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瑞波
(武漢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武漢 430072)
近些年霧霾問題愈演愈烈,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霧霾治理也隨之進入學界視野,成為一項全球性的熱點議題。現如今,對于霧霾治理的基礎理論、研究方法與應用研究的探討已形成較為完備的知識體系。相關的綜述性文獻主要圍繞霧霾問題的成因、特點、治理路徑等方面進行討論,例如,關于我國霧霾治理的措施及其有效性的分析[1]。也有學者運用文獻計量方法與可視化軟件對相關領域的既有研究展開論述,具體包括國際霧霾研究發(fā)展脈絡的可視化研究[2]、國內霧霾研究熱點的可視化研究[3]等。
綜觀以上研究,尚未見有學者聚焦于霧霾治理議題進行文獻計量分析,或是借助于軟件工具對霧霾治理領域的國內外既有文獻加以可視化操作。筆者認為,作為一種全球范圍內涉及多個學科的研究領域,國內外文獻針對霧霾治理的研究在現狀特點和發(fā)展趨勢方面呈現出各自的特點,有必要對其進行全景式的把握,以克服當前研究在方法和視野上的局限性。由此,本文基于文獻計量方法,運用可視化分析軟件,比較研究國內外霧霾治理領域的相關文獻,以厘清該領域的知識體系,更加具體而直觀地展示其研究路徑,并對其發(fā)展趨勢加以梳理和歸納。
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方法是綜述類的論文中比較常用的方法之一。[4]其中,文獻計量分析中經常使用的軟件工具CiteSpace(引文空間)具有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點。CiteSpace作為一款可視化的分析軟件,聚焦于特定研究領域的既有研究成果,在數據可視化形勢與科學計量學逐漸成長的背景下逐漸進入學界視野。它所展示出來的知識圖譜可以呈現出特定研究領域的知識分布結構與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知識圖譜的組成部分是分散的各個節(jié)點以及它們之間的連線,這些要素表明了樣本文獻之間的合作、被引或共現情況。節(jié)點大小表示關鍵詞頻次高低,其顏色表明被引年份,連線意味著不同節(jié)點之間的共線情況,而關鍵節(jié)點本身則意味著它就是該領域的熱點主題。
為了保證數據的權威性與代表性,本文選擇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以下簡稱WOS)和中國知網的核心期刊數據庫(以下簡稱CNKI)為來源數據庫進行檢索,時間限定為2013—2017年,文獻類型分別為“Article”和“期刊”,檢索時間2018年1月20日。在WOS數據庫中,以“haze governance” 或 “haze management”或 “haze prevention” 或 “haze regulation”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在CNKI數據庫中,以“霧霾治理”或“霧霾管理”或“霧霾防治”或“霧霾整治”為主題進行檢索。通過清洗和整理檢索結果,得到WOS數據庫論文807篇,CNKI數據庫論文822篇。本文對近5年霧霾治理研究文獻的年代分布、研究機構、核心作者、高被引情況等現狀特征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同時將這些文獻信息導出,再經CiteSpace軟件對這些信息加以轉碼并進行文檔拆分處理,最終得到可分析的樣本,在此基礎上對當前霧霾治理研究的知識圖譜進行繪制和調整,以探尋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揭示霧霾治理研究的發(fā)展趨勢。
本文選取4個指標來論述霧霾治理的研究概況,分別是文獻年際變化、主要研究機構與核心作者、高被引文獻分析與研究熱點與前沿等。首先,文獻年際變化是各年份研究總量的清晰呈現,對各年份文獻數量的比較分析,可以揭示研究熱度的增減情況。其次,主要研究機構和核心作者的分布可以明晰霧霾治理研究的學術生產力來源。再次,高被引文獻具有較高的學術引領作用與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對相關論文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厘清該領域的知識基礎與本質內容。最后,研究熱點與前沿是高頻關鍵詞的直觀體現,各階段的研究熱點可以通過觀察高頻關鍵詞的詞頻變化加以判斷。[5]
