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多先生
在職場,無論你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只有你離開平臺剩下的,才是你的真本事。
主持人竇文濤曾在節(jié)目中說過這樣一段話:“我的朋友99%都比我有錢。天天和這些有錢人在一起,以至于我以為他們買的東西好像也是我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偤陀绣X人在一起,聽著他們幾十億上百億的聊天,好像自己也有錢了似的?!?/p>
這段話,真實地反映了職場中很多人的心理狀態(tài)。但只有你親身經歷過辭職、被裁、退休或者公司倒閉,才能體會到什么叫“人走茶涼”。換句話說,你以往的光環(huán),不過是平臺聚光燈下的沉淀物,當你離開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之前公司多半人際關系的結束。
當然,倘若你找到了一個更大的平臺另謀高就還好,如果接下來你要面對的是沒有穩(wěn)定收入的一日三餐,或是一不小心跳進了殘酷的創(chuàng)業(yè)深淵……那么,直到你有所成就,你之前的友誼頂多換來一句無傷痛癢的問候。
其實,離職的時候若能看清誰是朋友、誰是過客,總歸來講是件好事。因為你將面對更多殘酷和現(xiàn)實的問題,比如,脫離了公司,你是否有能力賺錢養(yǎng)活自己?
許久以前,投資人蔡文勝說過一句話,“在大公司待5年以上基本就廢了?!?/p>
因為多數(shù)人在大公司待久了,就會變得眼高手低,成了溫室里的小白鼠,生存能力退化,卻又自視很高。這樣的人一旦離開了平臺,身上的光環(huán)去掉之后,會頓顯能力缺失。
你是否曾見過某個大公司的人四處吹噓,自己手中有多少多少資源,可一旦要落實的時候卻推三阻四。這些所謂的資源,仿佛海市蜃樓,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當我們談及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認為最大的捷徑就是剛好踩到了一個風口,第一時間趕上了紅利,賺了一筆。而找工作挑公司,也是這個道理。
兩個能力相差無幾的人,其中一人不小心進入了一個處于發(fā)展紅利期的公司,其帶來的回報價值,遠遠不止薪水那么簡單。所以,好的平臺確實能讓一個人脫胎換骨。
然而,問題在于所有公司都有生命周期,萬物的生長衰退都有規(guī)律,一個人若不能快速地將平臺紅利轉換為個人能力,那么窗口期過后,一切歸零。
就如被鬧得沸沸揚揚的美團收購摩拜事件,造成了一大批人相繼離職。表面上看,這是組織重構不得不面臨的問題。但事實上,多數(shù)主動離職的人都明白:摩拜已經度過了之前野蠻生長的紅利期,接下來的洗盤,所有人都必須在重壓之下克己奉公,好日子已然不復存在。
這個時代“躺著”賺錢的機會越來越少,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競爭格局的固化和資本的理性,越來越多的企業(yè)回歸生意思維,更多注重投入產出比。
當老板們發(fā)現(xiàn)業(yè)務增長難突破,無法交出一張好看的利潤報表時,“降薪裁員”就成了唯一的道路。
于是乎,公司的平臺資源一夜間成為了稀缺品,更是普通員工眼里的燙手山芋。
你占著資源不帶來價值,就是失責,你盯著資源不去利用,就是無能。
在老板重磅的業(yè)績壓力下,每個人都人心惶惶,草包和英雄霎那間區(qū)分開來。
這就像我們所常說的,弱者依附平臺,強者自造平臺。
一個聰明的人,總能認識到哪些是平臺帶來的福利,哪些是自己真正的實力。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喜歡做錦上添花的事,很少人樂于雪中送炭。
比如一個曾經大平臺里出來的人創(chuàng)業(yè),褪去光環(huán)從零開始,之前的資源能用到幾分,又有幾個所謂的人脈愿鼎力相助?
人心雖暖,現(xiàn)實殘酷。這個社會你來我往,商業(yè)上講的是利益互換。原本你在公司身居要職,周圍人看重的是你背后的資源價值,可離開了平臺,又有誰愿意為你的個人估值?
再回到賺錢這件事上。
當你身處平臺時,如果你能為公司一年凈賺100萬,公司必然舍得花10萬甚至更高的薪水請你;
又如你做的工作替換成本太高,以至于市場很難找到比你更合適的人,那你肯定不會盲目被裁……
如果以上幾點你統(tǒng)統(tǒng)不是,那么就該好好想想,若脫離了平臺,你每個月的一百塊、一千塊,或者一萬塊,到底能從何處來?
這個問題并非危言聳聽,不信你嘗試回憶下,從畢業(yè)到現(xiàn)在,除了公司給你的薪水外,你有過多少真正的工資外收入?
想到這里,或許你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早已喪失了一種主動創(chuàng)收的能力。
所以,一個聰明人,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忘記自己是誰,自己究竟能有幾分創(chuàng)造價值的真實能力。
平臺再大,你不參與,也永遠是觀眾;平臺再小,你若善用,也能施展威力。
畢竟,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