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中國古代訟師的思維方式

2018-08-24 09:10吳文婷
法制博覽 2018年23期
關鍵詞:百姓律師職業(yè)

吳文婷

武漢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訟師在中國古代一直是一個神秘的群體,一方面,不同視角下訟師群體形象多變。戲劇、小說中所描述的訟師形象大抵都是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俠者,而史料中訟師大抵都是無恥之徒的訟棍。訟師的角色形象似乎是具有雙面性的。另一方面,訟師在民眾生活中的社會地位難以言喻。盡管自春秋以來,國家對訟師一直嚴令禁止,但訟師在民間的活動卻日趨活躍,似乎傳統(tǒng)中國的“無訟”傳統(tǒng)大相徑庭。面對這樣一個形象多面、地位奇特的社會群體,有必要研究訟師作為法律工作群體有何行為特征或者獨特的思維方式。因此,筆者試圖通過訟師發(fā)展階段、形成原因、社會形象等角度入手,進一步分析中國古代訟師的思維模式與方式,以期得到現(xiàn)代法治建設的一些啟示。

一、訟師的發(fā)展階段

一般看來,學界對訟師開始出現(xiàn)的時期目前還沒有定論:陳景良教授認為,“訟師”作為一個與法律活動有關的專有名詞及教人打官司的職業(yè)是從宋代開始。①茅彭年先生認為,唐朝已有訟師出現(xiàn)。②也有學者提出訟師自西周萌芽,正式形成于春秋時期。筆者個人比較同意訟師在春秋時期即出現(xiàn)的觀點,即訟師指的是中國封建時代為人代寫訴狀、謀劃訴訟、串役通吏等以提供法律服務為生的一種職業(yè)群體。這種職業(yè)在不同的時期,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稱謂,有的被稱之為訟師,有的被稱之為訟棍,到了明清時期,也有很多諸如“刀筆先生”或者“刀筆吏”這種直觀的稱謂。所以,雖然“訟師”二字明確的出現(xiàn)應該是在宋代,在春秋時期他的名稱不同,并不叫訟師,但是,從春秋時期這些人從事的業(yè)務來看,筆者比較認同訟師形成于春秋。

根據(jù)現(xiàn)有的史料記載來看,訴訟代理活動最早起源于西周,最早記載代理活動的文獻是周禮。西周時期,有地位的人一般無須親自到法庭上進行訴訟,這樣做的目的是擔心法官在審判時沖撞了貴族的尊嚴和身份。這就是西周時的代理制度,實乃是“刑不上大夫”精神在社會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冰山一角。但是西周時期的訴訟代理活動適用的范圍有限,僅命夫命婦以上的人才能夠免于親自到庭,他們可以委托的人也有一定的范圍,一般是當事人的屬下或者子弟,雖然這些人進行代理活動是無償且肯定是盡心盡力的,但是卻不一定具備專業(yè)的代理能力。這一時期的訴訟活動代理人為春秋時期訟師的興起打下了基礎。

春秋時期起,訟師開始興起,這種興起在民間表現(xiàn)最為突出。春秋后期鄭國人鄧析是中國古代最早最有史可查的完整意義的訟師,③據(jù)說鄧析作為中國古代訟師第一人,不僅幫助百姓打官司,甚至辦起訴訟學堂,民間跟隨他學習訴訟者不可勝數(shù)。雖然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也存在一些來自于官方的打擊與非難,但得益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的社會環(huán)境,故總體而言,為訟師的發(fā)展提供了較為寬松的環(huán)境,這都使得社會上給予訟師的評價較好,尤其是在鄭國子產(chǎn)的治理下,訟師職業(yè)蔚然形成風氣于鄭國。但是自秦朝統(tǒng)一六國,實行高度的集權專制主義后,對訟師活動就開始了第一輪毀滅性的打擊。秦朝主張的以法為教不同于現(xiàn)代的法治,秦朝通過酷刑嚴法敦促百姓守法,卻又害怕百姓以法律為武器、知法而用法造成統(tǒng)治的動蕩,因此,秦朝在訟師問題上采取文化高壓政策,訟師在這種政策下不復存在。但是,由于一般民眾不能接受教育、不通曉文字,而訴訟又不可避免,秦朝的官方代書承擔了一部分訟師的職能,據(jù)統(tǒng)計,《秦簡·封診式》中“爰書”,即秦朝的官方代書,就有22處。④秦朝的官代書活動相當普遍并且涉及各個方面。

