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洪
(都江堰寧江醫(yī)院,四川 都江堰 611830)
膽結石是臨床上常見一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以往臨床上常采用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治療膽結石,但效果不夠理想,患者在術后常會發(fā)生腸粘連等并發(fā)癥[1-2]。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學者指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手術的時間短、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本次研究主要探討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效果。
隨機選取都江堰寧江醫(yī)院普外科于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間收治的124例需進行手術治療的膽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的臨床表現均符合膽結石的診斷標準,且均具有進行手術治療的指征。其中,排除合并有嚴重的心功能不全、肝腎功能障礙、全身感染性疾病和免疫功能障礙的患者。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將這124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62例患者中有男患者32例,女患者30例;其年齡在24歲至6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16±3.26)歲;其病程在0.5年至6年之間,平均病程為(2.52±0.41)年;其中有單發(fā)性膽結石患者36例,多發(fā)性膽結石患者26例。觀察組62例患者中有男患者34例,女患者28例;其年齡在24歲至6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95±3.71)歲;其病程在0.5年至6年之間,平均病程為(2.51±0.48)年;其中有單發(fā)性膽結石患者38例,多發(fā)性膽結石患者24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
為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的開腹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協(xié)助患者做好手術準備工作。在術前,對患者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尿常規(guī)檢查、血生化檢查、凝血功能檢查、心電圖檢查、X線檢查和B超檢查等常規(guī)的術前檢查。在術前12 h,告知患者禁食禁飲。在手術開始后,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位,并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在其上腹部正中處做一個10 cm長的切口,逐層切開其皮膚、皮下組織和腹直肌前鞘。分離腹直肌后鞘及腹膜,然后對腹腔內的情況進行探查。分離膽囊三角區(qū),找出膽囊動脈及膽總管,并對其進行結扎和離斷。切除膽囊,并將其取出。
對于合并有嚴重的膽囊感染或存在巨大膽結石的患者,對其膽囊進行切除后,需觀察其膽總管是否發(fā)生堵塞,并為其留置引流管。在術后,使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為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在術前,對患者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尿常規(guī)檢查、血生化檢查、凝血功能檢查、心電圖檢查、X線檢查和B超檢查等常規(guī)的術前檢查。在術前12 h,告知患者禁食禁飲。在手術開始后,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并協(xié)助其取仰臥位。在其臍部下方約1 cm處做一個10 mm的橫切口。分離皮膚及皮下脂肪組織,切開腹直肌前鞘。將10 mm的穿刺套管置入腹腔內,建立人工氣腹(將氣腹內的壓力控制在12~14 mmHg之間)。采用臍周圍縫線法固定穿刺套管,以防止氣腹漏氣。將腹腔鏡置入腹腔內,在腹腔鏡的引導下對膽囊的位置、是否存在膽囊感染或巨型膽結石等情況進行探查,并了解膽囊與其周圍組織的解剖關系。在劍突下約1 cm處做一個主操作孔,將穿刺套管和電凝鉤經此孔置入腹腔內。在鎖骨中線肋緣下約1 cm處做一個膽囊抓鉗操作孔。在腋前線肋緣下做一個輔助操作孔。將手術器械置入腹腔內,在腹腔鏡的引導下對膽囊三角區(qū)進行分離,使膽總管、膽囊管、肝總管充分暴露。夾閉并切斷膽囊動脈和膽總管,提起膽囊頸部,并切除膽囊。仔細觀察手術操作是否對膽囊周圍的臟器造成了損傷。將膽囊經臍部切口取出,解除氣腹,縫合切口[3]。
在術后,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切口的長度、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可下床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術后疼痛癥狀持續(xù)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術后腸粘連、腸梗阻、尿潴留、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止痛藥的使用率。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和切口的長度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分析(±s )
表1 對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分析(±s )
組別 例數 手術的時間(min)切口的長度(cm)術中的出血量(ml)觀察組 6241.65±6.353.24±0.7564.25±6.98對照組 6271.35±10.4810.86±1.28120.58±16.76 t值 19.0840.4424.43 P值 <0.05 <0.05 <0.05
觀察組患者術畢至可下床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術后疼痛癥狀持續(xù)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在術后,觀察組患者腸粘連、腸梗阻、尿潴留、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61%、0.00%、0.00%、1.61%,其止痛藥的使用率為8.06%;對照組患者腸粘連、腸梗阻、尿潴留、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1.29%、8.06%、6.45%、12.90%,其止痛藥的使用率為32.26%;觀察組患者腸粘連、腸梗阻、尿潴留、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止痛藥的使用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2 對兩組患者各項術后恢復指標的分析(±s )
表2 對兩組患者各項術后恢復指標的分析(±s )
組別 例數 術畢至可下床的時間(h) 術畢至排氣的時間(d) 術后疼痛癥狀持續(xù)的時間(d) 術后住院的時間(d)觀察組 6225.68±2.341.61±0.650.88±0.246.12±1.17對照組 6265.95±3.872.32±0.972.21±0.638.96±1.76 t值 23.104.7815.5310.58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3 對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止痛藥使用率的分析[%(n)]
膽結石是消化科的常見病。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膽絞痛、上腹隱痛及膽囊積液等。進行膽囊切除術是臨床上治療膽結石的主要手段。以往臨床上常采用傳統(tǒng)的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但效果不夠理想,患者在術后常會發(fā)生切口延遲愈合、腸粘連等并發(fā)癥[4-5]。近年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學者指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手術的時間短、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彭超等[6]研究指出,在腹腔鏡的引導下對膽結石患者腹腔內的情況進行探查可明確其病灶的位置及范圍,減少對其腹部正常組織的損傷,從而可促進其胃腸功能的恢復。相關的臨床研究表明,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可有效地減少患者術中的出血量,促進其胃腸功能的恢復,減輕其術后疼痛的癥狀,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為了進一步探討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效果,筆者對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間在都江堰寧江醫(yī)院普外科進行手術治療的124例膽結石患者進行了分組對比研究。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切口的長度、術畢至可下床的時間、術畢至排氣的時間、術后疼痛癥狀持續(xù)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患者。在術后,觀察組患者腸粘連、腸梗阻、尿潴留、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止痛藥的使用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效果確切,具有創(chuàng)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