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
【摘 要】倪瓚用“據(jù)于儒,依于老,逃于禪”來概括他一生藝術的哲學根據(jù)。倪瓚早年的哲學思想中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仁德、禮樂、君子、中庸等概念成為他心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和價值取向。儒家美學滋養(yǎng)下的倪瓚早期山水畫,其構圖中正端方,講究章法的層次性、秩序性、穩(wěn)定性和整體和諧性特征;其情感中庸平和,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溫柔敦厚,呈現(xiàn)出典雅、和諧、淡逸的整體效果。在這背后是倪瓚的君子人格,體現(xiàn)為他清潔儒雅的形象和清高孤傲的性格。
【關鍵詞】倪瓚 山水畫 儒家美學 中和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3.001
倪瓚繪畫的復雜之處是,它荒寒寂寞、蕭疏清冷的整體風貌并不僅僅是受道禪哲學影響的結果,儒家哲學深刻影響著倪瓚的人格心理、藝術理念和創(chuàng)作風格。正如倪瓚在《立庵像贊》中說:“貌寢而骨立,色敷而內(nèi)腴,斯遁世之士,列仙之臞。隨時以守其分,縱獨以樂其迂。寓乎外,或頹然凈名方丈之室,或悠然莊周冥漠之區(qū)。及其探于中,則身處仁行蹈義師,慕乎圣哲而弗殊。玄冠野服,蕭散迂徐。是殆所謂逃于禪,游于老,而據(jù)于儒者乎?”他又在《良常張先生像贊》中說:“誦詩讀書,佩先師之格言;登山臨水,得曠士之樂全。非仕非隱,其幾其天。云不雨而常潤,玉雖工而匪鐫。其據(jù)于儒,依于老,逃于禪者歟?”可見,始終受儒家思想的浸潤以及儒道禪多維思想在倪畫中融于一爐,是倪畫區(qū)別于純粹禪畫的原因之一,也是倪畫內(nèi)涵豐富、內(nèi)蘊深邃、內(nèi)旨復雜多維的奧秘所在。
在儒家美學思想的滋養(yǎng)下,倪瓚早期山水畫呈現(xiàn)出溫柔敦厚、清潤典雅、平淡天真的總體風貌,主要體現(xiàn)為其構圖的中正端方之美和情感的中庸平和之美,而這主要源于倪瓚的君子人格以及他精神生態(tài)中的儒家哲學思想。
一、中和:儒家美學思想滋養(yǎng)下的倪瓚早期山水畫
(一)倪畫構圖盡顯中正端方之美
儒家“中和”美學思想滋養(yǎng)下的倪瓚早期山水畫,其構圖中正端方,具有層次性、秩序性、穩(wěn)定性和整體和諧性特征。
倪瓚山水講求章法的層次性。畫面往往分上、中、下三段,近景有岸灘、石塊、枯木,中景是空白,表現(xiàn)平靜的湖水,遠景是起伏的山巒和遙遠的天際,層次分明、結構清晰。這種“三段式”的畫面組織形式,被后人稱作“一河兩岸”式構圖,它讓我們想到儒家經(jīng)典《周易》中的卦象,每個卦象都有上、中、下三爻,代表天、地、人三個位格,《禮記·中庸》中說:“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孟子》中也強調(diào)天時、地利、人和的重要性。倪畫的三段式構圖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地、人“三才”觀。這一儒家觀念的內(nèi)涵是不斷尋找大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以及人類活動與大自然變化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和建立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的井然秩序,渴望達到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各安其位的理想狀態(tài)。
