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根兒
初識松巖是在2017年“感動西城”頒獎會現(xiàn)場,從那時起我知道了風雷京劇團的名字,知道了他們擁有這樣一位執(zhí)著的團長與他們對市場的探索。從《網(wǎng)子》到《緙絲箭衣》,京劇院團走出的京味話劇不單引起了我的關注,也從另一個視角見證著風雷對于傳承的詮釋之路。
不失舊與延新
作為風雷劇團推出的“梨園三部曲”首部話劇作品《網(wǎng)子》,正如它的名字一樣,不單網(wǎng)羅了愛京劇的朋友,也網(wǎng)住了更多人的心。通過一部話劇,越來越多的人對京劇產(chǎn)生了興趣,從而走入了京劇世界。這樣的跨界是成功的,這樣的創(chuàng)新所帶來的效果是驚人的。然而,在松巖看來,無論是跨界還是創(chuàng)新,其核心仍舊沒有離開他所愛的京劇。
“現(xiàn)在人們都在講初心。我認為,初心就是一種情懷,一篇文章的好壞在于其中有沒有蘊含作者的情感,一部戲的質(zhì)量如何在于表演者有沒有全身心的投入,一條事業(yè)之路的成功與否同樣飽含著跋涉者的心?!彼蓭r回憶起當時《網(wǎng)子》的創(chuàng)作,坦言他經(jīng)歷了思考、磨礪、尋覓、收獲的心路歷程。
創(chuàng)作話劇的初衷,是為了傳播京劇,兩種藝術載體的撞擊與融合給松巖帶來了不小的考驗。這樣的想法源自他對于當時演出市場的觀察與分析。幾年前,正是小劇場話劇風頭正勁之時,空間的集中、舞臺與觀眾距離的相對模糊,增進了觀眾的融合度。這樣的特點給予了松巖創(chuàng)作的沖動,能否以京劇人的故事作為載體,用京劇以外的表現(xiàn)形式讓更多人走進京劇的世界?
但伴隨著創(chuàng)作的深入,松巖感到這并非一件易事。首先,雖然曾經(jīng)創(chuàng)作過戲曲劇本,但與話劇劇本的創(chuàng)作是兩碼事。戲曲更多是以表演展現(xiàn)魅力,是角兒的藝術,一出《空城計》,人們沉浸于唱腔之中,場景相對比較簡單。而話劇則更注重故事性以及戲劇沖突,兩者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是不同的。此外,京劇院團推出話劇作品,不能給人一種“四不像”的感覺,“新瓶裝舊酒”會讓觀眾反感。
為此,松巖并沒有盲目落筆,僅劇本籌劃思考就用了兩三年的時間,他認為既然要做話劇,就要尊重藝術載體的表現(xiàn)特點,給予觀眾原汁原味的話劇觀感。在此基礎上以京劇人的生活故事作為核心,圍繞人物傳達故事、表現(xiàn)情感。針對于表演方面,劇團請來了專業(yè)的話劇導演及演員參與其中,有效避免了之前的顧慮。
2015年10月,一臺與京劇有關的話劇《網(wǎng)子》正式和觀眾見面,京劇人、梨園事、舞臺情令觀眾耳目一新。從天橋藝術中心到人民藝術劇院,從大學校園到臺灣高雄……話劇《網(wǎng)子》正以其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著京劇文化的生活味與京劇人的情懷。正如演員楊立新的觀后感所說:“我挺喜歡這出描寫京劇后臺的話劇,大家喜歡這出話劇,同樣會愛上京劇……”這就是這些京劇人做話劇的目的吧——讓更多的人通過這部京味話劇打開了解京劇的一扇窗。
相知方能相愛
《網(wǎng)子》的成功為松巖帶來了信心,也帶來了新的思考——如何將京劇世界更加全面地展現(xiàn)于觀眾?用他的話講:談傳承、談發(fā)展、談傳播,必須先從了解開始。我們經(jīng)常在說京劇是一門偉大的藝術,是我們的國粹,但為什么這么好的藝術如今被束之高閣?不能把問題完全歸咎于市場,是我們沒有為觀眾講明其中的味道之妙。正如《舌尖上的中國》,一碗普通的面放在你面前,或許你不會去吃,但從原料的選擇到湯頭的細致,從制作的精良到其中蘊含的情感生活故事全部展現(xiàn)在你的面前時,你會情不自禁地想去品嘗其中的滋味。
松巖深知,面對京劇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青少年群體是未來的重要元素。為此,風雷京劇團在20年前便創(chuàng)辦了京劇學校。如今,在這里,孩子們都會得到專業(yè)的訓練,至今已有數(shù)百名學生因此走入專業(yè)戲曲院校學習,未來他們將會成為戲曲藝術新的接班人。松巖認為,京劇本身就是一個集眾家所長的藝術門類,特別適合孩子走進京劇的殿堂。孩子們通過京劇的學習,可以獲得美術、音樂、唱腔、身段等一系列的藝術熏陶滋養(yǎng),這是其他教學無法比擬的。所以,京劇如果想得到更多更大的發(fā)展,必須走出去,敞開大門。為此,風雷京劇團已經(jīng)成為集講座、演出、沙龍、博物館、教學等功能于一體的京劇藝術平臺,越來越多的團體及個人通過這一平臺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京劇文化。
