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雁
摘 要:內畫的學習,是要和每個人的天賦和靈性分不開的。首先要有繪畫基礎,然后還要有耐心,能夠坐的住,能夠有靜氣,否則,就學不下去。如果,強制著你學,也不會有好的結果。內畫工藝,特殊的作畫方式,限制了人們繪制的積極性。如果不是內心天賦的流露,就是再有鴻大的愿望,也畫不好內畫。
關鍵詞:內畫 學習 創(chuàng)作
中國 自鼻煙傳入我國后,在明清兩代的上層社會里十分盛行,鼻煙壺的生產也隨之發(fā)展起來。到了清朝的雍正、乾隆年間,鼻煙壺生產盛極一時,工藝精巧,品種繁多。匠人們紛紛在鼻煙壺的裝飾上,爭巧比美,苦心經營。到了清咸豐年間,北京藝人首創(chuàng)鼻煙壺的內畫技術。從此,鼻煙壺的制作,進入了被西方稱之為“內畫壺時代”。
“造乎理者,能畫物之妙。昧乎理者,則失物之真”如果有靈性,有天賦,沒有老師的指導,也會達到內畫的高度。像周樂圓、葉仲三、馬少宣等,他們沒有老師,老師就是他們自己聰穎的頭腦和天賦的個性。因為內畫是一個小小的內畫工藝,而且大多都是臨摹現有的美術作品,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原創(chuàng)作品。就是原創(chuàng),也是小品類的,說不上大制作,更談不上有代表性的創(chuàng)作。雖有落款,有簽名,外畫上的應有盡有,好多都是制作的成分,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外畫筆墨的效果。因此,對于內畫方面的創(chuàng)作,畫好畫細畫出品味就是上品了。
方法與步驟也很重要,學內畫不可急躁,不可急于求成,應該是水到渠成的方式。這一方面的要求主要是老師教授的結果,有一個好老師,這很重要,他會把自己的理念與繪畫思想教授給你。不會只教你畫的細,畫的像,而是教你如何畫出內畫應有的品味。這個品味就是內畫的意境,內畫如何感染人的藝術表現手法。但是,很多內畫老藝人,畫一輩子內畫,也不知道這個道理??此麄兊膬犬?,就是一個實實在在匠人的作品。這里面有精細,有內畫功夫,缺沒有筆墨沒有味道。
在一個小瓶子里畫萬千世界,一個人的腦袋有時就只有芝麻粒大小,而且是反向作畫,筆底所繪人物,頭臉不過豆粟大小,但五官清晰、神態(tài)生動。其難度可想而知。在博山,記者見到了王孝誠的弟子李慧同先生,他說,要想學好內畫,首先要能靜得下心坐得下去,作畫時必須屏住一口氣,不能有任何的分神,手略微一抖就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如果有學內畫的理想,又能遇到一個真正的內畫藝術家教授你。這是你的幸運與機遇,雖然還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藝術的高度。但是,人的第一步很重要,因為你遇到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內畫老師。你會踏著正確道路走到理想的彼岸,不會走彎路。
內畫是一種具有獨特技法的工藝美術。它是把竹簽一頭削尖弄彎,制成鉤形的細竹筆,蘸上顏料,由瓶口伸入壺內,在一方寸大小的壺壁上作畫。繪畫時,既不打草稿,又不能涂改,作畫者必須成竹在胸,技巧嫻熟,因此,內畫一經出現,便轟動了社會。光緒年間,博山商人去北京行商,帶回內畫技術,博山民間藝人畢榮久、薛向都、孫坦普精心研究,不僅很快掌握了內畫技術,而且逐漸形成了內畫藝壇上的山東畫派,與北京畫派同享盛譽。畢榮久的鼻煙壺,由于制作獨特,畫工精致、妙趣橫生,受到了清朝慈禧太后的賞識,被列為宮廷用品之一。這三位老藝人的子女畢懷遠、薛京萬等繼承父業(yè),頗得真?zhèn)鳎灰蚝髞頃r局動亂,鼻煙業(yè)衰落,鼻煙壺銷路甚微,內畫技藝也瀕臨絕境。
結 語
內畫,又稱內畫鼻煙壺,是中國一種特有的傳統工藝,它的產生與高度透明玻璃的煉制、掏膛技術的成功是分不開的。內畫的畫法是以特制的變形細筆,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質的壺坯內,手繪出細致入微的畫面,格調典雅、筆觸精妙。內畫藝術分為京、冀、魯、粵四大流派,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