倪畫構圖中正、平衡、穩(wěn)健,宛若一位清癯的老者傲立于蒼穹之下,畫面上部為首,青山層疊,碧空萬里;中部為身,湖水空明,靜無波瀾,偶有汀渚隱現(xiàn);底部為足,古木蒼石,挺立岸邊,空亭坐落,清冷寂寥。三段合為和諧的整體,構成一個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人。此人居于天地間,山為頭,水為腹,亭樹為足,消解了具象的人物形態(tài),幻化成抽象的人物,融化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分不清是人的模樣還是大自然的模樣,可謂在繪畫藝術中實現(xiàn)了天人的和諧。當然,這種天、地、人三段式構圖,實際上在倪瓚早期山水畫中體現(xiàn)得還不甚明顯,但畢竟已初具端倪。
倪瓚山水講求章法的秩序性。山位就是山位,水位就是水位,樹位就是樹位,集中體現(xiàn)了儒家“禮”的思想。儒家講究長幼、主次、尊卑的明確區(qū)分,講究等級地位的有序排列。倪畫就是如此,山水樹石等各種意象,排列極其有序,它們各居其位,不曾僭越,有主有賓,次序明朗,山有主峰次峰,樹有高低主從,仿佛一切都按照“禮”的規(guī)定,各自在屬于自己的適當位置站好,堅守著自己的身份,絕無倒錯混亂之感。近岸的樹木、亭子與對岸的群山遙相呼應,仿佛是謙謙君子,推挽揖讓,顯得恭敬嚴謹,彬彬有禮。
倪瓚山水講求章法的穩(wěn)定性。倪畫往往沒有高遠的構圖,沒有陡峭險峻的山勢,只有平緩的遠山在天際蜿蜒,山、水、樹、石、亭等各種意象均勻地分布在畫面的固定位置,既不顯得宏闊,也不顯得局促,而是雍容端方,靜穆自然。這種構圖中和、平易,不像“夏半邊”“馬一角”(如南宋馬遠的《梅石溪鳧圖》)的作品那樣營造出崎嶇緊張的構圖效果,而是安閑恬淡,平穩(wěn)和諧,頗有儒家風范。
倪瓚山水講求章法的整體和諧性。儒家思想強調(diào)個體對主體的服從,在保證個體特征不被抹殺的前提下,側重個體對整體的依從和融入,也就是儒家所崇尚的“和而不同”,即在保證每個要素“不同”的基礎上,強調(diào)整體的有機性、和諧性。倪瓚山水畫中的意象,單獨拿出來都不足為奇,但組合在一起卻能構筑無限的意境,營造出清寒孤冷的氣氛,產(chǎn)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整體效果。
(二)倪畫情感盡顯中庸平和之美
在儒家“中和”美學思想的影響下,倪畫的情感表達呈現(xiàn)出平淡、柔和、從容的特點。這與倪瓚早年安逸閑適的生活和平靜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有關,與倪瓚早年和諧的精神生態(tài)有關,更與他接受的儒家“中和”思想有關。如《秋林野興圖》,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倪瓚山水畫,作于至元五年(1339年),紙本,水墨,縱97.8厘米,橫68.8厘米,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在這幅畫中,我們看不到鮮艷醒目的顏色、夸張的線條,也感覺不到作者的喜悅之情或些許悲傷,雖然是描寫秋林野興,但作者賞秋的興致、趣味并沒有直接呈現(xiàn)在景物里。一切都是那么平平淡淡,像寧靜的湖水,沒有一絲波瀾。畫面濾掉了人心的哀樂和欲望,只剩下秋天湛藍的天空、清爽的空氣和遼闊的曠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畫卷呈現(xiàn)出典雅、和諧、淡逸的整體效果,符合儒家美學“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審美追求。
