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霖
摘 要:對于日本人的名字,我一直存在著兩個誤解。小時候,由于一位阿姨的四字名不同于中國人常用的三字名或二字名,而被身邊人戲稱為日本人的名字。從那時起,我就覺得日本人的名字一定是四個字。直到長大后,我開始接觸到了“柏原崇”、“坂口健太郎”這樣的名字,對于四字名的誤解才得以消除。但是在接觸日本明星的同時,我發(fā)現(xiàn)就算我不懂日語,也能用中文讀出每個明星的名字,這時我又“理所應(yīng)當”的認為日本人的名字都是由漢語組成。本文將從日本人的姓、日本人的名以及他們起名字時的思路來剖析日本人起名字的學問。
關(guān)鍵詞:氏姓制度 姓的來源 人名用漢字表
一、日本人的姓
公元四世紀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島南部的許多小國統(tǒng)一成為一個國家,其政治統(tǒng)治的基礎(chǔ)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為首的,掌握著中央政權(quán)的貴族與隸屬于朝廷的小國國王之間建立了有血緣關(guān)系的集團,這些集團稱之為“氏”。氏的稱呼有的來自官職,有的來自居住地、統(tǒng)治地的地名,有的來自神名,還有的來自技藝。例如,居住出云國的就叫做“出云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在這時,只有貴族有姓有名。
后來,大王家又對隸屬朝廷的許多氏按與自己的親疏、血緣遠近、功勞勢力大小,分別賜予“姓”。這個“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門第、職務(wù)的稱號,類似爵位。
由于人口繁衍,一個大的氏又有了許多分支。這些分支為自己起了“苗字”?!懊缱帧币馑际悄垩?、分枝,即從本家分出的支。例如,藤原是一個大氏,分出之后,居住在近江國的藤原氏,便取“近江”與“藤原”的首字,稱為“近藤”。住地伊勢、遠江、加賀的藤原氏就稱為伊藤、遠藤、加藤。
由此可知,這時的氏可以表示部分家族血緣關(guān)系,但是姓只表示家族的地位尊卑,苗字則表示新的分支,但這時氏、姓、苗字只有貴族才有。
到了七世紀中葉,廢除了世襲的稱號,表示家族地位的姓失去意義,氏與姓混合為一,有一部分成為流傳到現(xiàn)在的姓。這時姓仍然是貴族的專利品,到 19世紀,姓也只限于武士、巨商和村里有權(quán)勢的人。這些人向當局申請,經(jīng)特別許可,才能有姓,也即“名字帶刀”。
明治天皇時,政府感覺到?jīng)]有姓,編造戶籍,課稅征役,非常不方便,這才號召大家都取姓,可是由于人們長期以來的習慣,并沒有誰想用個什么姓,至此,政府不得不下達“凡國民,必須取姓”的命令。這時候,人們才匆匆忙忙找起姓來,舉國上下興起一股“取姓”的熱潮。住在青木村的就姓青木,住在大橋邊的就姓大橋,家門口長棵松樹的就叫松下;門前有一座山的,就姓山口。于是一些中國人覺得奇怪的姓一下子涌了出來。
日本人口僅1.27億,但是姓卻有十幾萬個,平均一個姓只有幾百人。而中國人口高達13.75億,但是卻只有4100個姓??梢?,日本人在“姓”的豐富性上要略勝一籌。但是在取“名”上,日本法律對于人名漢字的限定使得日本人在取名時不能像中國人一樣用生僻字,限制了日本人“名”的豐富性。
二、日本人的名
有人說,起怪名是對平凡的報復(fù)。日本三大隨筆之一的《徒然草》里有這樣的話:“起名用不常見的字沒什么好處。凡事追求珍奇,喜好另類,大都是沒有教養(yǎng)的人所為?!?/p>
在漢字上,日本使用漢字以康熙字典為準,康熙以后的中國他們就有點瞧不起了。日本戰(zhàn)敗后,歸罪于漢字,對漢字的使用大加限制。2010年修正頒布《常用漢字表》和《人名用漢字表》,字數(shù)為2136字。所以,日本人取名字時只能在其中選,超出范圍的,戶籍不予登記。日本女演員土屋太鳳,其母親在懷孕時夢見有嬰兒坐在云中,旁有一張紙條上書“二月三日生一女嬰名曰太凰”,而她真的是2月3日出生,因此準備給她取名為“太凰”,但是“凰”不是人名漢字,所以退而求其次選擇“太鳳”。
在性別上,漢字的選擇也是約定俗成的。日本男子的名多以“郎、夫、雄、男”等字結(jié)尾,以表示威武、英俊、忠信。而且多有表示排行的標志,長子叫“太郎”,二子叫“次郎、二郎”,排在第 11位的就叫“余一郎”。長女稱“大子”,次女稱“中子”,三女稱“三子”。日本女子的名多以“子”、“江”、“代”、“枝”結(jié)尾,如,川島芳子、大關(guān)行江、宇野千代、大原富枝,聽起來優(yōu)雅、柔和。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女子結(jié)婚后要改用夫姓,但是日本的兩個鄰國,也同屬于東亞文化圈的中國和韓國卻沒有這樣習俗。相反,卻是一些西方國家有著這樣的傳統(tǒng)。
在發(fā)音上,日本的人名相對于其他國家最大的特點是音形分離,也就是說發(fā)音和漢字不是一一對應(yīng)的。有調(diào)查表明,全日本一天交換的名片高達400萬張,就是說每一秒鐘就有231組人在交換名片。可在日本如果把對方的名字叫錯是非常失禮的事,為了避免弄錯,絕大多數(shù)的日本人都在用漢字寫的名字旁邊用假名注明日語的讀音。
三、起名字的思路
名字的字數(shù)要與姓氏的字數(shù)保持平衡感,“前多后少,后少前多”。日本人姓多數(shù)由兩個漢字組成(近90%),少的有一個字的,最多的有九個漢字。如姓一字姓的人會盡量避免起一字的名字。
與中國人不同,中國人在取名時習慣避諱家長,長輩用過的字甚至同音字都不會使用,而日本人卻恰好相反,取名時取父輩名字中的字具有傳承感。例如平安時代顯赫一時的河內(nèi)源氏家族和伊勢平氏家族,前者傳“義”字,后者傳“盛”。這個傳下來的字就叫做“通字”。
日本人起名字還很隨大流,會因為一些社會事件或體育屆名人而出現(xiàn)某些名字或漢字被廣泛采用。
姓傳承歷史,名則投射當代。名字雖然只是一個標簽,但它卻無處不在,在歷史的進程中積蓄精華,在當代社會積累豐富。名字不只是一個稱呼,更是一個民族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