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佑
2015年6月,7歲男孩哈桑被送進了德國波鴻魯爾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他看起來像是受到了大面積燒傷:通體血紅,皮膚布滿傷口和水泡,全身多處嚴重感染。但這種慘狀并非由燒傷造成,而是一種可怕疾病的后果。
哈?;加泻币姷南忍爝z傳病——大皰性表皮松解癥(EB)。由于基因缺陷,EB患者皮膚中的某些蛋白結構異常、失去了應有的功能,這使他們的皮膚變得異常脆弱,即使是輕微的摩擦也有可能造成皮膚破損。對一些病情嚴重的患者而言,連穿脫衣服也是一場酷刑。他們的皮膚脆弱如蝴蝶的翅膀,幾乎一碰就壞,因此EB也被稱為“蝴蝶病”。在大多數情況下,EB的癥狀從出生開始就很明顯,許多患有EB癥的“蝴蝶兒童”都無法活到成年,更不幸的是,在短暫的人生中,他們一直與無止境的傷痛相伴。
哈桑的病是“蝴蝶病”中最為嚴重的一類——交界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他體內負責編碼“層粘連蛋白-332”的LAMB3基因出了問題,這種蛋白質是維持表皮層與真皮層黏著的關鍵成分,哈桑皮膚中的這種蛋白不起作用,導致表皮層與真皮層脫離。松弛的表皮缺乏韌性,很容易破損;缺少表皮保護的真皮很容易受到感染。
入院時,哈桑已經失去了全身60%的表皮,他因嚴重感染患上了敗血癥,體重只有17千克。各種治療方法都沒能起到明顯的效果,醫(yī)生還曾試圖通過植皮手術緩解他的癥狀,但因他的身體出現了排異反應而作罷。哈桑的身體越來越虛弱,不到兩個月,他已奄奄一息。醫(yī)生不得不心痛地告訴男孩的父母,他們已經無計可施,建議對他采取姑息治療,即使用大量止痛藥,讓他在臨死前不那么痛苦;如果他們實在不愿放棄,那就只能試試一種尚處于試驗階段的基因療法。
醫(yī)生們了解到,意大利一個科研團隊開創(chuàng)了一項針對“蝴蝶病”的新技術,并在兩個EB患者身上取得了成功。其具體做法是:從患者身上取一些皮膚細胞,利用轉基因和細胞重編程技術將細胞中的缺陷基因替換為正?;颍缓蟀迅脑旌蟮钠つw細胞(包括一部分皮膚干細胞)在體外培養(yǎng)成一片片皮膚,再貼回患者身上。
然而這種療法能否在哈桑身上奏效呢?無論醫(yī)生還是研究人員都沒有很大信心,因為這項技術沒有經過大量試驗驗證;而在僅有的兩個先例中,患者的病情都比較輕,移植的皮膚面積也很小,而哈桑所需的新皮膚占體表總面積的80%。盡管如此,哈桑的父母還是決定抓住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經過醫(yī)療倫理協(xié)會和當地政府批準,基因治療于2015年9月正式啟動。研究人員從哈桑的腹股溝處取下了一小塊(面積約4平方厘米)相對完整的皮膚,在實驗室分離和培養(yǎng)其中的皮膚干細胞。隨后,研究人員利用逆轉錄病毒將正確的LAMB3基因片段插入皮膚干細胞的基因組內,再把經過基因修正的細胞培養(yǎng)成一片片表皮。研究小組共培養(yǎng)了0.85平方米的表皮,分3批移植回了哈桑身上。
所有的移植皮膚都順利地存活,沒有出現免疫排斥反應,這也是理所當然,因為這些新皮膚和“原裝貨”相比,只有很微小的遺傳差異。2016年2月,哈桑順利出院。醫(yī)生對他進行了長達21個月的隨訪,結果令他們十分滿意:哈桑的皮膚在經過幾輪細胞更新之后依然健康,還漸漸生長出了毛發(fā)。傳統(tǒng)的植皮手術可無法達到這種效果,基因療法修正了皮膚干細胞的基因缺陷,因此由干細胞分化產生的新的皮膚細胞也都是健康的。哈桑身上還有近20%未被更換的皮膚,這些皮膚仍然比較脆弱,他的醫(yī)生正在考慮進行更多的皮膚更新。
哈桑已經恢復正常上學,他現在能和其他孩子一樣自由自在地運動,不用擔心普通的觸碰會給他帶來傷害。經歷過長久的痛苦之后,“蝴蝶男孩”終于破繭重生。
雖然治愈哈桑的療法是一種新技術,但基因療法或基因治療并不是什么新概念。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遺傳學家提出了基因治療的理念:對于由基因缺陷造成的疾病,可通過向細胞內導入正?;騺磉M行治療。不過,以當時的技術水平還完全無法實現基因治療。
在之后的二三十年中,科學家發(fā)現了多種用于操縱基因的工具——限制性核酸內切酶、逆轉錄酶等,基因工程技術逐漸發(fā)展。其中,病毒載體的發(fā)現為免疫療法的實現奠定了重要基礎??茖W家發(fā)現,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后,其自身的DNA會在細胞中復制和表達。他們由此想到,如果將病毒的部分基因替換成動物或人類的某個基因,再用改造后的病毒侵染某種細胞,也許能使目的基因在這種細胞中表達。研究人員不斷地實驗,對病毒進行了更多改造,使其無法致病且更難被宿主的免疫系統(tǒng)識別。這種經過改造的病毒就是病毒載體,用以搭載目的基因進入動物細胞。腺病毒和逆轉錄病毒是最常用的病毒載體。
1990年,美國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正式批準了第一個基因治療臨床試驗,一名患有先天性腺苷脫氨酶(ADA)缺乏癥的4歲女孩接受了治療。研究人員通過腺病毒載體將正常的ADA基因導入她的白細胞中,獲得了明顯的治療效果。這個試驗的成功引起了科學界和公眾的注意,全世界掀起了基因治療研究的熱潮。
然而,基因治療在剛開始發(fā)展不久后就受到了嚴重挫折。1999年,一名18歲的美國青年在一項基因治療試驗中,因對注入體內的腺病毒載體產生了強烈免疫反應,在接受治療3天后因器官衰竭去世。這一事件發(fā)生后,基因治療的安全性受到公眾的質疑,科學家們的態(tài)度也變得更為謹慎和低調,基因治療的熱度逐漸冷卻。
盡管不再受大眾關注,但基因療法的研究一直在繼續(xù)。隨著研究的深入,更安全的載體和更成熟的基因編輯技術提升了治療的安全性和療效,越來越多成功的案例使醫(yī)藥行業(yè)的研究人員和投資者漸漸恢復了信心。2012年,歐洲首次批準了一種基因療法,用于治療罕見遺傳病“脂蛋白脂酶(LPL)缺乏癥”。2017年,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批準了3種基因療法上市,其中兩種用于癌癥治療,一種用于治療遺傳性視網膜病變。后者的批準被認為是基因療法發(fā)展中里程碑式的事件,這標志著基因治療的應用范圍將從癌癥向更多疾病擴展?;虔煼ń涍^曲折的發(fā)展,終于迎來了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