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鳴鏑
久石讓原名藤澤守,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于日本的長野縣,久石讓早年曾就讀于日本國立音樂學院,修習作曲,因此久石讓具有深厚的學院派訓練,是當今日本著名作曲家、鋼琴家,以擔任電影配樂為主。特別是宮崎駿導演的作品,從《風之谷》至《起風了》的二十多年間所有長篇動畫電影的音樂制作,為宮崎駿作品中不可欠缺的配樂大師。“久石讓”這個名字的來源是他的偶像——美國黑人音樂家及制作人昆西·瓊斯。他把“Quincy Jones”這個名字改成日語發(fā)音,再聯(lián)上最近似的漢字姓名,就變成了“久石讓”。他的英文名JOE,也可以說是為了向美國配樂大師QUINCY JONES致敬。
1981年久石讓推出第一張專輯《Information》,確定了自己的音樂風格。作為作曲家的他初次擔當電視音樂是在動畫片《開始人間加特子》中。他第一次為日后成為自己事業(yè)伙伴的宮崎駿擔當配樂,是在劇場動畫作品《風之谷》中。1983年,經(jīng)人介紹,久石讓結識了宮崎駿,此時宮崎駿正致力于《風之谷》的創(chuàng)作。聽過久石讓創(chuàng)作的風之谷的印象音樂后,宮崎駿被深深打動了。雖然當時已經(jīng)決定了“風之谷”的作曲是另一位有名的音樂家,但宮崎駿和高畑勛還是強烈推薦久石讓,因此當時不太有名的久石讓受到了公眾的注目。此后影片公映后更證實了宮崎駿的眼光,久石讓為該片創(chuàng)作的配樂深深地打動了無數(shù)的觀眾以及評論人。因此1985年宮崎駿創(chuàng)建“吉卜力”工作室后,久石讓便一直擔當宮崎駿動畫的音樂監(jiān)督至今。之后《W的悲劇》(根據(jù)夏樹靜子推理小說改編)、《兩個人》等影片配樂,這些出色的音樂令他聲名鵲起,從此幾乎日本知名賣座電影都找他創(chuàng)作配樂。
除了與宮崎峻的合作之外,久石讓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配樂作品幾乎都是與另一日本影壇巨人——北野武合作完成的。北野武與久石讓這對組合,當然是影壇“導演+配樂”的最完美的組合之一,他們兩人的數(shù)度合作,都在很大程度上的成就了對方。不可否認,久石讓在國際上的配樂大師地位,乃是因北野武的電影作品起了很大作用,而北野武電影中的段落鋪展、情節(jié)進行,也拜久石讓的出色配樂而添色不少。寧和而抒情,是久石讓的個人音樂特質(zhì),這恰好能對北野武電影的產(chǎn)生互補?!痘ɑ稹?、《菊次郎的夏天》、《那年夏天寧靜的?!?、《壞孩子的天空》都是兩人合作的經(jīng)典范本。
久石讓的音樂里會有少數(shù)民族的演唱及日本古代的歌謠等,在管弦樂里又每每注入日本樂器(如太鼓與尺八)來營造東方色彩,或以電子合成器的特殊音效與音色,突出影像以外的一層豐富的多變的質(zhì)感,如在《千與千尋》的配樂中,用太鼓、三味線表現(xiàn)油屋的歌舞升平,使電影擁有了更濃郁的和風味。
久石讓也根據(jù)不同的劇情安排不同的民族曲調(diào),不同的民族樂器來推動劇情,在《天空之城》里,用了一種叫做“kena”(或“Quena”)的南美管弦樂器來表現(xiàn)虎蛾飛過夜空的場景 ?!队撵`公主》中,用二胡和交響樂幽咽的琴聲展現(xiàn)了影片的悲劇氣質(zhì)。同一主題讓擁有東方音韻的二胡和交響樂同時詮釋,在對悲劇氣息的體現(xiàn)上會有些對比,讓音樂更有層次、更豐滿,但兩者所表現(xiàn)的精神是統(tǒng)一的。
鋼琴永遠是久石讓音樂作品里的主角,在久石讓的眾多作品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寫給鋼琴的,如《piano stories best 88-08》、《piano stories 2---the wind of life原聲碟》、專輯里除了運用一點電子音樂外,其他曲子都是單獨由鋼琴演奏完成的。在電影配樂中,久石讓也大量運用了鋼琴,雖然有龐大的交響樂團在渲染宏大場面,但是總有鋼琴聲穿插其中。鋼琴語調(diào)清晰、平靜,讓片段不斷閃現(xiàn),可以讓人更容易身臨影像世界。