到了西漢與東漢時期,律學開始發(fā)展,引經(jīng)注律的大儒們對律的私人注釋不僅威望極高,甚至得到官府的承認、具有法律效力,可以作為斷獄的直接依據(jù)。由于律學受到社會的重視,學律之風盛行,律學家的一些大儒,如馬融、鄭玄等,在民間教授律學,甚至將其作為祖業(yè)世代相傳。雖然正史中沒有關于訟師的記載,但是筆者認為可以相信的是在當時的社會下盡管有很多人學習法律而入仕,但是相較于學律之人數(shù)的龐大,有機會入仕之人只能是少數(shù),更多的法律人才只能是流落民間、代人寫訴狀,因此訟師極有可能成為流落民間的律學學子們從事的主要職業(yè)。而且晉律《九朝律考》中有規(guī)定“教人誑告罪”,也可以從側(cè)面證明代送、他訟的現(xiàn)象應該是廣泛而隱蔽地存在的。

到了唐代,根據(jù)《唐律疏議·斗訟》的相關規(guī)定,如果被人雇用請去寫作辭賺訴狀、增加告人罪狀的,將被判處答刑五十。反之可以推測出法律是允許為他人實事求是地作辭牒的。因此,這也許是從側(cè)面表明唐代的訴訟活動確實存在,并且其身份和地位都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法律認可。這樣也就為訟師職業(yè)在宋朝勃興奠定了基礎,否則宋代訟師的勃興總是顯得突然。歷史上的訟師發(fā)展總是延續(xù)一定的脈絡,不可能是憑空出現(xiàn)的??偟膩碚f,從漢代到唐代,一系列的制度成果為訟師的勃興提供了廣闊的社會基礎。并且,隨著社會交往日漸豐富和繁雜,生產(chǎn)力不斷提高,社會人口數(shù)量不斷增多,因此提供法律服務的人員在數(shù)量上一般也會呈現(xiàn)增長的態(tài)勢。

經(jīng)過漢唐幾代的鋪墊,加之深刻變化的社會結構,訟師最終在宋朝蓬勃興起并形成燎原之勢。⑤不僅“興訟”“健訟”等詞語隨處可見,相關記載開始廣泛地出現(xiàn)在宋代各類史書資料中,在民間甚至出現(xiàn)了專門教習訟學的學校,即“業(yè)嘴社”,在“業(yè)嘴社”中,普通百姓通過學習一些秘本獲得一些訴訟技能。訟師職業(yè)如此活躍乃至于訟師活動開始得到有限度的合法化,官府承認了寫狀鈔書鋪戶的合法地位。因此,在宋代,訟師或者說以訟師為代表的以訴訟為職業(yè)的代書人已經(jīng)存在一套運行合法而廣泛存在的訟師職業(yè)資格體系,官方通過承認取得資格的條件一定程度上承認了訟師的合法性。

到了元朝統(tǒng)治之下,多民族由于元朝的統(tǒng)一而迅速的聚集在一起,雖然元朝統(tǒng)治階級在一定程度上默許了民族等級制度,看似阻礙了多民族之間的交流,但是不可置疑的是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仍在以難以置信的速度進行著,各民族間、民族內(nèi)的各類矛盾更是層出不窮。糾紛的增多對應而來的是百姓對司法制度的需求擴大,不同于傳統(tǒng)鄉(xiāng)土中國中傾向于調(diào)解解決問題,在當時那樣一個多元民族的社會下,長老調(diào)解難以成為服眾的糾紛解決方式,因此筆者認為在元代,百姓對于司法資源、對于訟師的需求應該只會是有增無減。雖然對于元朝是否有訟師筆者難以在正史中尋到蹤跡,但是從元代流行的曲詞中總是可以一瞥訟師存在的身影。

