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
眾所周知,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語文能力之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利用階梯式閱讀訓練方法,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其閱讀能力。讀書就像爬山,必須一步一個腳印,不斷積累才能有所收獲。注重短期效果的教學方式不可取。教師要想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必須善于運用階梯式閱讀訓練模式開展閱讀教學。階梯式閱讀為學生的閱讀能力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是新課改下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以下就針對階梯式閱讀訓練在處于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展開討論,以更好地發(fā)揮階梯式閱讀訓練模式的教學作用,逐步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一、感知性閱讀
在語文教學中,文本語言感知閱讀是閱讀階梯式閱讀訓練的第一階段,通過培養(yǎng)學生識別感知文本語言的能力,就能夠?qū)ξ谋具\形成初步感知。文本是由語言構(gòu)成,其中包含了語音、字形、語義、語法等知識。因此,文本語言感知閱讀訓練的內(nèi)容也應該包括語音、字形、語義和語法等方面。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組織學生開展文本感知閱讀訓練,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能力。例如,學生在閱讀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這個詩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其與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進行對比,分析其文本寫作風格,從而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再如,指導學生閱讀李白的《送友人》時,學生一旦了解這是一首送別詩時,很容易想到此類詩作中常用的借送別之景,表達依依不舍的憂愁心情或勸慰朋友的樂觀情感,然后再閱讀詩句加以驗證,以提高閱讀效率。學生之所以會想到這些,都是因為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注意感知文體寫作風格,準確把握各種寫作風格的特點,從而形成良好的文本寫作風格感知能力。
二、鑒賞性閱讀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必須善于運用階梯式閱讀訓練模式開展閱讀教學,在感知文本語言的前提下,學生往往希望進一步理解文本,鑒賞文本,領會文本含義。因此,教師應該結(jié)合學生認知特點,有計劃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鑒賞閱讀能力,引導他們仔細品味文本語言的含義和作用,把握文本內(nèi)涵,產(chǎn)生自己的理解。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的教學為例,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鑒賞文本語言。這篇文章記錄了魯迅先生的童年趣事,用簡約而不失華麗的文字描寫出豐富有趣的童年生活,通過與沉悶乏味的三味書屋進行對比,表面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章主旨。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仔細對比文中“百草園”“三味書屋”的語言描寫,從中領悟文本內(nèi)涵,即童年的樂趣來自于生活體驗,而非被迫學習。這樣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作者的其他文章,如《吶喊》等帶有強烈批判性的文章,如此便可通過階梯式閱讀教學,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與鑒賞文本的能力,為今后的寫作練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評價性閱讀
初中學生已經(jīng)初步具備質(zhì)疑精神。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開展評價性閱讀。質(zhì)疑精神是填補文本空白,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的必備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應該質(zhì)疑精神,以講述故事的方式對文本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沒有疑問-產(chǎn)生疑問-解決疑問的過程是學生進行評價性閱讀的過程。通過對文本、對作者、對其他讀者的評價獲得對文本的新的理解。例如,在閱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一文時,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推《歸園田居》組詩,然后對其中的詩句進行評價,如“但使愿無違”中“愿”字如何理解?又如,動靜結(jié)合是《春》這篇文章的一大寫作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這一寫作特點和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行評價性閱讀,因此教師可以將這篇課文作為范文,就文章想要表達的情感展開評價性閱讀。有學生認為,作者采用動靜結(jié)合的寫作手法是想表達自己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也有的學生認為,作者采用動靜結(jié)合的寫作手法是為了借景抒發(fā)自己的人生追求。這兩站說法都對,但都不全面,完整的答案應該是兩者都有。因此,教師應該在學生的評價性閱讀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對學生的閱讀理解進行點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全面的閱讀理解,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評價性閱讀習慣。在以后的閱讀中,學會運用批判性思維去理解文本,批判其中的錯誤觀點,從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評價性閱讀,實現(xiàn)讀活書,活讀書。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的持續(xù)深化,很多初中語文教師都意識到階梯式閱讀訓練方法的重要作用。而運用階梯式閱讀訓練方法的關(guān)鍵在于巧妙地串聯(lián)學生思維和閱讀內(nèi)容,讓學生層層深入地閱讀文本,理解文本,從而更好地把握文本內(nèi)涵。只要初中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性閱讀能力、鑒賞性閱讀能力、評價性閱讀能力,就可以使學生逐漸形成自主發(fā)展的閱讀能力,為學生的終身閱讀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