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賽
心理學上有著名的弗林效應:過去一個世紀以來,人的平均智商在以每十年2至3分的速度增長。而且,這個分數還在持續(xù)爬升中。難怪有人感慨,這一代的孩子長大了,跟我們大概不屬于同一個物種。我們是人類1.0,他們就是人類2.0。
但即使在“人類2.0”中,佳童也是與眾不同的。他的父親告訴我,這個孩子從出生以后不久就顯露出了一些與常人不同的地方,比如對符號特別敏感,尤其是數字和字母。他對別的玩具不感興趣,只喜歡一直摳地墊上的數字,不到1歲就認識了全部的數字,不到3歲已經會包括負數在內的四則運算。他們被稱為天才兒童,也叫“超常兒童”。
國際上對“超常兒童”的一般定義,是指一個孩子在很小的年紀,比如10歲以前就在某些領域達到了幾乎成年人的水平。他們的學習和成長呈指數級增長,是在正常人群中不可能看到的爆炸。比如有的孩子3歲就會閱讀,有的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種經驗轉化成數學題,當同齡人還在學加減乘除的時候,他已經在學代數了。有的孩子5歲就已經能畫得極逼真,或者4歲就能像成年音樂家一樣演奏音樂。
為了篩選出超常兒童,在新加坡,小學生的父母會在孩子三年級的時候收到政府通知,邀請他們參與超常教育項目的考試,包括數學、英語和“一般能力”。1%的孩子會被篩選出來,如果父母同意,他們將參加由政府主持的針對超常兒童的特殊課程。
新加坡的方法代表了超常教育的一種傳統(tǒng)形式:以智商測試作為鑒別超常兒童的嚴格閾值。
事實上,智商測試目前仍然是評測超常兒童最常規(guī)的手段。一個孩子智商達到130以上,通常就被認為是超常兒童,這些孩子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是2%~3%。只有1%的孩子智商達到140。智商達到160以上的孩子則更少,大概百萬分之一。
波士頓大學心理系教授艾倫·維納,是美國研究超常兒童的權威專家之一。她認為,無論在哪個領域,學術、藝術或者體育,超常兒童都表現出三個共同特征。
第一,早熟。無論是語言、數學、音樂、繪畫、空間、機械、運動以及與領導力,甚至道德相關的能力,超常兒童都比普通兒童更早到達一定的發(fā)展階段,他們學得更容易、更快,能到達普通兒童永遠無法到達的水平。
第二,自學。他們的學習很少需要成年人的輔助,而經常是自學。他們會想出各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說明他們是有創(chuàng)造力的。不過,這種創(chuàng)造力是小c:他們會以新的方式做出發(fā)現、解決問題。而大C則是指變革整個領域的能力,就像達爾文以進化論變革了生物學,畢加索以立體主義改變了繪畫。只有工作了10年以上的成年人才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超常兒童是不具備大C的能力的。
第三,強烈的動機。對于他的才華所在的領域,他們有著近乎偏執(zhí)的興趣和強烈的內在動力。這些不是被父母逼著刻苦用功的孩子,他們的動力來自內在,他們會耗費大量的時間磨煉自己的技藝,長時間地沉浸其中,進入物我兩忘的狀態(tài)。你無法逼迫一個普通的孩子花幾個小時讀譜或者做數學題,但你無法將這些孩子與他們熱愛的樂器、電腦或者速寫本分開。除此之外,他們往往更內向,更愿意獨處,因為需要時間磨煉他們的才華,他們通常也比同齡人能更好地處理孤獨。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兒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農說:“在中國,關于超常教育最大、也最危險的誤解就是,通過超常教育,可以把一個普通兒童變成超常兒童?!钡呛茱@然,超常兒童是有生物學基礎的。
兩年前,俄亥俄州心理學家Joanne Ruthsatz分析了18個超常兒童———5個藝術、8個音樂、5個數學,發(fā)現他們之間的共性既不是智商(他們的智商從100到147之間不等),也不是訓練時間,而是強大的工作記憶能力———一種涉及復雜心理任務,包括問題解決、語言理解等的認知系統(tǒng)。這位心理學家還認為天才兒童與自閉癥兒童之間有著某種隱秘的關聯。他們有相似的基因,卻沒有表現出缺陷,也許是有一種基因變異阻止了這個過程。
但是,過去幾十年來,心理學,尤其是認知心理學似乎更傾向于認為,真正的天才是由后天努力造就的。比如著名的1萬小時定律,指“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xù)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這個定律其實最早是諾獎得主赫伯特·西蒙和威廉·蔡斯在研究國際象棋大師的成長時總結出來的———在國際象棋領域達到最高水平至少需要10年苦功。后來,佛羅里達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將這項研究擴展到許多不同的領域,包括醫(yī)藥、寫作、音樂、藝術、數學、運動等。
他們的結論是,任何領域內的高超技能都是在超過10年且不少于1萬小時的訓練下獲得的(也就是每天三個小時),無論是令人贊嘆的小提琴演奏家還是另辟蹊徑的物理學家。在達到一萬小時之前,沒有人能在某一個領域獲得真正的成功。所以,在這一派的心理學家看來,根本沒有天生我才這回事。任何領域的天才都是目標指向的艱苦訓練,所謂“刻意練習”(指針對某領域有計劃、有針對性的練習)的結果。
但是,最近的研究顯示,在成為專家的道路上,某些人要比另外一些人花費更多的刻意練習。最好的證據來自認知心理學家Fernand Gobet和Guillermo Campitelli對國際象棋棋手的研究。他們發(fā)現,對不同的人來說,達到國際象棋的最高水平,所需的刻意練習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有人需要3000個小時,有人需要2萬個小時。并不存在一個統(tǒng)一的神奇數字。
換句話說,天賦與努力、動機之間幾乎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智商并沒有限制我們能力的極限,相反,它是我們的起點。只不過有些人的起點確實比其他人更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