到了明清時期,訟風盛行,日本學者滋賀秀三就舉例:清代嘉慶年間安徽省六安州知州在任10個月間,曾處理1360個案件。⑥這一數(shù)據(jù)足以讓我們重新認識明清時期平民百姓對訴訟解決糾紛的態(tài)度,他們并非如之前所以為的厭訴,甚至在鄉(xiāng)村也存在大量的對訴訟的需求。訴訟觀念在傳統(tǒng)中國人心中的解放導致訟師職業(yè)前所未有的活躍起來。根據(jù)黨江舟在《中國訟師文化》一書中作出的訟師代理案件類型統(tǒng)計,明清時期,聘請訟師的當事人范圍極廣,男女老少通過訴訟解決的糾紛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訟師辦理的業(yè)務包括婚姻類、債務類、執(zhí)照類等等等等,為了達到勝訴的目的,人們已不再顧及禮教和官方的看法,大量訴諸于訟師的幫助。⑦盡管地方官員從各個方面對訟師的活動進行打壓,但百姓出于對勝訴的欲望以及由于對訴訟的陌生,仍選擇相信訟師的職業(yè)能力,通過各種隱秘的方式在訴訟時尋求訟師的幫助成為秘而不宣又人眾皆知的秘密。訟師通過“游方術士”等方式游走在法律的邊緣。

清末因領事裁判權的存在,西方的律師制度進入中國,《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對律師的全面代理做了規(guī)定。律師與訟師或許同宗同源,但是二者最大的差距在于統(tǒng)治者對于他們的管理方式,對律師進行法治管理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恰恰有助于克服傳統(tǒng)訟師存在的弊病。盡管《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沒有來得及實施,但是它為民國《律師暫行章程》的頒布打下了鋪墊。閆志明先生主編的《中外律師制度》中就提到民國初期的律師來源“民國初期的律師,多為自發(fā)律師,來源、演變于清末的訟師、下野的官員、法律學堂畢業(yè)生等?!雹嘁虼丝梢哉f,雖然西方向中國強行移植了近代的律師制度,但是鑒于律師與訟師“同宗同源”的性質(zhì),卻可以說,律師制度是外力作用下的對中國傳統(tǒng)封建社會訟師職業(yè)的改良、改革。

二、訟師形成的原因

雖然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以無訟為主流思想。但是值得考慮的是,由于非正式制度總是以正式制度的不足而作為自己存在的原因。因此在定位訟師的地位的時候,可以認為,在中國傳統(tǒng)訴訟制度的不足下,訟師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其存在反映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各方利益沖突下的需求。訟師在社會中的畸形存在恰恰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于百姓司法需求錯誤的處理方式。

有糾紛,就有訴訟的需求。訟師的存在反映了民眾需求的迫切需要。⑨百姓有趨利避害、選擇合乎自己利益的選擇的本能,訟師在民間的流行恰恰說明了百姓對于訟師的態(tài)度不是疏而遠之而是主動親近,在訟師問題上百姓的選擇就是最好的證明。實際上,由于官方實行的書面訴訟原則決定了訴狀在案件的受理中的重要作用,若狀詞寫的糟糕或訴狀中的案情寫的平淡無奇,地方辦案官員則極可能選擇不受理案件或者作出不公正的審理結果。需要澄清的是,雖然官府強調(diào)在審理案件時,百姓只需要口述事實即可,不需要百姓掌握法律知識,甚至不需要百姓粗通文墨,因此并非因為百姓不懂文墨而必須求助于訟師,而是為了吸引官方的注意、贏得官司而訴諸于訟師的幫助。雖然官府如此行為的本意是為了防止刁民亂改事實、隨意訴訟,但是在此種嚴格的訴訟程背景下,在為數(shù)不少的告狀中引起知州、知縣的注意,勉強獲“準”,對于求勝心切的人們來說并不足夠。于是,通過一些隱蔽手段向精通訴訟技巧、潤色狀詞并善于夸大奇談的訟師求助不失為當時民眾的最佳選擇。