從文獻年代分布來看,近年來國內外霧霾治理研究發(fā)文量整體上呈現出平穩(wěn)增長的態(tài)勢,國外研究文獻的年際變化更為平穩(wěn)(見圖1)。WOS中記錄的相關研究始于1986年,此后文獻數量逐年增加(本文為了便于對國內外文獻進行對比分析,截取了2013—2017年數據)。不難發(fā)現,國外霧霾治理研究起步遠遠早于國內學界,其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方面可以為國內研究提供有意義的參考。因此,國內霧霾治理研究在起步階段往往側重于對域外霧霾治理經驗的研究和借鑒,產出的數篇文獻也聚焦于域外霧霾治理實踐,如《霧霾天氣引反思,看國外如何治理》[6],《意大利火力發(fā)電與霧霾治理對我國的啟示》[7]等。
圖1 國內外霧霾治理研究文獻數量年變化
CNKI中的發(fā)文量年際變化顯示,2013年和2014年的論文變化較為明顯,由22篇增至179篇。究其原因,2013年霧霾呈席卷之勢,我國多個城市出現嚴重的霧霾污染問題,在此背景下,國內的霧霾治理研究正式起步。例如,《紅旗文稿》發(fā)文《國外治理霧霾有何招數?》[8];《環(huán)境保護》雜志刊發(fā)了一系列文章來探討霧霾治理和防治的對策,如《霧霾影響及其近期治理措施分析》[9]、《運用財稅政策和制度建設治理霧霾》[10]、《治理霧霾首要舉措:嚴控火力發(fā)電細顆粒物污染》[11]等。但該年份的相關論文數量較少,且集中于環(huán)境科學領域。2014年,我國京津冀區(qū)域的霧霾污染尤其嚴重,霧霾治理迫在眉睫。因此,相關論文呈“井噴式”的增長,并且突破學科界限,該年份的論文涉及環(huán)境學、經濟學、政治學、傳播學、法學等諸多學科,表明了霧霾治理議題的跨學科特征。
圖2為WOS(左)和CNKI(右)數據庫發(fā)文量前10位的研究機構。由圖2可知,在WOS數據庫的主要研究機構中,中國科學院(109,13.5%)位居首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47,5.8%)、清華大學(33,4.1%)、中國氣象局(31,3.8%)、北京大學(30,3.7%)、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9,3.6%)、加州大學系統(tǒng)(20,2.5%)、中國科學院大學(19,2.4%)、復旦大學(17,2.1%)、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所(16,2.0%)等是較為重要的研究機構(括號內的數值分別是發(fā)文篇數和在WOS樣本文獻中的占比)。CNKI中排前10位的主要研究機構依次是:浙江大學(13,1.6%)、中國人民大學(9,1.1%)、河北大學(9,1.1%)、清華大學(9,1.1%)、北京師范大學(9,1.1%)、南京信息工程大學(8,1.0%)、北京交通大學(8,1.0%)、上海理工大學(8,1.0%)、西北大學(8,1.0%)、中國社科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研究所(7,0.9%)等(括號內的數值分別是發(fā)文篇數和在CNKI樣本文獻中的占比)。
圖2 WOS(左)和CNKI(右)數據庫發(fā)文量前10位的研究機構
研究發(fā)現:第一,該領域的國外研究文獻大多出自國內科研機構,此外,在兩個數據庫的樣本文獻數量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國內科研機構的發(fā)文量在WOS中的占比相對較高,說明這些機構及其作者的發(fā)文主要著眼于國外核心期刊,在國內核心期刊發(fā)表的文章相對較少。第二,該領域的主要研究單位集中于高??蒲袡C構與相關院所,具體而言,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研究所、浙江大學中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統(tǒng)戰(zhàn)研究基地、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huán)境政策研究所、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河北大學政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都是論文產出較多的機構。第三,核心作者的發(fā)文量直接關系到所屬科研機構的發(fā)文量。以國內文獻為例,排在首位的核心作者是周景坤,發(fā)文14篇,其所屬研究機構是浙江大學中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統(tǒng)戰(zhàn)研究基地,在機構發(fā)文排名中同樣居于首位。
