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霜
歷朝歷代,對廟號評定非常嚴格,不夠的,沒有資格。即便后來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了,后世也會根據(jù)文治武功,在具體文字上下功夫。
對皇帝的稱呼不是小事,既不能直呼其名,又要威風便捷地被提及,這在古代士大夫那里,一直是件頭疼的事。于是,廟號謚號、年號、尊號被發(fā)明出來,用于稱呼皇帝。簡而言之,廟號是用來方便把自己放進太廟供后代奉祀的,死了才有。謚號是皇帝死后,臣子對其一生功業(yè)的評價;年號則是用來紀年的。
古人說,天子七廟。就是說一個王朝里面,如果每個皇帝死后都建廟的話,隨著王朝的持續(xù),會越來越多?!抖Y記》就作了一個規(guī)定,除太祖廟外,要依次毀去較早祖先單獨修建的廟,把他們的靈位遷到太廟里面,使宗廟總數(shù)保持個恒定數(shù)字。有一些功勞格外出眾的君主,就會上廟號以示尊崇,永遠立廟祭祀而不毀去,所謂“百世不祧之廟”。
關(guān)于古代皇帝的廟號,是很有講究的。一股來說打江山是祖,坐江山是宗,祖的地位遠遠高于宗。太祖作為是宗廟中的始祖,主要授予開基肇業(yè)的皇帝,如趙匡胤、朱元璋的廟號全部都是太祖。
這里面也有不按規(guī)矩出牌的朝代,如隋、唐開國皇帝楊堅和李淵的廟號者都是高祖。其實,自南北朝開始,人們就喜歡管開國皇帝稱高祖,劉裕、石勒、蕭衍、陳霸先這一千人的廟號都是高祖。這種混亂的局面,正好說明了當時高祖和太祖是等價的,不過從遼宋開始,王朝建立者全部為太祖,再無“高祖”了。
理論上說,第二代皇帝的廟號應該是太宗。如漢唐宋明清五個王朝的第二代領(lǐng)導人劉恒、李世民、趙炅、朱棣、皇太極,無一不被尊為太宗。
即便貴為太宗,也還是要比“祖”的廟號遜一籌。比如,元太宗窩闊臺在世祖忽必烈面前,評價是明顯不如后者的,漢太宗劉恒(文帝)也明顯不如漢世祖劉秀(光武帝)。能獲得世祖廟號的,往往都開辟了該王朝的一個全新歷史時期。
當然世祖也不是隨便能當?shù)?,宋高宗趙構(gòu)去世后,尤袤等大臣定號高宗,洪邁獨請?zhí)柺雷?,理由是趙構(gòu)如劉秀般“中興”了宋朝基業(yè)。尤袤的觀點是:“太上親為微宗子,子為祖而父為宗,失昭穆之序?!眲⑿悴皇前А⑵蕉鄣闹毕岛笕?,其稱無嫌。
康熙皇帝是清入關(guān)后的第二個皇帝,因為第一帝順治已經(jīng)稱為“世祖”,那么康熙帝的廟號應該稱“宗”,是在雍正帝的堅持下,依舊被定為“祖”,并且是“圣祖”,也是空前絕后了。要知道之前唐、宋分別上圣祖廟號的都是李耳(老子)、趙玄朗(財神)這些大仙。
除此之外,帶“祖”的廟號僅有劉備和南唐李昇的烈祖、北齊高洋的顯祖等,而帶“宗”的廟號則五花八門,需要嚴格區(qū)分。如“文、武”這樣在謚號中明明聽著很美好的詞,在廟號里也是貶義。如漢武帝、漢光武帝、魏武帝這些謚號都很霸氣,但唐文宗、明武宗(正德帝)、清文宗(咸豐帝)這些廟號,都是性格懦弱或殘暴的代名詞。
廟號制度從商朝開始,皇家非常謹慎,拿兩漢來說,整個二十余帝,有廟號者不過七人。但沒有廟號,也得稱呼上一代皇帝?。∮腥苏f了,只要是皇帝就一定有謚號,用謚號是一個非常簡單方便的辦法。
到唐朝的李治、李隆基時期,又出問題了。武則天給李治和自己改了個新稱呼——“天皇”“天后”。但李淵、李世民怎么辦?只能跟著改謚號了,李治就把李淵的“大武”改成“神堯”,把李世民的“文”改成“文武圣”。