實際上,訟師群體的存在也說明了統(tǒng)治階級對于百姓需求的錯誤理解。從之前對訟師發(fā)展階段的分析來看,從秦朝的“爰書”起,各朝實際上都確立一定的官方代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統(tǒng)治者認識到社會對法律職業(yè)的需要,但這種官方的代書制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訟師的存在問題,甚至進一步促進訟師群體的興起。其原因就在于官府沒有正確認識到民眾的法律需求的重點與焦點。對于百姓而言,雖然官府可以代其書寫訴狀,但是當百姓竭盡其他糾紛解決方法后迫于無奈選擇訴訟方式解決問題時,他們關心的重心不僅僅是代書或者訴說案件事實,更多情況下,百姓追求的是訴訟的技巧與策略,他們追求的是博得官府的注意并贏得官司的勝利,正是因為如此,統(tǒng)治階級一直主張的官代書不僅無法取代訟師的存在,更甚者導致了訟師利用合法代書人的身份對司法造成更大的干擾。明清時期代書沒有固定收入,表面上以代寫書狀收取酬金為生,但由于工作上的便利,私下多與官府衙門勾結,充當訟師的角色。

面對百姓迫切的司法需求,統(tǒng)治階級不僅錯誤理解了需求的焦點,更從思想、文化、制度各個方面阻礙了百姓的訴訟渠道。在缺乏暢通訴訟通道的情況下,無從選擇的百姓只能選擇依靠訟師的策略打通訴訟這條路,“教唆詞訟”現(xiàn)象正是在這種需求的背景下興起。傳統(tǒng)中國社會官方推崇的是“無訟”的社會觀念,然而官方話語與民間話語存在巨大的分歧,筆者認為這是訟師盛行不可忽視的根本原因。雖然在明清時期,國家已經(jīng)規(guī)定了官代書,看似已經(jīng)在形式要求上為百姓提供了通往訴訟的合法途徑,但是進入訴訟的實質(zhì)要求仍然制約了百姓進入訴訟的途徑。如果原告僅僅告訴官代書最質(zhì)樸的案件事實或者原告迫于不合理的法律無法訴諸于官府的決斷,他們的案件經(jīng)常無法得到“立案”的許可,無法得到官府的受理。因為官府會根據(jù)訴狀的陳述自行選擇哪些案件應當由衙門管轄,官府往往以不輕準為原則,有的案件,知縣可能覺得案件過于常見而不予受理。正是“無訟”官方話語下的這種“不輕準”原則,將百姓推向訟師群體。因此,筆者認為,可以說是制度的缺陷造就了“無謊不成狀”的現(xiàn)實。

從總體上講,封建時代的官府是以無訟作為價值取向的,畏訟、厭訟、賤訟在社會中起到主流輿論的作用,但實際上,社會是復雜的,中國古代的無訟的大環(huán)境下實則暗潮洶涌,掩蓋著喜訟、慫訟的腐敗實質(zhì)。⑩不僅在民間,百姓存在巨大的司法需求,一些封建官員也存了喜訟的需求。諸如,盡管傳統(tǒng)社會一直強調(diào)無訟,但是仍有一些地方貪腐官員將百姓尋來訴訟視為斂財?shù)耐緩?,貪官們往往希望前來告狀的百姓越來越多,這樣官府的錢袋也就越來越鼓。這又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晚晴時期中國社會的特征,即官方話語與民間話語的分離,并且百姓對這種情況習以為常。有時不僅百姓熟悉這套話語分離,官方官員的言行也于官方話語背道而馳。

三、訟師惡名之反思

從前文訟師的形成中即可知在官方打壓下的訟師群體的生活可謂舉步維艱、如履薄冰,在如此背景下,無論是由于官方輿論引導還是由于民眾好爭之心理,訟師都難逃惡名。筆者認為,具體原因有以下方面:

