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拉斯柯尼科夫身上有著“多重人格”,首先是有相當濃厚的道德感,這種道德感賦予他善良正直的品性,讓他在看到世間的苦難時挺身而出,也讓他在殺人后產(chǎn)生了強烈的罪惡感,走到精神崩潰的邊緣。最后宗教信仰將他從矛盾分裂的狀態(tài)中解救出來,實現(xiàn)了精神的復活。
關鍵詞:拉斯柯尼科夫 多重人格 探析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講述了一個貧窮的法科大學生拉斯柯尼科夫摸索出了一套“超人理論”。他將人分為兩種:一種是秉性保守,樂于順從的“凡人”;另一種是天賦異稟的“超人”,他們可以隨意殺人而不用受到法律和道德上的任何懲罰。為了證明自己是個超人,他殺死了一個貪婪吝嗇、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因為他認為這種人存活于世就是危害社會,死不足惜。沒料到殺人后的拉斯柯尼科夫深受良心的譴責,精神陷入痛苦的深淵。最后,他在宗教精神的感化下,獲得新生。
一.拉斯柯尼科夫“多重人格”的體現(xiàn)
(一)受道德理想影響的善良人格
拉斯柯尼科夫的善良人格是通過他與馬美拉多夫的幾次相遇展示出來的。第一次是在一家小酒館,馬美拉多夫向拉斯柯尼科夫訴說自己如何因酗酒丟掉工作,將全家人逼到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悲慘境地。拉斯柯尼科夫目睹了這家的情形后,心生惻隱,掏出身上的錢,悄悄放在他家的窗臺上。第二次相見是在一起車禍現(xiàn)場。拉斯柯尼科夫認出了重傷的馬美拉多夫,他掏錢讓警察送馬美拉多夫回家,得知病人再無救活的可能,又拿出僅剩的20盧布交給他妻子辦葬禮。
(二)“超人”與“凡人”相糾結的矛盾人格
孤傲的拉斯柯尼科夫將自己歸為“超人”一類,自認為擁有逾越法律和道德規(guī)范的權利,他舉起斧頭殺死了讓人痛恨的放高利貸的老太婆。但值得注意的是,拉斯柯尼科夫在為民除害的同時,對目擊者麗澤維塔也痛下殺手,這個情節(jié)具有象征意義,表明他在懲惡的同時,也扼殺了善,眼前的現(xiàn)實與他的愿望背道而馳,殺人不但沒有讓拉斯柯尼科夫獲得美好的未來,反而使他陷入痛苦的深淵。
犯罪后的拉斯柯尼科夫焦慮不安,行動不受控制,他對自己的超人屬性產(chǎn)生了懷疑。靈魂與肉體所遭受的痛苦讓他意識到,自己或許只是不自量力的“凡人”,真正的“超人”并不會因此煩悶,但是他又放棄不了超人理論,找出種種理由自我辯解:他認為自己的行動是必要且正當?shù)?;殺人動機也是高尚的;對于財物也只取需要的,其余的都送給修道院……盡管拉斯柯尼科夫找出種種理由肯定自己的行動和想法,但是并不能說服自己殺人無罪,無休止的精神折磨依舊纏繞著他。
(三)受宗教感化獲得救贖的皈依者人格
陀思妥耶夫斯基給陷入罪惡的拉斯柯尼科夫鋪設了兩條路,一條通往地獄,一條通往天堂,他要么就此沉淪,走向毀滅;要么痛改前非,通過懺悔走向重生。拉斯柯尼科夫在索尼婭“上帝之愛”的引導下選擇了救贖之路,他的靈魂在宗教信仰的感召下一步步復活,“超人哲學”被徹底瓦解。
索尼婭是一個純真善良的女孩,為了全家人的生活,她不得不靠出賣肉體賺錢,但他們的情況并沒有任何好轉,父親因酗酒遭遇車禍去世,繼母在呼號中病亡,弟弟妹妹們因無人撫養(yǎng)被送入孤兒院。作出極大自我犧牲的索尼婭心中卻沒有怨懟,因為在她心中始終保有一方凈土,就是虔誠的宗教信仰,基督教的博愛精神讓她對周遭的一切報以理解和寬容,使她即使出賣了身體也依然保持著人格的高尚。
索尼婭的精神力量給了拉斯柯尼科夫懺悔的勇氣,他終于接受了索尼婭的勸導,走進警察局承認自己犯罪的事實,接受法律的懲罰。在這份神圣的宗教情感的感化下,拉斯柯尼科夫皈依了宗教,背負苦難走上了漫長的復活之路。
二.拉斯柯尼科夫“多重人格”的形成原因
拉斯柯尼科夫這個形象背后有著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在他身上既有時代的烙印,又有深厚的道德和宗教淵源,同時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思想的投射。
(一)動蕩時代下的思想異化
《罪與罰》寫于1866年,正是俄國社會發(fā)生劇烈動蕩的時代。農(nóng)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但卻沒有把受苦受難的人們從專制制度中完全解救出來,人民陷入了更深重的壓迫之中。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深深刺激了拉斯柯尼科夫,他的內(nèi)心充滿了憤恨和不滿,他決心向這個不公的世界發(fā)起挑戰(zhàn),拯救在困苦中煎熬的人們。
