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堯
古書《晏子春秋》曾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齊國的晏子出使到楚國,楚王為戲弄他,命人押來一個來自齊國的犯人,問晏子“你們齊國人是不是都喜歡偷東西?”機(jī)智的晏子回答他,“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意思是淮河之南的橘子又大又甜,移栽到淮北,就又酸又小,為什么呢?大概是水土不同,人到了楚國就會變壞吧。楚王反而自討沒趣了。看來淮河自古就是人們心目中的南北分界線。
熱量降水造就自然南北
淮河發(fā)源于我國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頂,主要流經(jīng)河南、安徽、江蘇三省,總長1000公里,是我國七大河之一。1908年,近代中國地理學(xué)家張相文第一次提出“秦嶺 淮河”為中國的南北分界線。在地圖上,人們把溫度相同的地點連起來的線叫做等溫線,相同降水量的地點連起來的線叫做等降水量線。淮河成為分界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淮河的河道輪廓正好在一月份0℃等溫線和年800mm等降水量線上。
陽光和雨水對氣候有著決定性作用,所以淮河南北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氣候?;春右阅蠟閬啛釒?,樹木四季常綠,而淮河以北為溫帶,樹木到了秋天大多會落葉。橘子在南方能獲得較多的光照,所以那邊的橘子會比較甜。不僅如此,淮河還是小麥和水稻一年兩熟和兩年三熟的分界線。
生活方式呈現(xiàn)文化差異
在古代想要過河可沒那么容易,像淮河這樣一條寬大的河流,自然成了南北交流的屏障。所以在歷史上社會分裂時期,淮河常常成為兩個國家的國界。而在太平年代,江南地區(qū)水網(wǎng)密布,人們出行多乘船,北方地區(qū)道路平坦適于駕車,所以在淮安這座淮河與大運河交匯的城市里,一時出現(xiàn)了“南船北馬”的盛況。
到了現(xiàn)代,我們已經(jīng)用四通八達(dá)的高鐵連接了南北兩地,交通變得更加方便。然而兩岸傳統(tǒng)的風(fēng)俗習(xí)慣卻保留了下來。如淮河兩岸的方言呈現(xiàn)不同的特點;淮河以北的村落都比較集中,有縱貫?zāi)媳钡耐ǖ?,淮河以南則多是沿河散落或依山分布;南北地區(qū)在節(jié)日風(fēng)俗上也大有不同。
泗州古城沉淪水下
泗州古城曾是一個坐落在淮河之畔的風(fēng)景秀麗、商業(yè)繁盛的城市。唐朝時作為中原襟喉和漕運中心,它是較為重要的軍事要沖。然而在三百多年前,該地連下了七十多天的暴雨,古城被淹沒在洪澤湖下,從地圖上消失了。
古書上的淮河河槽很深,東流到海,并沒有這個浩瀚的洪澤湖,形成洪澤湖的原因還要追溯到南宋。1128年,南宋將領(lǐng)杜充為了抵御金兵南下,在河南決開黃河大堤,黃河水一瀉千里奔流到淮河的水道里。黃河水里夾著一萬多億噸泥沙涌過去,堵住了淮河入海的通道。洪澤湖就開始慢慢變大,最終在那次暴雨中把泗州古城淹沒入湖底。
治理洪災(zāi),開挖水渠
自從淮河流入洪澤湖后就變得支離破碎,一面向東從非常窄的小河流入東海,一面向南通過大運河流入長江,排水非常不暢通。這就造成了歷史上“小雨小災(zāi),大雨大災(zāi)”的局面,尤其到了黃梅時節(jié),淮河水就會暴漲,居住在兩岸的人民就遭殃了。
新中國成立后,人們在中下游建了多座水庫,又開挖了流向東海的通道,通過蓄水和排水的方法解決了這一難題。其中最大的通道——蘇北灌溉總渠在農(nóng)業(yè)灌溉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使得淮河地區(qū)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chǎn)基地。蘇北灌溉總渠是淮河在東部的延長,所以現(xiàn)在我們默認(rèn)“秦嶺 淮河 蘇北灌溉總渠”為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