組禁止啟動條件”規(guī)定:汽機高、中壓缸內壁上、下金屬溫度差大于50 ℃禁止啟動。根據啟動前參數可以看出汽機上下缸溫差較大,特別是中壓缸上、下缸溫差達48 ℃,雖然滿足啟動條件,卻是這次機組啟動中#3瓦軸振動突升的主要原因。
圖1 S109FA機組系統(tǒng)簡圖
利用鄰機調停時間觀察缸溫下降情況,尤其是高、中壓上下缸溫變化情況。通過觀察發(fā)現機組停運投入盤車12 h后,上、下缸溫差呈現剪刀差現象并逐步變大。在機組停運54~60 h時,上、下缸溫差最大。尤其是中壓缸上、下缸溫差接近50 ℃。而后剪刀差又逐步縮小,至68 h后上、下缸溫度下降速率接近同步。
S109FA燃氣-蒸汽聯(lián)合循環(huán)機組為單軸布置,如圖1所示:整臺機組在同一軸系運行,共有八個軸承支撐,從左起依次為#2、#1、#3、#4、#5、#6、#7、#8軸承,分別支撐燃機與壓氣機、高中壓缸、低壓缸、發(fā)電機。
汽輪機為D10型、三壓、中間再熱、單軸、沖動式無抽汽純凝式機組。汽輪機高、中壓合缸,通流部分反向布置,高壓缸有12個壓力級,中壓缸有9個壓力級。其后有來自余熱鍋爐低壓過熱蒸汽的進汽,該蒸汽與中壓缸排汽相混合,共同流入低壓缸。低壓缸為雙流程向下排汽形式,每個流程有6個壓力級,共12級。
由于機組采用單軸布置,在燃氣輪機啟動時,汽輪機轉子隨之轉動。隨著轉速的提高,汽輪機鼓風熱量增加,汽輪機沖轉至2 250 r/min,MARK Ⅵ 控制邏輯打開低壓進汽調門,引入輔助冷卻蒸汽來冷卻低壓通流部分。冷卻蒸汽進入低壓主汽管后分兩路:一路經低壓主汽調門進入低壓缸,冷卻低壓轉子后進入凝汽器;一路經中低壓蒸汽聯(lián)通管逆流進入中壓缸,其中一部分蒸汽冷卻中壓通流部分后經中壓缸發(fā)散閥(IEV)進入凝汽器,另有一小部分蒸汽由于高中壓合缸,進入高壓汽缸,冷卻高壓通流部分后經高壓缸發(fā)散閥(HEV)進入凝汽器。
為減小高、中壓缸上、下缸溫差,首先對高、中壓缸的保溫進行加厚處理以減小汽缸散熱,并采取延長汽機送軸封蒸汽、抽真空檢驗時間。發(fā)現溫差雖有所改善,但效果不明顯。
繼續(xù)檢查系統(tǒng),發(fā)現停機后高、中壓缸發(fā)散閥處于開啟狀態(tài)。高、中壓缸發(fā)散閥位于高、中壓缸底部,管道連通至凝汽器且管徑較粗。停機初期,主汽調門關閉,此二閥開啟通風降溫以減少鼓風熱量對葉片的影響,產生類似于缸體疏水門的作用,能夠順帶排出停機過程中因主蒸汽壓力、溫度下降產生的疏水,對改善高、中壓缸上、下缸溫差是有益的。此二閥因通向凝汽器使高、中壓汽缸底部與大氣相通。由于下汽缸散熱面積大、散熱快,停機時間稍長便易造成高、中壓汽缸上下溫差大。
綜上分析,決定采取以下措施:停機、破真空、停軸封后,強制關閉高、中壓缸發(fā)散閥來改善高、中壓缸上、下缸溫差;在停機初期,高、中壓缸發(fā)散閥在高壓調門關閉后,自動邏輯打開通風降溫;停軸封投入盤車后即手動關閉高、中壓缸發(fā)散閥,利用悶缸原理,用高、中壓汽缸缸體的蓄熱來均衡高、中壓汽缸上、下缸溫度,使得停機后的高、中壓缸上、下缸溫差得到有效控制,避免機組啟動中的振動過大。
由于高、中壓缸發(fā)散閥的啟閉邏輯均為MARK Ⅵ 操作系統(tǒng)控制,在MARK Ⅵ 操作界面“Steam”頁面中增添“EV Mode”模塊,可以操作兩閥。在停機、破真空、停軸封后通過操作模塊中的“Manual Close”鍵來手動強制關閉高、中壓缸發(fā)散閥。正常機組運行中該模塊中“Auto”鍵黃燈亮。
為防止運行中誤操作高、中壓缸發(fā)散閥,在MARK Ⅵ 邏輯中加以限制。只有在機組主保護信號L4動作后,“EV Mode”模塊才能激活操作。為了防止機組啟動時高、中壓缸發(fā)散閥未開,將開閥作為啟機前的必要條件。在MARK Ⅵ 操作系統(tǒng)“ST Start Permits”頁面中增加“HP/IP Evacuation Valves(高、中壓缸發(fā)散閥)”,狀態(tài)必須為“Valves must be open(閥門必須開啟)”。
采取以上措施后,觀察停機后的缸溫變化情況,停機56 h后,高、中壓汽缸上下缸溫差達到最大,分別為12 ℃、21 ℃。高、中壓缸上下溫差得到極大改善。在機組溫態(tài)啟動試驗中,3X軸振穩(wěn)穩(wěn)地控制在0.08 mm內,完全達到了隱患整改的目的,為啟動成功率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保證了機組的安全與經濟效益。
驗證成功后對《××電廠運行規(guī)程》停機后工作進行以下修正。
8.1.37機組真空至0,關閉軸封進汽調門,停用軸封風機,關閉軸封進汽手動門。
8.1.38機組轉速至0,檢查盤車自動投用正常(否則,應立即手動投入盤車),潤滑油溫定值降至26~32 ℃,記錄偏心值和盤車電流。
8.1.39關閉余熱鍋爐煙氣擋板,注意汽包壓力上升情況。
8.1.40關閉高、中壓缸放散閥(HEV、IEV)。
對《運行規(guī)程》啟動前準備工作進行以下修正。
6.4.60將高、中壓缸發(fā)散閥(HEV、IEV)自動投入,查閥門自動開啟、狀態(tài)指示正常。
針對溫態(tài)啟動中發(fā)生的軸振異常增大情況采取停機、破真空、停軸封后即強制關閉高、中壓缸發(fā)散閥(HEV、IEV)以及對高、中壓缸保溫進行加厚處理等一系列改進措施,使得停機后的高、中壓缸上下缸溫差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了機組溫態(tài)啟動中軸振過大現象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