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小梅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對不同的書我也會選擇不同的讀法,或一氣呵成,或閑庭散步,或隨時批注……讀華應龍文叢,聚焦于擺放在案頭的 《我這樣教數(shù)學》 《我就是數(shù)學》這兩本書,我經常不由自主地浸潤在其中,既有利用零碎時間的隨便翻翻,也有正襟危坐后的細細思量。
對華應龍老師,我們小學數(shù)學老師并不陌生。從一名最偏僻的村小教師成長為今天的首批首都教育名家,從實習時話都不怎么會說到今天已發(fā)表400多篇文章,他成長的秘密究竟是什么?透過他的教育隨筆 《我就是數(shù)學》,您一定能尋覓到答案。
對華應龍老師的課堂,我們也不陌生。全國各地教研活動中我們能時時領略 “華氏課堂”的風采?!度嗣窠逃犯菍λ恼n堂多次以專題形式進行研討。在 《我這樣教數(shù)學》一書中,華老師給我們呈現(xiàn)了12節(jié)這樣的創(chuàng)造課堂。
如果說 《我就是數(shù)學》這本教育隨筆多半是華老師利用坐飛機、火車等零碎時間寫的,可以采用隨便翻翻的方式閱讀, 《我這樣教數(shù)學》一書則值得細細品讀。直面課堂,每一節(jié)課從課前慎思,到完整的課堂實錄,到課后反思,讓我們知道課堂呈現(xiàn)的 “前因后果”“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每一課后,張奠宙、張梅嶺、曹培英、張丹、劉兼等專家的評析更是拓寬了我們的學科視野,引領我們從別樣的角度看問題。
成尚榮先生在書中說,聽了華老師的課后,他認為: “華應龍的教學,美麗的側面太多了,再現(xiàn)的色彩很豐富,蘊含的意義又很深。不過,我想也許用一個普通的很流行的詞來表達,倒可能是最合適的,這個詞就是智慧?!?/p>
華應龍老師課堂上的智慧從哪兒來?我們怎樣才能學到這種智慧,進而創(chuàng)造出屬于我們自己的智慧課堂?
我想,這也是我們每一個讀完這套叢書的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我的感悟是:
有人說: “一個好演員,一舉手一投足,全都是戲。”華應龍說:往學生面前一站, “我就是數(shù)學”。作為數(shù)學教師,你必須借助數(shù)學這個通道,引導學生去感悟世界的奧秘,而不僅僅是傳授數(shù)學知識本身。你是帶著你所了解的數(shù)學世界,而不只是一種數(shù)學教材,走進學生的。只有這樣你才會感到數(shù)學教學的生動與多樣,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數(shù)學思考也才能豐富多彩。這需要我們的學科素養(yǎng)作支撐,當我們沒辦法居高臨下地看待問題的時候,就不能提綱契領、深入淺出。
華應龍老師從原來在農村小學、初中,到鎮(zhèn)上教辦,到海安實小當副校長,后來調到北京,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一個不斷歸零的過程。去北京前,他已經是省內較有名氣的特級教師了,但書中的12節(jié)課,基本上都是華老師在北京上的。北京第二實小的李烈校長說,“他的教學研究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現(xiàn)在有些課經過大家的研究,都已經設計得很精致了。但是,小華依然愿意上這種課,重新尋找突破口?!?/p>
他在 “量角”教學前思考 “為什么教得那么累”, “計算器”教學前思考 “什么算是真正的會”,再到 “圓”的教學前思考, “我們究竟要教什么”。正因為他的每一次突破都從否定自己開始,他才能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己 “已成名師”的高度。他的智慧和他對創(chuàng)造的追求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很多人追問華應龍老師:你那些金點子我怎么想不到。華老師說:前面的十幾年,我設計課時就是考慮怎么標新立異,怎么別出心裁,怎樣與眾不同。后十年,我設計課時就是回顧以前的課,思考出一些問題,只要把這些問題解決掉了,就是一節(jié)創(chuàng)新的有價值的課。樸素而耐人尋味的一句話,破譯了華老師成功課堂的密碼。