倪瓚日后的山水畫一直延續(xù)了這種風格,始終遵循儒家“中和”的美學原則,保持著“溫柔敦厚”的抒情特色。他雖然處在元代黑暗的社會大背景下,受到時代的種種壓抑,內(nèi)心難免困苦、矛盾甚至憤懣,但這些情緒并沒有被直接表現(xiàn)在繪畫中,而是被作者淡化、抽象化和典雅化,原本極端、激越的情緒體驗,在經(jīng)過作者的層層凈化和過濾之后,顯得和暢、冷靜,不喜不憂,幾乎達到了“無情”的程度。然而在這看似絕去情感的清冷世界里,卻藏著倪瓚深沉的人間關懷和人生眷戀。
二、君子:儒家人格理想浸潤下的倪瓚其人
(一)倪瓚形象盡顯清潔儒雅之美
像其他中國傳統(tǒng)文人一樣,倪瓚自幼接受儒家文化的滋養(yǎng),深受儒家道德觀念和美學思想的浸潤,對儒家的審美趣味頗為認同,崇尚“君子”的人格理想。與此同時,倪瓚又吸收了老莊、玄學等思想的精髓,因而在他溫柔敦厚的君子形象中,又夾雜著瀟灑放逸的魏晉氣質(zhì)和名士風度。
張端所著《云林倪先生墓表》里這樣描述他的形象:“清姿玉立,沖澹淳雅,得之天然?!边@可以說是對倪瓚形象最為精辟的概述。他衣衫飄逸,神情安閑,姿容清新俊朗,宛如一塊美玉獨立風中,晶瑩剔透,動人無際;他態(tài)度平靜溫和,舉止儒雅端方,心性敦厚淳樸。總之是一個氣宇不凡的謙謙君子形象。周南老所撰《元處士云林先生墓志銘》里也有關于倪瓚形象的描述:“生而俊爽……神情朗朗,如秋月之瑩;意氣靄靄,如春陽之和。刮磨豪習,未嘗有紈綺子弟態(tài)……”周南老選用皎潔的秋月這一意象來形容倪瓚清雅的儀容、潔凈的外表,又用溫暖的春陽形容他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盡顯儒者“和美”的風神。
(二)倪瓚性格盡顯清高孤傲之美
人的外在形象和行為是其內(nèi)在心性的反映。倪瓚俊逸儒雅的形象和近乎夸張的潔癖行為,無疑折射出他清高孤傲的秉性。倪瓚的好友張雨(1283-1350)的題贊,他說倪瓚“青白其眼,金玉其音……達生傲睨,玩世諧謔”,形象地概括了倪瓚正直耿介、清冷孤傲、超曠高迥的性格特征,倪瓚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司馬遷稱屈原:“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边@句對屈原確切而深刻的贊譽也恰好可以用在倪瓚身上。他同屈原一樣,渴望保持內(nèi)心的潔凈,即使身陷泥淖中,也絲毫不沾染污穢,無論現(xiàn)實社會多么混濁,無論時代揚起多少塵埃,他都不愿渾渾噩噩同流于世俗。
正如倪瓚所說:“蘭生蕭艾中,未嘗損芳馨?!滨r花長在雜草叢中,卻不改初心,徑自生長,沒有被周圍環(huán)境所污染,沒有自暴自棄而凋損,而是保持著它原有的清潔、優(yōu)雅和芬芳。倪珵在《清閟閣遺稿跋》中說:“我祖云林公生值胡元穢濁之時,而松筠為抱,泉石自娛?!笨梢娔攮懮硖巵y世卻依舊清逸不改,其人格的獨立、正直,其精神的超越、灑脫,令人敬佩。此之謂“清逸”。
倪瓚的顯著特點是“脫俗”,即超越世俗、清高曠達,倪瓚對黑暗和污濁有一種本能的拒斥,他對俗務不熱心,對俗人不諂媚,從骨子里透出一股傳統(tǒng)文人特有的清冷氣質(zhì)。在本不自由的現(xiàn)實處境中,倪瓚能潔身自好,清醒地與塵俗濁世保持一定距離,出淤泥而不染。他對時代、社會、歷史、政治等外在環(huán)境總能有相對獨立的見解,能敏銳地洞察世道,也能清晰地認識自己。他對功名利祿也曾向往,但并不醉心于此、蠅營狗茍,而是能看開得失,放下執(zhí)念,在紛紛攘攘的塵世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保持虛靜恬淡、超拔曠逸的審美心境。
倪瓚深受儒家道德思想影響,無論后期的生活多么窘困,他依然堅守著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骨氣和精神,絕不趨炎附勢、阿諛逢迎,具有儒家崇尚的“君子”人格。據(jù)史料記載,一次,張士誠以高官厚祿誘惑倪瓚,想聘他當自己的幕僚,倪瓚決然不從。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想得到倪瓚的墨寶,就派人拿絹縑和錢財去拜訪倪瓚,倪瓚怒斥道:“予生不能為王門畫師。”隨即撕裂畫絹。一次,富人給錢資助他,他以為那是真正理解他、懂他的人,便欣然接受,但當那富人拿出折扇想要倪瓚在上面題畫時,倪瓚立刻生氣了,退回錢幣,謝絕說:“吾畫不可以貨取也?!蹦攮戄p財重義,不慕權貴,安貧樂道,此之謂“君子”。
