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張強、陳宇翱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實現了基于人類自由意志和超高損耗下的貝爾不等式檢驗,相關成果發(fā)表于Nature。研究團隊提出了基于人類自由意志,在地球—月球之間開展貝爾不等式檢驗的方案,發(fā)展了GHz亮度的糾纏源和高時間分辨探測系統(tǒng),實現了超高損耗下的人類自由意志參與的貝爾不等式檢驗,該研究成果發(fā)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與世界上多個研究小組合作,通過“大貝爾實驗”國際合作的方式,利用超過十萬人的自由意志產生的隨機數成功順利進行了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大貝爾實驗”(the Big Bell Test)結構(圖片來源于Nature)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江雷院士首次提出“量子限域超流體”概念,并將文章發(fā)表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生物孔道中離子和分子以單鏈的量子方式快速傳輸定義為“量子限域超流體”,并指出限域孔道內離子和分子的有序超流為“量子隧穿流體效應”,該“隧穿距離”與量子限域超流體的周期相一致。仿生體系也存在量子限域超流現象,例如人工離子通道和水通道內物質的快速傳輸(每秒~106個離子)。通過把量子限域超流體概念引入化學領域,將引發(fā)出精準化學合成,即量子有機、無機、高分子反應等。引入到生物學領域,將產生量子超流的生物化學、生物物理、生物信息學以及生物醫(yī)學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陸亞林教授量子功能材料和先進光子技術研究團隊研究了太赫茲波與超構材料、氧化物超晶格薄膜相互作用機制,并成功制備了超快的太赫茲調制器,率先實現了皮秒級的高調制深度的太赫茲超快開關;同時制備了多功能的太赫茲器件,在單一器件中實現電開關、光存儲和超快調制多種功能。相關研究成果相繼發(fā)表于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和Optics Express。太赫茲波具有獨特的時域脈沖、低能、譜指紋、寬帶等特性,它在物理化學、材料科學、生物醫(yī)學、環(huán)境科學、安全檢查、衛(wèi)星通訊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杰教授研究團隊,通過構筑高鉑負載量的鉑—硫化鉬原子級分散催化劑,揭示出單中心近鄰原子協(xié)同催化作用機制,該協(xié)同作用是通過近鄰金屬原子之間的配位硫原子體現出來的,研究論文發(fā)表于Nature Nanotechnology。論文首次提出了“單中心近鄰原子協(xié)同催化”這一新概念,突破了人們對單原子之間互不干擾的傳統(tǒng)認識。研究發(fā)現近鄰單原子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是通過其配位原子體現出來的。該發(fā)現將人們的視線從單純對單原子的研究,延伸到對單原子的配位原子的研究,為單原子催化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課題組合作,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并發(fā)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研究論文發(fā)表于Nature。研究人員基于掃描隧道顯微鏡發(fā)展了一套獨特的離子操控技術,來可控地制備單個離子水合物。發(fā)展了基于一氧化碳針尖修飾的非侵擾式原子力顯微鏡成像技術,可以依靠極其微弱的高階靜電力來掃描成像。繼而發(fā)現了一種有趣的幻數效應:包含有特定數目水分子的鈉離子水合物具有異常高的擴散能力,遷移率比其他水合物要高1~2個量級,甚至遠高于體相離子的遷移率。
鈉離子水合物在NaCl表面輸運的幻數效應效果圖,表明包含3個水分子的鈉離子水合物具有異常高的擴散能力。(圖片來源于北京大學)
水分子使氯化鈉(NaCl)溶解形成離子水合物(圖片來源于北京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研究團隊報道了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三維集成光量子芯片,并演示了首個真正空間二維的隨機行走量子計算,這也是國內首個光量子計算芯片,相關論文發(fā)表于Science Advances。通過發(fā)展高亮度單光子源和高時空分辨的單光子成像技術,直接觀察了光量子的二維行走模式輸出結果。實驗驗證量子行走不論在一維還是二維演化空間中,都具有區(qū)別于經典隨機行走的彈道式傳輸特性(ballistic transport)。這種加速傳輸正是支持量子行走能夠在許多算法中超越經典計算機的基礎。該研究首次在實驗中成功觀測到了瞬態(tài)網絡特性,進一步驗證了所實現的量子行走的二維特征。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tài)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極端條件物理重點實驗室汪衛(wèi)華研究組博士生羅鵬在研究員汪衛(wèi)華和白海洋的指導下,采用低速率離子束濺射沉積,克服了以往超穩(wěn)定玻璃只能在高溫沉底上制備的限制,在無需對襯底加熱的條件下,制備出甚至比以往在高溫襯底上得到的金屬玻璃具有更高穩(wěn)定性的超穩(wěn)定金屬玻璃薄膜,研究論文發(fā)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在室溫襯底,也就是~0.43Tg的冷襯底上,實現高達60K的玻璃轉變溫度的提升,打破了以往的超穩(wěn)定玻璃只能在高溫襯底上制備的固有認知,是對以往的超穩(wěn)定玻璃形成機制認識的一個挑戰(zhàn)。
復旦大學物理系修發(fā)賢教授課題組開展外爾半金屬砷化鈮中的手性朗道能級與拓撲準粒子相關研究,在外爾半金屬砷化鈮中探測到手性朗道能級,研究論文發(fā)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由于外爾半金屬的手性朗道能級在磁場方向是線性色散的,光學躍遷有可能發(fā)生在非零動量處。此時,對應的躍遷頻率也將明顯受到費米面的影響。對于已進入和未進入量子極限的兩個外爾點,允許的光學躍遷數目將完全不同。磁光譜中的諸多證據都清楚地證明了砷化鈮中存在著獨特的手性朗道能級。另外,手征性作為一種贗自旋,使外爾半金屬可以應用到自旋和能谷電子學中,從而實現新一代的低能耗存儲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