首先,訟師職業(yè)群體良莠不齊。選擇做訟師的人中,雖然有一些是略通經(jīng)書但是仕途不順的讀書人,但是由于訟師在社會中的社會地位極低,一般家中有正業(yè)的人往往不會選擇訟師作為終身的職業(yè),因此,構成訟師人群大多數(shù)的往往是一些膽大心貪的官吏甚至一些略通訴訟的無業(yè)暴民。人群的復雜構成決定了訟師群體作為一個整體的低評價,這也是為什么充滿正義感的訟師得到歌頌的同時訟師整體不被看好的原因之一。

其次,正是因為封建時期歷代官方對訟師的打壓,才使得其生存在不見陽光的陰暗地帶,而正是因為他們生活在陰暗地帶,一些惡意的訟棍便會在有利可圖時無所不用其極。總的來說,由于傳統(tǒng)中國統(tǒng)治階級出于統(tǒng)治的需要打壓訟師的存在,使得訟師群體轉(zhuǎn)入秘密交易,完全不受官府的控制。常常百姓與官員在寫訴狀問題上斗智斗勇,以“游方術士”等名義遮掩實際訟師的存在,使得管理訟師更加成為不可能,類似于禁酒令下的美國酒業(yè)發(fā)展反而更加不受控,對需求的抑制遠比不上對需求的正面疏導與管理。

最后,社會對訟師的主流貶義評價存在官方誘導的可能性。歷朝法典中對助訟行為的禁止,都表明了官方對訟師的態(tài)度,社會、官方對助訟職業(yè)者具有否定評價的明顯傾向。況且,無訟作為中國古代法律傳統(tǒng)的根源,有其社會的、文化的和政治的根源,農(nóng)業(yè)社會的社會結構下,中國古代百姓在很多情況下都不要求什么權利,要的只是和睦相處與和諧。更何況,在傳統(tǒng)鄉(xiāng)土中國,忍耐與面子是百姓生活交往的重心,因此在不存在重大爭議糾紛時,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人們對于挑撥訴訟的訟師的態(tài)度變得極其反感了。

訟師的作用有利有弊,對于訟師的大量涌現(xiàn),既有可能對古代司法訴訟制度不足予以彌補,可又能進一步導致司法的黑暗。這個時候,訟師個人的職業(yè)操守及道德修養(yǎng),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端倪M士》中的宋世杰,就是百姓心目中的“訟師杰”?!?1對為民請命的訟師的期待與傳統(tǒng)文化中,人民對清官的期待是一致的。例如徽州歙縣就流傳著“四大貔貅”的說法,說的就是歙縣地方四個為民請命的訟師。當?shù)厝税押玫脑A師稱之為貔貅,而對那些壞訟師稱之為訟棍?!?2雖然說訟師群體中存在一部分教詞唆訟,從中漁利的惡劣者,但是也不乏關心民間疾苦者,在民間享有不錯的聲望,很多富有正義感的訟師通過他們的筆桿為貧苦百姓鳴人間不平事。因此,民間對于訟師的認識如何,不可一概而論。

四、訟師的思維特征

現(xiàn)代的法律人思維被學者們作為研究熱點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然而作為封建社會中極其特殊的一個亞文化群體,訟師的行為模式下隱藏的思維特征少有人研究。實際上,古代訟師與現(xiàn)代律師的思維方式存在相似也存在不同。

首先,訟師的受財反映了其盈利性思維。這里的盈利性思維并非貶義,在筆者看來,訟師的收取錢財也只是其盈利性一面的體現(xiàn)罷了。所有法律服務職業(yè)人員的收費行為總是容易引起百姓的反感與厭惡。似乎訟師或律師收取一定的報酬往往意味著他們的助紂為虐、幫助有罪者逃脫責任、站在人民正義的對立面,無論是古代訟師還是現(xiàn)代律師都多少背負著這樣的“惡名”??梢哉f,古代訟師與現(xiàn)代律師都面臨著對委托人負責的職業(yè)倫理與自身道德要求和賺得一定報酬的困境,同樣也偶讀面臨著倫理道德與營利活動的矛盾關系。

