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是我國古代人們重要的書寫工具。幾千年來,毛筆幫助人類學(xué)習(xí)知識、傳播文化、記錄信息、交流感情,為人類社會的文明進(jìn)步做出了重要貢獻(xiàn)。
字源解說
“聿”是“筆”(筆)的本字?!绊病?,甲骨文字形像手持末端撮獸毛的竹管在寫字。本義是:手握由竹管和獸毛制成的軟性書寫工具書寫。當(dāng)“聿”作為單純字件后,篆文再加“竹”,另造“筆”代替,強調(diào)“筆”的竹子材質(zhì)?!墩f文解字》中“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意思是由竹管和獸毛制成的軟性書寫工具。
筆的發(fā)明
后唐人寫的《中華古今注》里說:蒙恬對毛筆的筆桿、筆毛用料和做法都有所改進(jìn)。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帶領(lǐng)兵馬在中山地區(qū)與楚國交戰(zhàn)。為了讓秦王能及時了解戰(zhàn)場上的情況,蒙恬要定期寫戰(zhàn)況報告遞送秦王。那時,人們通常是用分簽蘸墨,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書寫速度很慢。蒙恬雖是個武將,卻有著滿腹文采。在文思泉涌時,沒有順手的書寫工具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于是蒙恬萌生了改造筆的念頭。
自古武將多喜歡打獵,蒙恬也不例外。在戰(zhàn)爭的間隙,蒙恬一有空閑就去野外打獵。一日,他打了幾只野兔回軍營。由于收獲不少,拎在手里比較沉,就把幾只兔子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留下了彎彎曲曲的痕跡。蒙恬見了,心中一動。回到營房后,他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著用來寫字。但新兔毛并不吸墨,在絹上寫字如同畫符。蒙恬又試了幾次,仍然不成功。一氣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筆”扔進(jìn)了門前的山石坑里。
過了幾天,蒙恬路過山石坑時,看到了坑里那支“兔毛筆”。經(jīng)過幾天的日曬雨淋,兔毛反而看著更蓬松了。出于好奇,蒙恬將筆撿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發(fā)現(xiàn)兔毛濕淋淋的,毛色變得更白更柔軟了。蒙恬又將這只“兔毛筆”帶回了營房,往墨汁里一蘸,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字體也顯得很圓潤。原來,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質(zhì),經(jīng)堿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