通過對近5年WOS和CNKI中關于霧霾治理研究的高被引文獻進行整理,可得出被引頻次在前5位的論文排序情況,見表1。
表1WOS和CNKI數據庫中被引頻次前5位的文獻
高被引文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特定領域的研究水平以及相應機構與作者的科研能力,還揭示出特定議題的學科特點與研究層次。為了便于研究,筆者將WOS中前5位的文獻題目翻譯為中文,即《中國霧霾事件中二次氣溶膠對顆粒污染的貢獻》《闡明中國嚴重的城市霾形成》《2013年1月我國中東部地區(qū)強霾污染成因分析》《中國PM2.5:測量,來源,能見度和健康影響以及減緩》《2013年1月中國北方發(fā)生最嚴重的空氣污染事件:通過觀測獲得的見解》等。它們分別來自于中國科學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北京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機械工程系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分別刊發(fā)于《自然》《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中國科學·地球科學》《顆粒學報》《大氣環(huán)境》這些刊物。
可見,以上列舉的高被引文獻大多出自國內的科研團隊,國內研究與國際接軌,研究方向集中于自然科學、環(huán)境科學領域,其內容聚焦于對霧霾成因問題的探討。例如,利用先進技術和統(tǒng)計方法研究2013年1月份北京、上海、廣州和西安等城市霧霾顆粒物的化學性質和來源[12],或通過觀測霧霾污染事件的發(fā)展與演變過程來討論其特點與形成機理[13],或基于中國PM2.5的取樣測量出其化學成分,確定了霧霾主要來源于煤炭燃燒、機動車排放和工業(yè)污染。[14]由此可以看出,國際上高影響力文章在討論霧霾治理時更多基于霧霾現象本身展開論述,側重于實然問題的探討,而淡化應然問題的解析。
如表1所示,國內高被引文獻研究涉及環(huán)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傳播學等諸多領域,研究視野與研究范圍更為廣泛,跨學科特征更為明顯。例如,白洋等人指出立法觀念滯后、政府責任缺位、法規(guī)規(guī)制空白等問題是當前我國霧霾防治的困境所在[15];魏巍賢等人認為推進霧霾治理的根本舉措在于技術進步和能源結構調整,霧霾治理與經濟發(fā)展的同時并進需要多種政策組合的有效輔助[16];姜丙毅等人認為聯防聯控機制是霧霾防治的必要形式,而這種機制的構建需加強縱向與橫向政府間協(xié)同合作關系[17];陰衛(wèi)芝等人專門研究了霧霾報道的傳播效應,以外媒對北京霧霾報道的負面渲染為切入點,指明當前霧霾報道的缺陷并提出改進思路[18]??傮w來看,以上文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該領域的國內研究文獻集中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們基于各自的學科視角對霧霾治理問題加以研究,并注重對應然問題的討論,即提出霧霾治理的針對性舉措。
關鍵詞概括與提煉了文章的主旨,對高頻關鍵詞的剖析可以反映出特定領域的研究重心與發(fā)展軌跡。同時,關鍵詞的中心度顯示出該詞匯的熱度與影響力,通過分析其中心度,可厘清該節(jié)點與直接相鄰節(jié)點之間的相關性,中心度越高影響越大。在CiteSpace中將Node Type設置為Keywords,然后運行軟件可繪制出國內外霧霾治理研究的高頻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見圖3)。
圖3 WOS(左)和CNKI(右)數據庫高頻關鍵詞聚類圖譜
基于圖3的呈現可知,知識圖譜圍繞各個高頻關鍵詞節(jié)點而擴散形成,其呈現出的知識網絡是緊密而復雜的。在此基礎上,可以對當前國內外霧霾治理研究的現狀做出初步的判斷,整體把握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與前沿。