其次,訟師的打點衙役行為,現(xiàn)代中國的律師偶爾流露出的想與法官結識的心理,本質(zhì)上與訟師打點衙役的行為十分相似,也都是中國傳統(tǒng)關系社會的冰山一角之體現(xiàn)?!?3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在古代以官為本位的封建社會中,尤其是在糾問式審判中,承辦案件的官吏對于案件的審判與進程有著絕對性權力,稍稍的玩弄一些手腳對于案件的結果可能就會產(chǎn)生實質(zhì)性的影響,因此,普通百姓無論是出于正當?shù)睦婊虿徽數(shù)睦婵剂?,都有意無意地希望做出一番“打點”,因此,在多數(shù)情況下最希望做出“打點”衙役的恰恰正是當事人本身。但是由于當事人往往不熟悉訴訟流程,也不熟悉辦案官員的相關情況,若自己進行這種交涉具有一定難度,因此當事人傾向于請求訟師的幫助從而減少不必要的訟累。

再其次,訟師同樣能很好的將情理法融合。從一些訟師秘本來看,訟師往往在“度情”“度理”“度法”的理念指導下實施助訟行為,以天理為依據(jù),以國法為準繩,以人情為參考。縱觀古代訟師助訟的案例,其訴狀幾乎無一不是從天理、國法、人情三者的巧妙組合,即使以現(xiàn)在的標準看來,也頗具現(xiàn)代法治意味。

最后,訟師多將訴訟比做戰(zhàn)場,言及“此訟之事與行兵無異”。這與現(xiàn)代律師打官司的一些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在很多訟師秘本中都記載了贏官司的方法。這些技巧無一不是強調(diào)訴訟中的速戰(zhàn)速決或者巧舌如簧,強調(diào)訴訟中的技巧性。

但是,訟師的思維方式也有其特殊之處,反映了封建時代的一些傳統(tǒng)思維方式。第一,在一些訟師秘本的知識傳授中,訟師的行為受制于外在的“天時”影響,而不僅是詞訟涉及之案件真實和律例本身。訟師對訴訟勝負的理解有時貫穿著一種玄學。訟師秘本《新鍥法林金鑒錄》的第一節(jié)《曾仁出行圖》就是一副詞訟黃歷,其中有“凡出行告訴詞訟宜天德月德合月德合定成開日及支干相生支干比為和日,忌支干相克及鉤絞破日及葵不詞訟”?!?4可以看出它是以天干地支為學問,為詞訟進行指導。在某種程度上,就有點類似于當今現(xiàn)實主義法理學的觀點,即法律是一種活的制度,法官律師警察監(jiān)獄官員實際上在法律事務中的表現(xiàn),實質(zhì)上就是法律,都會影響判決的勝負。第二,訟師操弄條文,不是因為他們要體會律例,不是信仰法律,只是為了求勝出。因此,律例的使用更具有工具主義特征,是一種形而下的手段。

五、對法治發(fā)展之意義

訟師是傳統(tǒng)社會下誕生的法律服務職業(yè),是極具中國本土特色的現(xiàn)代西方律師的相似物。筆者認為,從前文分析的思維方式來看,他有著與當代律師相似的思維方式,也有專屬于封建時代的中國特色思維。他與律師這個職業(yè)既有相似,也有不同。