松巖認為,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觀眾的欣賞習慣也在發(fā)生變化。包括京劇在內(nèi)的藝術門類,也應該在保留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同時有所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讓古樹發(fā)新芽,才能讓這一古老的藝術在新的時代煥發(fā)新的青春。為此,風雷京劇團挖掘推出了不少骨子老戲,讓《九江口》《西黃莊》等老戲重新回到了舞臺之上。與此同時,在原有戲本的基礎上,針對觀眾的欣賞習慣,進行了精簡與節(jié)選,通過武戲中的精彩戲份,增加感官效果,引人入勝。懸疑、臥底、探案等擁有著時代特點的詞匯,也被融入到了宣傳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傳統(tǒng)京劇更具時代特點。
2018年4月,“梨園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緙絲箭衣》與觀眾見面,與之前《網(wǎng)子》的小劇場不同,《緙絲箭衣》以大劇場的形式進行演出,講述一位京劇傳承人在一件祖?zhèn)骶~絲箭衣和家人生命之間作抉擇時,毅然選擇了傳承的故事。
一位觀眾在給松巖的信中說道:“我原來對京劇沒有任何感覺,但看完這部戲后,我對京劇和京劇人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看戲后的第二天,我?guī)易哌M了長安大戲院……”通過松巖的話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走進戲院。風雷京劇團曾做過一項統(tǒng)計,《網(wǎng)子》和《緙絲箭衣》的觀眾群中,85%左右都是年輕觀眾,相信他們會成為新的戲曲觀眾群體。
2018年初,松巖與風雷京劇團帶著他們的作品走上了《創(chuàng)意中國》的舞臺,最終從上千競爭項目中脫穎而出,拔得頭籌。著名編劇導演王潮歌對于風雷的創(chuàng)新之舉作出了發(fā)言:“戲比天大!人可以死在臺上,但不能糟蹋了戲。這是中國藝術能走到今天的根源!”
傳承之路有情有感
面對傳承,松巖舉了一個例子:京劇行中一直都有拜師學藝的傳統(tǒng),人們都講究拜名師,而他則認為這其中更蘊含這“明”師的概念,明白的明。一位合格的師父,不單單傳授才藝,更是一種擔當,一種做人的德行。當師父的還要以身作則,為徒弟們做好榜樣。
他坦言:“如今的京劇市場要發(fā)展、要思考、要努力的地方還有很多,但在傳承的問題上,我們并非守舊,而是要守、要珍惜呵護老的傳統(tǒng),這需要每一位京劇人注入真情實感。尤其是京劇藝術,我們不能單獨站在一點看問題,而是要將眼界放得更寬?!?/p>
中國擁有上千年沒有間斷的文化傳承,這是任何國家無法超越的。而如今,很多人包括青少年卻將視野放到了物質(zhì)上,追求更高檔的手機,攀比更豪華的車子、服飾。加之一些網(wǎng)絡、文娛等作品對于歷史題材不負責任地創(chuàng)作,扭曲了人們對于真正歷史的了解與解讀。所以,這更需要我們尊重歷史、正視傳統(tǒng),才能更好地傳承。
京劇藝術所傳播的很多都是正能量,由始至終貫穿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的為人準則,與提倡“善良忠義”的做事之風。所以,京劇人更需要有一種責任擔當精神,依托于這么好的藝術載體,將家風、國風、民族風進行完美展示與傳揚。
松巖最后告訴筆者,在不久的將來,“梨園三部曲”之三《好角兒的代價》也將會與廣大觀眾見面。這部戲通過一個武生演員,為了成為“角兒”所付出一生艱苦的追求,從而演繹出了一曲梨園行新舊兩時代的苦情新歌。更道出了藝人對于傳統(tǒng)藝術的情感堅守,和對其所崇敬的美好愿望的期盼……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