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整理
相信大家對舞獅一定不陌生,印象當中的舞獅,“獅子”形象威武,與真正的獅子氣質頗為相似。但總是有例外的存在,例如這只“獅子”,第一眼看到它,我相信你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把它和威武的“雄獅”扯上關系,可偏偏它就屬于南方獅子舞的一種,而且還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員。
這個“另類”的“獅子”到底是何方神圣?它就是流行于韶關市樂昌市三溪、秀水、坪石、黃圃等地區(qū)的青蛙獅。
單單從它的外貌上看,的確很難把它和我們經常看到的舞獅聯系在一起,因為一眼看去,它的確更像一只青蛙而不是威風八面的雄獅。頭大、口闊、黃額;金色的眼睛、綠色的眉毛、唇紅齒白;鼻子大而且鼻孔外露,在鼻子上方一左一右插著兩支雉雞毛,還長著一張大花臉,頭頂著黑角。這獨特的造型使它在一眾舞獅造型中脫穎而出。
制作一頭青蛙獅,首先要用竹篾、藤條、木板、鐵絲、土紙、麻布等扎出青蛙獅頭的骨架,然后在骨架上糊上土紙和裱布。都說“畫龍點睛”,制作獅頭同樣也要“畫獅點睛”。點睛之后,師傅就在相應的部位裝上小鏡片和紅絨球。除了獅頭,還要用五彩的錦布縫制出獅被,和獅頭頸部連接起來,一頭青蛙獅就這樣誕生了。
舞青蛙獅不能只有青蛙獅,還要兩位重要的角色配合才能成事。這兩位“最佳配角”分別是笑面佛和靈猴。同樣用竹篾扎好頭部骨架,糊上紙和裱布制成胎膜,最后進行點睛,笑面佛和靈猴的面具就做好了。有趣的是,笑面佛的面具是有男女之別的。
一場精彩的青蛙獅表演一般需要6到9個人配合,一場下來有十項套路:第一套路叫“開鑼板”,三個人負責伴奏,敲打鑼鼓和鈸。演員們上場以后,先是拜謝前來捧場的父老鄉(xiāng)親,后戴上面具,虔誠地拜四方神靈和祖師。準備就緒后,開始第二套路“開場”,由一個人負責舞動著青蛙獅。好動的獅子,一時在瘙癢,一時在舔毛,一時抖動一下自己毛;有時打個滾,有時突然跳起來……總之沒有安靜下來的時候,而笑面佛和靈猴也是不甘寂寞的,它們兩個在一旁自己玩自己的,互相嬉鬧??赡苁窍忧嗤塥{還不夠好動,他們兩人就開始去逗弄青蛙獅,這就是舞青蛙獅的套路之三“戲獅”。接下來就是“弄青”套路了,見青蛙獅不理它們兩個,兩人合計要好好戲弄青蛙獅一番,靈猴會讓笑面佛拿著青草去逗引青蛙獅,青蛙獅看到青草自然不理三七二十一就靠近它們,自動走進靈猴和笑面佛的“陷井”。緊接著上演的是套路中的“埋青”。見青蛙獅“上當”了,笑面佛一邊跑一邊繼續(xù)弄著青草,后面青蛙獅緊追不舍,嚇得笑面佛趕緊把青草埋在地下,跑去和靈猴在一邊準備看青蛙獅的笑話了。而這邊青蛙獅正上演著“尋青”套路,它見地上沒有青草,還不肯放棄,四處尋找青草的身影,最后還真的被它找到,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這是套路中的“吃青”。又經過“搶青”、“馴獅”和“量獅”的后續(xù)套路,一場青蛙獅表演的氣氛是一浪高過浪,整場表演始終貫穿著各種幽默風趣和逗樂的情緒,青蛙獅妙趣橫生、活潑可愛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為什么會有青蛙獅這一民間表演形式,這里有一個傳說:相傳,當年姜子牙封神時,有兵將遲到,沒有得到封賞,心里頭不由惱羞成怒。為了發(fā)泄不滿的情緒,一些兵將便起了壞心,散布瘟疫,殘害百姓。民間哭天喊地的號啕聲驚動了天庭,玉皇大帝勃然大怒,急令神獅下凡,一舉降服了作惡多端的兵將,收服了瘟疫。人間有感神獅的恩澤,便按照神獅的樣貌糊紙制作舞獅,每當年節(jié)喜慶之時,就舞獅紀念,一是為了表示感謝,二是為了祈佑蒼生安康、幸福。
青蛙獅已經流傳了500多年,長期以來根植于民間,逢春節(jié)、元宵節(jié)和其他民俗喜慶活動時演出,象征著村坊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生意興隆、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為當地群眾喜聞樂見,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和民俗學價值。(責任編輯 黃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