當然,采用人聲也是久石讓的拿手好戲,無論是合唱或童聲合唱,一樣動人討好。在充滿濃郁的日本早期時代風情《幽靈公主》里。久石讓安排結尾用男性假聲獨唱,仿佛有人在講述遠古時期的傳說,使其極具民族特色。以人聲做電影音樂的背景,是久石讓的一個特色,很好的營造了氛圍,詮釋了人物的心理。而且人體發(fā)出的聲音比器樂聲更自然,更有生命力,能激起觀眾的共鳴,常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久石讓的和聲特色非常鮮明,與傳統(tǒng)和聲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tǒng)和聲的寫作從整體布局上來看,基本上遵循“ 主---下屬---屬---主”的功能框架,其本質(zhì)意義體現(xiàn)的是“穩(wěn)定---不穩(wěn)定---穩(wěn)定”。在其和聲配置中禁止使用或者盡量少用、慎用“不協(xié)和和弦”,對于變和弦的使用更是少之又少,而且要禁止使用各種形式的增、減音程,平行五、八度等。和聲進行具有很強的 “規(guī)范性”,因此傳統(tǒng)和聲“禁忌”很多,暴露出其死板僵化的弱點,缺乏自由和靈活。而久石讓音樂的和聲寫作打破了傳統(tǒng)和聲寫作的一系列規(guī)則。和聲進行拋開了功能的套子,更多的是注重色彩。其次,和弦音的重復與省略也表現(xiàn)得極大地自由性。傳統(tǒng)和聲中三音不可重復,而久石讓在和聲中則根據(jù)音樂來重復或者省略和弦音。最后,傳統(tǒng)和聲中很少有非三度疊置和弦音出現(xiàn),而久石讓和聲寫作中則大量運用現(xiàn)代音樂的和聲處理手法,掛留和弦、變和弦大量使用。
“配器”是作曲法的組成部分之一。指器樂合奏曲中各種樂器的配合。主要研究各類樂器性能,各類樂器的音色對比配合效果以及樂曲整體音響統(tǒng)一的效果。久石讓所采用的配器方法強調(diào)主題旋律陳述的多樣化,即由多種不同的音色,不同的表現(xiàn)風格的樂器來分別演奏主題旋律,使音樂旋律不斷進行變化發(fā)展。由于久石讓有古典音樂學習的背景,因此在很多音樂作品配器中往往先使用鋼琴來陳述主題,如同一個主角的獨白。接下來,交給管弦樂隊進行陳述,由小提琴齊奏演奏主題,鋼琴伴奏形成了背景,此時的音樂情緒變得強烈而富有激情,情感也得到升華。而后依靠電子音樂將整個音樂推向高潮。待到高潮過后,鋼琴又會進行獨奏,與前面相呼應。
結語:久石讓的音樂使他享譽國際,他的音樂中既有日本音樂的濃厚韻味,又極具現(xiàn)代音樂的特質(zhì),又滲透了不同地域民謠小調(diào)及世界個民族樂器等因素。其旋律簡樸而優(yōu)美、和聲手法融古典、現(xiàn)代、甚至后現(xiàn)代音樂的技法。在他的音樂中可以發(fā)現(xiàn)諸多地域音樂的蹤影,可謂是“洋為我用,東西合璧”的絕好范例。從小的方面來看,對于自身今后的作曲學習找到了一個新的思維方式和思路。從大的方面來看,對于我們學習音樂和推廣本民族音樂都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也為我們將“民族音樂世界化”提供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參考和途徑,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參考文獻:
[1]羅展鳳.久石讓的映畫音樂地圖.中國新聞周刊,2006(47)
[2]羅穎. 一吻見到了久石讓——他的聽眾永遠年輕.北方音樂,2007(01)
[3][日]久石讓.感動,如此創(chuàng)造[M].何啟弘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曾田力,雷偉.電影電視劇音樂分析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5]桑桐.和聲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