他在寫賁友林老師的一篇隨筆里說,一節(jié)課,你加工的時間越長,這節(jié)課的價值就越大。他也曾經建議年輕教師不妨聽聽自己的課。做一個自我觀察者,反思者,是華應龍老師成長的經驗。今天,已蜚聲全國的他也經常會看自己的錄像回放。自我觀察,反思于內心,你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只有多一點質疑精神,在無疑處生疑,才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才會想到新點子、金點子。
而華老師在書中呈現(xiàn)的每一個課例從課前慎思,到課中求索,到課后反思,尋求專家引領,也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研究范式。
讀華應龍老師的書和文章多了,自然會不斷地和華老師對話他的核心主張——化錯教育。 “化”是一個會意字,在甲骨文 ()中由一個正立的人和一個倒立的人構成,一正一反,以顛倒示變化,因而其本義是 “變化”,后又由具體的變化引申出抽象的 “教化”的意思。
那么,化錯為對的途中,對學生來說,化錯的價值是什么?閱讀著,思考著,也實踐著,我實踐后的心得是:
化錯為對的途中,學生不經意間滑入 “陷阱”,在爬出陷阱后的“啞然失笑” “會心一笑”中,感悟越來越深刻,思維越來越嚴謹,誰能說,這不是一次次 “碰壁”后的 “雨后彩虹”? 化錯,化出學生更加嚴謹?shù)恼J識。
如 《認識長方形》一課充分展示、放大糾錯的過程,深度追問中學生對長方形的邊與角,聚焦關注,進而發(fā)現(xiàn):原來對于圖形的特征可以從邊和角兩個方面來研究。這樣的 “化錯”過程,凸顯的,是一種研究方法的引導和策略的優(yōu)化。
學生回顧活動中曾經的 “錯”,旨在未來的 “對”。引導生生之間、小組內部交流回顧 “錯”,其實質是對個體活動經驗的自我反思,與他人的經驗進行優(yōu)勢互補的同時已經孵化出屬于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性經驗。
化錯教學是指把課堂教學中的差錯融化為一種教學資源,課堂上把握好化錯的時機非常重要。我思考,最佳的化錯時機是什么?華老師目前還沒有明確提出來。采用回溯性研究,我?guī)е繕?,重新通讀華老師所有的典型課例,在回溯式閱讀中我總結出了三種時機:
第一種時機——“即刻出發(fā)”
教學本質上是一種對話,即時性的對話讓課堂充滿了不確定性,許多現(xiàn)場生成的資源是轉瞬即逝的, “即刻出發(fā)”往往是最佳的化錯時機,也是華應龍老師采用得最多的策略。
研讀中,我還發(fā)現(xiàn),同樣是“即刻出發(fā)”,華老師處理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有時在即刻展示錯誤后,教師并沒有直接 “出手”,而是把問題拋給學生,在師生對話中,化錯的主體是同伴之間形成的學習共同體。
另外, 《審題》一課中,華老師巧借生活中的故事化錯, 《出租車上的數(shù)學問題》一課,華老師又借力交管局、物價局專家的觀點來及時化錯, 《用計算器計算》借老子的名言化錯,為我們呈現(xiàn)出化錯策略的靈活、豐富、立體。
第二種時機——“讓錯多飛一會兒”
從來都是欣賞 “美”。 《圓的認識》一課,華老師卻在課堂上讓學生欣賞“錯”——畫得不圓的、失敗的作品。當學生急于要剖析時,被華老師制止:“想——不說——繼續(xù)欣賞”。現(xiàn)代教學思想認為,學生的錯誤不可能單純依靠正面示范和反復練習得到糾正,而必須有一個 “自我否定”的過程。華老師有意識地 “讓錯多飛一會兒”,是在用 “慢鏡頭”放大學生的錯誤,是在慢慢開啟學生的內部化錯系統(tǒng),在互相對比、自我否定中走向自我修正,讓學生自己成為化錯的主體。
第三種時機——“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前面埋下伏筆,后面再次呼應,首尾照應本是文學作品的結構,但在華老師的數(shù)學課上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巧妙設計。 《可能性》一課以爸爸和兒子拋啤酒瓶蓋定輸贏、決定誰去看奧運籃球賽的情境開篇,并在這個情境中展開實驗探究,最后媽媽拋瓶蓋后看籃球賽的決定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在化錯的路上,華老師的朝花夕拾更是讓課堂走向深遠。如 《圓的認識》一課,貫穿課堂始終課的問題 “寶物可能在哪兒”,從答案是一個平面內的圓,拓展到半個球面。華老師的朝花夕拾,借 “半個西瓜”形象地用兒童學數(shù)學的方式將學習視角從一維拓展到三維,讓學生享受到更高層次上思維的樂趣,令人嘆服。
從文本中吸收,在對話后實踐感悟,再從回溯反觀中提升,學習華應龍,同時也在行走和研究中豐富、發(fā)展他的化錯教學思想,這是我讀華應龍文叢的三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