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圓,譚 萍甘肅省中醫(yī)院麻醉手術科二部,甘肅 蘭州730050
當感覺神經系統出現損傷以及功能障礙時,將會引發(fā)神經病理性疼痛,以自發(fā)性疼痛、痛覺異常以及痛覺過敏等為主要表現,是一種難治性慢性疾病,可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較大損傷[1]。此外,慢性神經病理性疼痛也是患者產生不良情緒和睡眠障礙的一個重要誘發(fā)因素[2]。對此,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干預,以幫助患者減輕疼痛,提高睡眠質量,現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將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在甘肅省中醫(yī)院就診的慢性神經病理性疼痛患者56例利用數字抽簽法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28例。觀察組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36~67歲,平均(50.3±7.6)歲;病程 2~13 年,平均(7.1±1.8)年。對照組中男15例,女13例;年齡35~67歲,平均(50.2±7.9)歲;病程 2~14 年,平均(7.2±1.6)年。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2組患者均施以疼痛科Ⅱ級護理,包括:向患者介紹慢性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相關知識,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與患者保持良好溝通,了解患者心態(tài)變化,對其不良心理進行有效干預;根據臨床治療要求,對患者的飲食結構作適當調整。觀察組在上述護理的基礎之上加用時間護理措施:
1.2.1 健康教育 早晨9~11點和下午4~6點分別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包含發(fā)放宣傳冊和示范教育等。護士需要將疾病相關知識詳細告知患者,并教給患者視覺模擬評分方法,同時向患者詳細講述時間護理的相關內容,提高患者配合護理的積極性。積極詢問患者的疼痛感受,為患者制定系統性疼痛干預方案。注意觀察患者疼痛爆發(fā)情況的規(guī)律,并采取詢問等方式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1.2.2 心理干預 早晨9~11點和下午4~6點向患者提供針對性心理干預措施。邀請接受過專業(yè)培訓的護士擔任患者的心理治療師,幫助患者糾正錯誤的疾病認知,同時根據患者的心理問題及性格特點進行心理疏導。比如:疼痛發(fā)作時先深吸一口氣,后緩慢呼出,如此反復多次,并囑患者呼吸時閉合雙眼,想象空氣進入肺中。疼痛難忍的患者,需告知疼痛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應,表示機體當前處在調整狀態(tài),這種痛感是暫時的,能通過自我暗示等減輕痛感。此外,也可指導患者采取閉目冥思、嘆氣以及打哈欠等方式松弛肌肉,從而起到減輕疼痛的作用。
1.2.3 用藥干預 每天服藥1次的患者早晨6點或晚上10點服藥。每天服藥2次的患者早晨8點和晚上8點服藥。每天服藥3次的患者早晨6點、下午2點以及晚上10點服藥。護士需根據藥理學理論,嚴格遵循合理用藥原則,同時根據患者的疼痛情況和疾病特征為患者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
1.2.4 音樂治療 下午1點、晚上9點對患者進行音樂治療,40~60min/次。音樂治療時需保持周圍環(huán)境安全、溫馨、舒適以及安靜,讓患者全身心放松,從而起到減輕疼痛、提高睡眠質量以及改善呼吸狀況的作用。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包括興趣愛好、過去史、民族風俗、現病史以及文化背景等,將有相同需求的患者集中在一起,施以音樂治療。
1.3觀察指標參考VAS評分標準[3],對2組患者干預前以及干預7天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分值越高,提示疼痛越劇烈。同時利用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定量表[4]評價2組干預前后的睡眠質量,此量表包含7個條目,分別為催眠藥物,入睡時間,睡眠效率,日間功能,睡眠障礙,主觀睡眠質量以及睡眠時間。各條目以Likert 4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分值越高,提示睡眠質量越差。利用醫(y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對2組患者進行調查:總分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越高。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患者干預前VAS、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7天后觀察組VAS評分與睡眠質量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2.15±4.62)分,高于對照組的(80.01±5.74)分,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7183,P<0.05),見表 1。
表1 2組患者疼痛程度與睡眠質量比較(±s) 分
表1 2組患者疼痛程度與睡眠質量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 VAS評分 睡眠質量評分干預前 干預7天后 干預前 干預7天后觀察組 28 6.47±1.29 2.06±1.74 5.16±1.51 3.02±0.29對照組 28 6.53±1.37 3.98±1.52 5.14±1.43 3.86±0.34 t 0.1687 4.3973 0.0509 9.9465 P 0.8665 0.0001 0.9596 0.0000
慢性神經病理性疼痛并不罕見,可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較大創(chuàng)傷,同時影響其睡眠質量。時間護理是以時間診斷學、時間治療學與時間藥理學等學科理論為基礎,護士根據患者機體的生理節(jié)律,同時根據患者不同時期的病情特點,于最佳時間采取最佳的護理措施對患者的生理病理變化、心理和用藥時間等進行護理,讓患者機體處于最佳狀態(tài)。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經時間護理干預7天后,VAS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和護理滿意度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時間護理不僅能有效提高護理效率,還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減輕疼痛程度,促進病情恢復,提高預后效果,改善睡眠質量。此外,與傳統護理手段相比,時間護理的臨床應用價值更高,比如可在有效控制患者疼痛癥狀的基礎上,起到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少護患糾紛以及確保臨床護理工作順利開展的作用。
總之,時間護理可有效減輕慢性神經病理性疼痛患者疼痛感,提高睡眠質量,改善護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