雖然很多學者對訟師與律師的角色進行了比較分析,最后達成的共識基本上是認為,明清時代的訟師與訴訟制度“訟師是與律師似是而非的一種職業(yè)”?!?5二者所從事的行為、面臨的困境都有相似。詳言之,非正式制度總是以正式制度的不足而作為自己存在的原因,因此可以說,訟師現(xiàn)象在本質(zhì)上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糾紛解決制度不足背景下的衍生與異化,是正式制度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時的異變,是一種隱蔽的補充性制度。而西方的律師制度其本身就是一種正式的法律制度,而非其他制度的衍生物,訟師制度與律師制度蘊涵著中西方截然相反的統(tǒng)治階級的管理理念。但是筆者認為,拋開這些司法理念、司法制度等大概念,如果僅僅從訟師與律師所從事的職業(yè)來看,訟師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的律師,都是以提供專業(yè)性的法律服務為生。二者主要的差距是在社會的政治作用以及發(fā)展歷程上,使得律師具備了一些民主的作用。即訟師和律師都是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產(chǎn)物,也是社會分工的結果?!?6訟師與律師的不同多在于其社會屬性的不同。訟師與律師的本質(zhì)都是為普通民眾提供其所不具備的法律專業(yè)知識。

而訟師與律師最終走向不同結局的原因,其實是官府打壓。在傳統(tǒng)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正式制度中是絕對不會出現(xiàn)訟師的身影,訟師的出現(xiàn)在那樣的背景下對是皇權、對權威絕對的挑戰(zhàn),因此訟師群體只能轉(zhuǎn)入地下,徹底規(guī)避官方的管理。因此,筆者認為在當代法治社會,立法者必須徹底轉(zhuǎn)換自己的觀念,不可再將律師的行為視為對社會的挑戰(zhàn),更不必同過往視訟師一般視律師為法治秩序的破壞者,立法者需要做的應該是通過梳理與管理,將律師劃入完全透明的市場秩序管理下。只有在進行律師行為與活動的管理時公開化法律服務,才能最大程度滿足人民的司法需求,實現(xiàn)真正的社會公正。在認可律師職能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監(jiān)督法律服務從業(yè)者的職業(yè)倫理,從而整頓律師行業(yè)。

建立現(xiàn)代律師制度應吸取本土精義,正所謂治理水患的方法在于疏導而非堵塞,治理法治社會中的問題亦是同理。訟師的存在反映了社會的需求,只有合法化訟師的職業(yè),讓職業(yè)發(fā)展呈現(xiàn)在陽光下,才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其職業(yè)特性,為法治添磚加瓦。研究訟師對現(xiàn)代社會治理的意義就在于此。

[ 注 釋 ]

①陳景良.訟師與律師:中西司法傳統(tǒng)的差異及其意義.中國法學,2001(3).

②黨江舟.中國訟師文化:古代律師現(xiàn)象解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64.

③王長江.中國律師辯護探源——兼評鄧析其人.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2009(2).

④前引②,黨江舟書,第32頁.

⑤陳景良.訟學、訟師與士大夫——宋代司法傳統(tǒng)的轉(zhuǎn)型及意義.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1).

⑥前引②,黨江舟書,第64頁.

⑦前引②,黨江舟書,第67-71頁.

⑧閻志明.中外律師制度.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8,4:58.

⑨何邦武.中國古代的訟師及其與當事人的關系初論.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⑩龔汝富.明清訟學研究.商務印書館,2008,12:24-28.

猜你喜歡
百姓律師職業(yè)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yè)
不讓百姓撇嘴罵
“新婚姻法”說道多 聽聽律師怎么說
百姓記著你
“建設律師隊伍”:1950年代的律師重塑
我遇到的最好律師
百姓看家“風”
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律師?
吐鲁番市| 黎平县| 乐业县| 聂拉木县| 揭东县| 攀枝花市| 将乐县| 志丹县| 砚山县| 阿拉善左旗| 西宁市| 巨鹿县| 崇义县| 九寨沟县| 昌黎县| 伊金霍洛旗| 贵州省| 仁怀市| 华容县| 禹城市| 淮滨县| 象山县| 乌拉特前旗| 绥化市| 本溪| 洪江市| 藁城市| 孟津县| 吉隆县| 常熟市| 常德市| 夏河县| 杭锦旗| 永丰县| 偃师市| 南澳县| 深水埗区| 本溪| 平塘县| 赤壁市| 大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