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是語言構(gòu)成的基本單位,若能提高學生掌握、使用詞語的效率,則能令學生的語文學習提高有效率。然而,傳統(tǒng)的詞語教學往往以抄寫、背誦、默寫為學習的主要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往往會促使學生產(chǎn)生厭煩心理,學習效率不高。教師要將詞語教學和實踐應用結(jié)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詞語內(nèi)容,在聽講故事中整體感知詞語的使用方法,在交流實踐中學會如何運用詞語。
一、融入語境,理解內(nèi)涵
肖冰老師在研究詞語教學時提出,利用上下文語境進行詞語教學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能促使學生結(jié)合文章的內(nèi)容理解詞語的意思,能令學生體會到字典中沒有的言外之意,能更好地理解詞語的內(nèi)涵。
在學習《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將“喝、叼、銜、咬、含”等和嘴部動作有關的詞匯組合在一起,讓學生結(jié)合文章的內(nèi)容和情境展開分析,嘗試區(qū)分這些詞語之間的不同。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繪制一些圖畫,分別展示這些動作,然后讓學生嘗試進行分析。如有學生提出:“喝”和“吃”是不同的,因為“喝”指的是“喝水”,但是“吃”一般吃的時固體的食物,所以課文的題目是《烏鴉喝水》,而不是“吃水”。還有學生認為“咬”一定要有牙齒,但是“烏鴉”是沒有牙齒的,只有尖尖的喙,因此烏鴉是不能“咬”東西的,所以文章中不會用“咬”石頭來形容烏鴉。但是“叼、銜、含”的話,都是烏鴉能夠完成的動作,文章根據(jù)文意的需要選擇適當?shù)膭釉~。利用課文的語境加以分析,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這些詞匯的區(qū)別。
良好的語境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師若將詞語教學和課本語境割裂開來教學,則會在無形中加大學生的記憶壓力。但是若利用上下文語境進行教學,則能令學生加深印象,在語境的幫助下更輕松地理解詞語的意思。
二、講解故事,整體感知
小學生生性活潑,對故事有濃厚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給學生講述故事,并在故事中加入生詞,令學生能利用故事對詞語產(chǎn)生整體認知。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明白中華語言的博大精深。
《女媧補天》講述的是一個古老的民間傳說,教師可以將一些成語夾雜在故事中進行講授,由于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女媧補天的故事背景,因此即使學生不懂得這些成語的意思也能通過整體感知理解成語的內(nèi)容。例如,教師在講述到天空出現(xiàn)了一個窟窿后,可以在描述中加入這樣的成語,如:“這對于老百姓來說,可真是一個驚天動地的大事啊,所有的老百姓都嚇得六神無主。”學生雖然可能不明白“驚天動地”和“六神無主”是什么意思,可是天空出現(xiàn)窟窿是一件大事情,因此學生自然明白“驚天動地”是什么意思,而百姓自然會因此而害怕,所以學生自然明白“六神無主”是驚慌失措的意思。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自己講述故事,在講故事的同時將自己知道的成語夾雜進去,讓其他同學猜這些成語是什么意思。這個活動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
在教授成語、歇后語、諺語等熟語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有趣的故事展開教學,這樣能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詞語的內(nèi)容。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令學生更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三、展開交流,積極實踐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若能給學生構(gòu)筑有助于表達與交流的學習環(huán)境,則學生能在互動討論中使用自己學到的生字生詞,在實踐中更靈活地運用,更好地掌握這些詞匯。
在學習《伯牙絕弦》后,教師可以將“絕”作為主題,讓學生展開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絕一共有多少意思?文章中的‘絕是什么意思?你能用‘絕造出什么新的詞來嗎?”教師引導學生嘗試用“絕”造詞造句,并展開互動討論,看誰能說更多的句子。如有學生說:“‘絕有斷絕的意思,比如,如果誰做了壞事,那么我就和他絕交?!边€有學生提出:“數(shù)學應用題真是我的克星,我法子都想絕了,還是無法完成這道題。”這里用的是“完全沒有,窮盡”的意思。還有學生發(fā)現(xiàn)“絕”有形容詞用法,意思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能趕得上的”,如造句:“學校門口的茶葉蛋真是一絕,好吃極了?!边€有學生發(fā)現(xiàn)“絕”還有副詞用法,意思是“絕對”,于是便嘗試造句:“我喜歡民歌,我覺得那絕對稱得上是天籟。”
語文學習是長期積累和運用的過程,在學習中要注重學生對詞語的積累。若能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運用學到的詞語,則學生不僅能令自己的言語更為豐富,同時也能加深對生詞的印象,學習效果更好。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詞語的重要性,要采用各種方法促使學生更好地在實踐應用中加深對生詞的印象,令其學習效果更好。
李莉,山東桓臺縣新城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