在WOS樣本文獻中,頻次前10位的關鍵詞依次是haze(100,0.12)、PM2.5(77,0.11)、air pollution(70,0.23)、China(59,0.07)、particulate matter(47,0.05)、source apportionment(44,0.15)、pollution(44,0.11)、air quality(43,0.08)、aerosol(37,0.51)、emission(37,0.07)等(括號內的數值分別代表頻次和中心度)。結合圖3所示,霧霾(haze)的節(jié)點最大,這主要源于檢索詞的選用;其次,PM2.5、空氣污染(air pollution)、顆粒物質(particulate matter)、源解析(source apportionment)、氣溶膠(aerosol)等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較高,說明國外文獻集中探討霧霾的生成問題,這一結論與上文中對相關高被引文獻的解析相一致。此外,中國(China)也是頻次較高的關鍵詞,說明中國的霧霾問題已成為該領域國外文獻中的熱點議題。
在CNKI樣本文獻中,頻次前10位的關鍵詞依次是霧霾治理(189,0.07)、大氣污染防治(39,0.39)、霧霾防治(38,0.09)、污染物排放(34,0.10)、能源結構(33,0.22)、空氣污染(31,0.23)、大氣污染(30,0.07)、環(huán)境治理(29,0.15)、生態(tài)文明(28,0.07)、空氣質量(25,0.25)等(括號內的數值分別代表頻次和中心度)。霧霾治理、大氣污染防治和霧霾防治是意思相近的關鍵詞,節(jié)點較大,污染物排放、能源結構、空氣污染、大氣污染關乎霧霾生成的原因,而環(huán)境治理和生態(tài)文明則對霧霾治理提出環(huán)境訴求。此外,樣本文獻中的高頻關鍵詞還包括節(jié)能減排(23,0.06)、產業(yè)結構調整(19,0.05)、公眾參與(15,0.06)、聯防聯控(15,0.1)等,這些詞匯代表著學者們對優(yōu)化霧霾治理提出的各項建議和舉措。綜上所述,國內霧霾治理研究內容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意味著學者們對該議題的認識逐步加深,已然對霧霾治理研究與實踐的路徑與模式提出了多樣化的見解。
核心關鍵詞的時空分布可顯示出該研究領域在各階段的發(fā)展態(tài)勢。在CiteSpace中導入樣本文獻并設置相關參數,之后運行軟件,以Timezone(時區(qū))模式導出運行結果,可以得到霧霾治理研究的主題時區(qū)圖(見圖4)。
圖4 WOS(左)和CNKI(右)數據庫主題時區(qū)圖
在WOS文獻的主題時區(qū)圖中,China(中國)、Eastern China(華東地區(qū))、Yangtze River Delta(長三角)、Beijing(北京)、Shanghai(上海)、North China(華北地區(qū))等關鍵詞表明近些年中國地區(qū)性霧霾問題始終是英文文獻中的研究熱點;Pollution(污染)或pollutant(污染物)、Emission(排放)、Chemical Composition(化學成分)、Elemental Carbon(碳元素)、Black Carbon(黑炭)等描述霧霾成因或成分的關鍵詞在不同年份都是重點研究內容;各年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環(huán)境科學與相關領域,內容相似,波動不大。
在CNKI文獻的主題時區(qū)圖中,各年份不斷涌現出新詞匯。例如,2014年的高頻關鍵詞包括空氣質量、節(jié)能減排、產業(yè)結構等;2015年的高頻關鍵詞包括能源結構、環(huán)境治理、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文明等;2016年的高頻關鍵詞包括綠色發(fā)展、協(xié)同治理、公眾參與、地方政府等;2017年的高頻關鍵詞包括京津冀、生態(tài)文明建設、政府責任、財政政策等。這種遞進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內霧霾治理研究的演進過程。在下文中,筆者將結合CNKI文獻主題時區(qū)圖中各關鍵節(jié)點所涉及的主要文獻,對既有的霧霾治理研究路徑進行爬梳和歸納。
