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可可
父母愛孩子,無私且偉大。作為家長,你思考過與孩子的關系嗎?當下的關系有利于孩子成長嗎?
你的命令是一言九鼎,孩子不能有絲毫的違抗——那是君臣關系;你總覺得孩子不聽話,總是跟你對著干——那是敵我關系;把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物品,有意無意地控制孩子,那是占有關系……
以上關系,都不正常,至少不理性。
美國教育學者艾爾菲·科恩的近著《溺愛孩子是編造的故事》一書中,列舉了眾多美國的媒體輿論,指出美國的父母,特別是年輕父母普遍溺愛孩子,而且越來越嚴重。教育專家們提出忠告:社會、家長、教師應積極行動,改變社會上普遍放縱孩子的現象。這些批評,其實對國內讀者來說并不陌生。
在國內,比起上兩輩人,當代父母相對開放許多。如今聲色俱厲、動輒揮舞巴掌的父母很少見了。社會變化了,家庭教育也變化了。
但與此同時,另一些家教問題也產生了。不少父母對孩子過分放縱,對物質要求有求必應,過度溺愛,結果貽害無窮。
那么父母如何平衡管束和放任,在其中尋找合適的度,使愛而不溺、厲而不害?
其實,管束和放縱二者之間,并沒有中間道路,也沒有什么度的把握,我們應當找到理性的方式與孩子相處。兒童心理學專家古國治認為,正常且良好的親子關系應該是一種合作關系。
合作,普通意義上的解釋是,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為達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合作的基礎在于尊重與平等。因為尊重,我們才不高高在上;有所尊重,我們才會放低姿態(tài);建立在平等、相互尊重基礎上的合作,才會實現雙贏。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主的意識。作為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你與孩子之間是平等的。父母應該把孩子當成合作對象,以一種合作的心態(tài)與孩子平等相處、共同承擔相應的義務,而不是把孩子當成“被管束”的對象。
因此,合作是理性的,包涵著親情包裹下的契約精神——我愛你,但是為了達成共同目標,我們要相互敬畏、彼此尊重。
合作關系下,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呢?
首先,父母應問自己幾個問題:我們培養(yǎng)孩子的目標到底是什么?孩子知道我們設定的目標嗎?孩子作為實現目標的主體,有沒有自主的權利?我們希望孩子怎樣配合我們去達到目標?這些問題,相當于一項商業(yè)項目開展前的思想籌劃,有了籌劃,合作項目自然會順利進展。
其次,不過多參與孩子的生活——他們的友誼、功課或其他。不以愛的名義,剝奪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比如,孩子要完成一項手工作業(yè),父母不要代辦,而是讓孩子獨立完成;當孩子確實遇到困難時,父母也要伸出援助之手。
經常有父母在網上曬各種高難度的手工作業(yè),慨嘆“這明明是布置給家長的作業(yè)”。此時,父母要反省自己,作業(yè)是老師直接布置給你的,還是你主動承擔,從孩子手中搶過來的?當你口口聲聲地埋怨孩子這不會、那不會,什么都要你代勞時,你是否意識到,正是你的“越俎代庖”才培養(yǎng)了一個只會動口不會動手的孩子。
父母應該通過種種方式讓孩子明白:我是你最好的合作伙伴,當你需要我,我會立馬出現在你身邊,同時,你作為我的合作伙伴,也要分擔,給予我支持。
此外,決定合作是否能順利開展,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給孩子指引,而不是指令。
孩子需要來自成年人的引導,而不是干預。比如,你的孩子做作業(yè)拖拉,你可以建議說:“聰明的孩子會每天按時完成作業(yè),并做好計劃。告訴你,這是一個好辦法哦?!弊屗X得:他很聰明,很有能力,他能夠從你那里獲得有用的建議,而不是你對他的管束和施壓。
父母需要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而身教永遠勝于言傳。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樣,須要以身作則。當父母的喋喋不休退場時,孩子的大腦就開始活動了。
總之,父母應當讓孩子在合作中,對進取的目標產生了解;讓孩子在合作中,不感到孤獨與無助,愿意幫助也愿意被幫助;讓孩子在合作中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大道理……
有人說,成長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的修行。身為父母,我們要變得更加智慧,而不是更加焦慮。企業(yè)中常說:“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組織和團隊?!奔彝ソ逃?,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兩項不完美相加,才是天作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