三、“據(jù)于儒”:倪瓚藝術和人格的哲學根源
從哲學思想上看,像所有中國古代文人一樣,倪瓚青年時期主要研讀儒家典籍,因此他早年的哲學思想中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仁德、禮樂、君子、中庸等概念成為他心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和價值取向。
不僅是早年的創(chuàng)作,倪瓚畢生都堅持儒家美學的觀點,遵循“中和”原則,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追求樸素典雅、沖淡平和的審美效果,這在他的很多詩文中都有所論述。
比如倪瓚曾說:“詩必有謂,而不徒作吟詠,得乎性情之正,斯為善矣。然忌矜持不勉而自中……尤惡夫辭艱深而意淺近也。三百五篇之《詩》,刪治出乎圣人之手……至其《風》《雅》之變,發(fā)乎情,亦未嘗不止乎禮義也?!边@是倪瓚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議論,同樣也可以用在他的繪畫創(chuàng)作中,這里的“得乎性情之正”“自中”,很好地體現(xiàn)了倪瓚的儒家“中和”美學思想?!白又熘^陶、柳沖淡之音,得吟詠性情之正,足為學之助矣?!薄白x之悠然深遠,有舒平和暢之氣。”
倪瓚平生最推崇《詩經(jīng)》,之后是陶淵明,其次是韋莊、柳宗元、王維、李杜、蘇軾,從倪瓚的文學趣味便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是自然質(zhì)樸、平和沖淡、清新典雅的藝術風格。倪瓚要求詩歌辭采平實質(zhì)樸而內(nèi)容充實、寄興深遠,詩如此,畫亦如此,倪瓚的山水畫也同樣以單純的構圖、荒率的筆墨、簡潔的意象,去表達深刻的哲理。倪瓚的山水畫境盡管受道家逍遙思想影響,呈現(xiàn)出天然淡逸、素樸簡約、遠離世俗、宛如仙境的特點,又受佛家色空觀念和不二思想影響,呈現(xiàn)出空靈幽遠、靜穆圓通的特點,但始終沒有發(fā)展到極端的地步。他的畫有荒疏野逸之趣,但并不粗野、蠻野,有蕭散放逸之致,但并不奔放、狂放;他的畫有道味,但畢竟不是道教畫,有禪意,但畢竟不是純粹的禪畫,而是始終遵循儒家“中和”的美學原則,符合儒家“典雅”的審美趣味,因而倪瓚的山水畫境始終保持著中庸平和、文質(zhì)彬彬、清新雅正的儒家風范。
總之,倪瓚始終是一個儒者,一個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讀書人,一個傳統(tǒng)文人藝術家,他始終沒有脫離儒者的身份而變成徹底的道士或出家為僧,儒家思想貫穿他的一生,是他精神生態(tài)的底色,這也就是倪瓚總結自己一生思想時所說“據(jù)于儒”之“據(jù)”的含義,儒家思想是他思想的基座、根據(jù)地。【基金項目:重慶文理學院校級科研項目“多維精神生態(tài)視閾中的倪瓚‘逸’格山水畫研究”(項目編號:Y2016WC74)】
參考文獻
[1]倪瓚著,江興祐點校.清閟閣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2]王國軒譯注.大學·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楊天才,張善文譯注.周易[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張燕嬰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