在缺乏主流思想價值取向的時代,一些并不完備的新思想、新觀念很容易被缺乏社會經(jīng)驗的年輕人所接受。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建設期的拉斯柯尼科夫就是在這些思想的蠱惑下,以為自己找到了可以一勞永逸脫離困境的辦法。面對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實,他選擇用更激進的方式反抗不公平的社會,既然自己是“超人”,就可以合法殺人,那就走殺人這條路。動蕩時代下的思想異化,成為造成拉斯柯尼科夫人格分裂的重要原因。
(二)道德和信仰的雙重召喚
拉斯柯尼科夫犯罪前的猶豫、遲疑,犯罪后的煎熬,精神多次陷入恍惚,都是他多重人格斗爭的體現(xiàn)。善與惡進行著激烈的交鋒,道德和信仰的譴責加劇了他矛盾分裂的狀態(tài),也成為拯救拉斯柯尼科夫脫離苦海的關鍵。
一方面,拉斯柯尼科夫的性格形成離不開家庭的影響。他成長于一個傳統(tǒng)的俄羅斯家庭,雖然貧窮,但都擁有一顆同情的心,這也是為什么拉斯柯尼科夫雖自己境遇艱難,卻能夠幾次出手幫助馬美拉多夫一家。這種天然的道德感存在于拉斯柯尼科夫的內(nèi)心,當他為自己的殺人行為辯解、存有僥幸心理不愿認罪時,他的善良本性不斷敲打著他,召喚他接受法律的懲罰,找回內(nèi)心的平和安寧。
另一方面,拉斯柯尼科夫靈魂深處對崇高信念的追求加劇了他內(nèi)心的矛盾。一開始,他不信上帝,信仰的缺失使他被極端的自由意志控制,墮入了地獄,在黑暗中,陷入精神困境的拉斯柯尼科夫感受到了上帝之愛,由“信仰缺失”走向了“尋求信仰”,這一過程中善與惡的力量此消彼長。
(三)作家本人思想的投射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經(jīng)歷了諸多不幸,坎坷的生活經(jīng)歷讓他對暴力革命,對苦難以及宗教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借拉斯柯尼科夫這一形象來表達自己的主張,其犯罪前后的種種心路歷程也是經(jīng)歷了人生大坎坷的作家的人生體驗和結論。
眾所周知,陀思妥耶夫斯基曾有過被判處死刑,在行刑前最后一刻被改為流放的經(jīng)歷,人生的大起落讓陀思妥耶夫斯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思想。入獄前的他曾信奉“空想社會主義”,希望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帶領人民進入理想的天國,流放生活使之與俄國下層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觸和了解,感受到俄羅斯人民對自己民族強烈的認同感和傳承感,這種感受讓他們在愛和痛苦中自覺信仰基督。受宗教信仰的影響,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苦難的存在是必要的,實現(xiàn)救贖的途徑之一就是受難。他將人們遭受的不幸看作是上帝的恩賜,只有經(jīng)受更多的苦難,才能更深刻認識到自己的罪孽,獲得更澄澈的靈魂,從而走向個體的完善,實現(xiàn)人性的復活。
《罪與罰》中,作家把自己青年時代的記憶和體會注入到拉斯柯尼科夫身上,通過描寫他在激進的革命思想的煽動下,走上犯罪的道路后內(nèi)心陷入矛盾的情節(jié),表達自己在經(jīng)歷了人生劇變之后對待暴力革命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劉莉萍.墮落與救贖——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與法律[D].湘潭大學,2010:9.
[2]陀思妥耶夫斯基著,馮增義、徐振亞譯.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信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作者介紹:余紅纓,鹽城工學院副教授,從事外國文學、古典文學教學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