武則天稱帝后更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體例:尊號。意思是活著就可以上美稱了。李隆基特別喜歡這種尊號,到天寶十二年時,他已經(jīng)是“開元天地大寶圣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了。沒辦法,他又順改了幾個祖宗的謚號,李淵改為“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改成了“文武大圣大孝皇帝”。自此以后,皇帝謚號全部變成了這種裹腳布,越來越長。到清朝,皇帝謚號已經(jīng)擴充為二十多個字,如康熙帝的謚號就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唐代宗時期,顏真卿曾上奏,認為大家都用初謚多好啊,高祖稱為武皇帝,太宗稱為文皇帝,以此類推。當然,這個建議最后沒通過。怎么辦,那就用廟號來稱呼?。∶總€皇帝都“發(fā)”一個廟號,皆大歡喜。
廟號與謚號一樣,都是“子議父,臣議君”。歷朝歷代,對廟號評定非常嚴格,不夠的,沒有資格。即便后來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了,后世也會根據(jù)文治武功,在具體文字上下功夫。
例如宋神宗的廟號就是司馬光主持商定的?!吧瘛边@個字有“功業(yè)不足、半道而廢”的意味。宋神宗熙寧變法草草了事,意欲征服西夏卻幾遭慘敗。同樣,明神宗萬歷皇帝從中興到怠政再到最后干脆不上朝,此二人以“神”字為其廟號,都是很恰當?shù)摹?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9/07/qkimageshushhush201808hush20180822-2-l.jpg"/>
總的說來,在廟號這件事上,正值的臣子秉求公允,對皇家也不是太買賬。乾隆帝死后群臣議廟號為高宗,嘉慶最初是反對的,理由是“唐高宗、宋高宗都不怎么樣,元、明兩朝都就沒有再出現(xiàn)高宗”,但最后還是沒能改變?nèi)撼嫉臎Q定。乾隆帝成為高宗后,依然不能改變這個廟號明褒實貶的味道。
反過來說,如果皇帝足夠強勢,百年以后,子孫也不該亂改其廟號,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開始被尊為明太宗的朱棣。
嘉靖帝的父親興獻王沒有當過皇帝,根本不能入太廟,但嘉靖帝偏要勉強??上珡R中的名額已經(jīng)滿了,興獻王要進去,就必須祧一個出來。
按規(guī)矩,被祧出來的第一順位應該是朱棣,但嘉靖帝還是有點自知之明,經(jīng)徐階等人點撥,把朱棣的廟號改為了“成祖”,這樣可以使他與朱元璋同為“萬世不祧”之君。而被祧的就是仁宗朱高熾了。
嘉靖帝能改之前的,自然也擔心死后自己會得到什么廟號。他生前曾明確表示不想要世宗,結(jié)果死了以后,大臣們還是給他定了世宗這個廟號。
值得一提的是,崇禎帝朱由檢被上的廟號之多,可能是排在前列的了。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即位之后,先稱其為思宗,第二年又改為毅宗。隆武帝繼位后,他把崇禎帝的廟號改為威宗。在北方,清軍在吳三桂帶領(lǐng)下,打著替崇禎帝報仇的旗號入關(guān)的,還給朱由檢上了廟號明懷宗。但后來又去除了懷宗廟號,改為莊烈帝。直到民國,崇禎帝才又被公認為廟號為明思宗,原因就不言自明了。
摘編自《廉政瞭望》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