如圖4所示,霧霾治理、霧霾防治、霧霾污染、大氣污染等描述霧霾“污染”與“治理”的詞匯在不同年份都是關鍵節(jié)點。這種高頻關鍵詞序列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該領域的研究取向,即聚焦于霧霾治理生成邏輯的探討,筆者將其歸納為“污染-治理”的研究路徑。例如,劉曉紅等人指出,從霧霾治理的生成機制來看,霧霾問題源于能源消耗、區(qū)域傳輸、機動車污染等因素,諸多問題的存在催生出強烈的治理訴求。[19]可見,霧霾形成多為城市大氣污染所致,但與此同時,霧霾治理也為城市發(fā)展轉型創(chuàng)造了機遇。羅勇等人認為,我國的霧霾問題特殊且復雜,其治理也是艱巨而長期的,這也刺激出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臨界效應。[20]霧霾污染的擴散性與傳輸性更是加大了治理的難度,作為一種跨界危機(transboundary crisis)[21],它不受地域限制,因此治理也需要打破行政邊界與以城市為單位的區(qū)域邊界,要求不同政府部門和城市區(qū)域的協(xié)同治理方可取得成效。[22]
京津冀區(qū)域的霧霾治理是學者們在區(qū)域性研究中始終繞不開的話題。石敏俊等人將該區(qū)域霧霾生成的主要影響因素歸結為風力傳輸與污染物排放,解決方案應是竭力控制霧霾濃度,制定和實施可操作性的減排政策。[23]王穎等人從治理機制的層面提出了當前霧霾治理的明顯缺陷,如跨區(qū)域的利益協(xié)調機制運作失靈、動力機制不完善、監(jiān)管機制不統(tǒng)一等,因此要著眼于霧霾治理組織和運行機制的改進和完善。[24]自2013年相關政策的出臺為京津冀區(qū)域的霧霾治理提供了政策保證,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協(xié)力助推下,京津冀霧霾治理已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其面臨的治理挑戰(zhàn)依舊嚴峻。如何做到科學決策與標本兼職、常態(tài)治理與應急減排相結合,突破霧霾防治困境,京津冀霧霾治理任重而道遠。[25]
經濟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空氣質量、生態(tài)文明、生態(tài)環(huán)境等詞匯也是CNKI主題時區(qū)圖中的關鍵節(jié)點,這表明學者們往往會基于價值維度來探討以上詞匯與霧霾治理之間的相關性。以經濟發(fā)展為例,霧霾治理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是國內學界聚焦的熱點。陳開琦等人指出,新常態(tài)下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時代機遇為經濟發(fā)展與霧霾治理的雙向驅動提供了可能。[26]城市大氣污染持續(xù)惡化源于粗放型經濟發(fā)展模式,這點在學界已達成基本共識。因此,摒棄GDP至上主義,以更少的排放和能耗換取良善的大氣環(huán)境,這是當前霧霾防治要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基本要求。[27]反觀集約型經濟發(fā)展模式,強調先進技術的應用以及能源資源的高效利用,依靠價格和制度機制約束企業(yè)污染行為,并完善獎懲與激勵機制來改善城市大氣環(huán)境。[28]
生態(tài)文明與霧霾治理的關系尤其緊密。生態(tài)文明建設制度體系的不完善是霧霾問題得以生成的制度之維。現行的環(huán)境保護管理制度體制可追溯至《國務院關于加強環(huán)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具有事后彌補與末端治理的局限性。此外,地方政府擔負環(huán)保責任,但在GDP驅動下的地方政府往往重視經濟發(fā)展而輕視環(huán)境保護,導致相應的環(huán)保政策難以為繼。[29]就當前的治霾體制而言,還存在相關部門職能碎片化、監(jiān)測資源分散、區(qū)域合作與損益分擔機制缺位、執(zhí)法體制不健全等突出問題。體制性困境嚴重制約了霧霾治理的有效推進。[30]
在CNKI的主題時區(qū)圖中,關于霧霾治理主體及其行為的關鍵詞包括節(jié)能減排、區(qū)域協(xié)作、協(xié)同治理、地方政府、公眾參與、政府責任等。指出當前霧霾治理行為與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或優(yōu)化路徑,也是國內文獻中涉及的主要內容之一。學者們紛紛聚焦于不同的治理主體行為,進而針對性地論述霧霾治理的成效。
例如,在政府行為層面,霧霾治理中的地方政府的行為選擇是國家、官僚、市場、社會等諸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多元主體之間基于多樣的利益訴求和價值標準而相互妥協(xié)或博弈的過程。[31]府際協(xié)同治理是地方政府參與霧霾治理的較為理想的治理模式,然而,當前的府際協(xié)同治理水平仍停留于初始階段,尚不成熟,府際合作明顯缺乏制度化規(guī)范。擺脫這種現實困境需要構建多主體聯動機制與長效監(jiān)管機制,這是府際協(xié)同治理霧霾的應然選擇。[32]政府作為霧霾治理的主體,需充分發(fā)揮信任與規(guī)范等因素的積極效應,彌補政策、法律等規(guī)范層面的不足。同時,政府還應重視與社會組織、公民等主體的互動,引導多元主體參與霧霾治理,形成合作信任機制,激勵民眾的參與行為。[33]此外,政府官員的不作為也是當前霧霾治理成效不佳的因素之一。官員的政治企業(yè)家身份與晉升激勵機制使其盲目追求GDP增長而忽視了環(huán)境問題的解決,因此,霧霾治理要求政府官員做到適度有為,強化其考核與問責機制,樹立綠色發(fā)展理念。[34]同時,霧霾治理還要求地方政府官員構建治理長效機制,而不僅僅是在政治敏感時期,如“兩會”期間,營造一種暫時性的“政治性藍天”,但“兩會”過后空氣質量又會迅速惡化,這種“政治性藍天”最終以更嚴重的報復性污染取而代之。[35]
就企業(yè)行為而言,作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主體,如果其所在地區(qū)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和超標排放追罰措施較為嚴格,經治理成本估算后,企業(yè)很可能會遷移至環(huán)境污染限制較低的地區(qū),進而造成霧霾污染的跨界擴散,對轉入地的環(huán)境造成二次危害。因此,需統(tǒng)一地區(qū)間標準、監(jiān)控與處罰體系,糾正企業(yè)行為。[36]企業(yè)還應全面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并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創(chuàng)建研發(fā)中心,構建“以企業(yè)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改進生產方式,減少污染物排放。[37]就公眾參與而言,目前我國霧霾治理中的公眾參與存在參與意識的規(guī)避化、參與途徑的非制度化、參與效能的離散化與參與過程的重結果化等困境,這就需要培育規(guī)則意識并改善參與理念。[38]
本文以Web of Science和CNKI數據庫中2013—2017年的霧霾治理研究文獻為樣本,利用CiteSpace軟件對其進行數據挖掘和定量分析,知識圖譜的呈現也為進行高頻關鍵詞聚類分析提供了有效工具。盡管在這種聚類分析中,可能存在關鍵詞標引不規(guī)范或語義模糊的問題,或是關鍵詞之間的共線關系并不必須代表詞間關系的問題,[39]但這種文獻計量方法仍然為科學研究提供了輔助功能。本文基于對近5年國內外霧霾治理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得出若干結論。例如,國內外霧霾治理研究發(fā)文量整體上平穩(wěn)增長;國內科研機構的發(fā)文量在WOS中的占比相對較高;國內外高被引文獻的分析表明,國內霧霾治理研究視野和研究范圍更加廣泛,跨學科特征更為明顯。此外,本文還對該研究領域的知識圖譜進行深度剖析,在圖譜中找到關鍵節(jié)點,即具有一定頻次的核心關鍵詞,并結合相應文獻,將國內霧霾治理研究歸納為“污染-治理”、“功能-價值”、“問題-對策”三種研究路徑。
總之,當前的霧霾治理研究已取得豐富成果,相應的知識體系愈發(fā)成熟。結合上文的分析,筆者試圖對霧霾治理研究的發(fā)展趨勢進行解讀。其一,政策導向更加明顯。近幾年的霧霾治理研究中陸續(xù)出現了“生態(tài)文明”、“綠色發(fā)展”等新詞匯,這與國家相關的頂層制度設計相對應。由此,聚焦于“生態(tài)文明”和“綠色發(fā)展”等熱點議題的霧霾治理研究文獻不斷增多。其二,研究對象趨于多元。霧霾治理研究的主體對象不再限于政府主體層面,而是將市場、企業(yè)和公眾行為統(tǒng)統(tǒng)納入霧霾治理的重要研究對象。其三,技術性研究得以凸顯。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由宏觀政策的探討轉向微觀的實證分析領域。相比于較為寬泛和籠統(tǒng)的霧霾治理政策研究,基于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的某些實證或定量研究強調具體詳細的霧霾治理規(guī)劃,其分析過程依賴對相關數據的技術性操作,進而增強了研究的針對性與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