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偉
各種胃腸道疾病所致的腹瀉在中醫(yī)學(xué)屬“泄瀉”范疇,以大便稀溏、水樣、次數(shù)增多為特征。治療泄瀉除針對原發(fā)病和對癥治療外,還可使用中成藥治療,且具有不良反應(yīng)少和“簡、便、廉、驗”的特點。筆者根據(jù)日常工作所見,搜集并整理了幾個使用中成藥治療泄瀉的案例,供有需要的患者朋友參考。
一、復(fù)方苦參腸炎片:較適用于急性胃腸炎者
分析:本藥由黃蓮、黃苓、苦參、白芍、金銀花、車前子、顛茄流浸膏和甘草組成,具有清熱燥濕、止瀉的功效,有一定的抑菌、抗炎、解熱、抑制腸蠕動作用。臨床上,本藥用于濕熱泄瀉(癥見泄瀉急迫或瀉而不爽,肛門灼熱,腹痛,小便短赤,伴惡心、嘔吐、納差、口干渴等),以及急性胃腸炎見上述癥候者。本藥每片重0.4克。
用法:口服,每天4片,每天3次,3天為1療程,一般服2個療程,不可過量、久服。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癥見食少、腹脹、遇寒加重)、痢疾所致的泄瀉忌用;服藥期間忌生冷、辛香食物和煙酒;伴地中海貧血(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者禁用。
除此之外,還可酌情選服復(fù)方黃連素片等。
二、止瀉靈散劑:較適用于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者
分析:本藥由蒙脫石組成,具有收斂止瀉、健脾胃的功效。臨床上,本藥用于單純性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過敏性腸炎所致的泄瀉(特別是水樣瀉);也可配合復(fù)方黃連素用于濕熱(癥見同復(fù)方苦參腸炎片)所致的泄瀉(如急慢性結(jié)腸炎、痢疾、食管炎等)。本藥每袋4克。
用法:口服,將本藥溶于50~100毫升溫開水中,搖勻服用。成年人每天3袋;兒童1歲以下每天1袋;1~2歲每天1~2袋;2~3歲以上每天2~3袋。均分3次服用。
注意事項:泄瀉者餐間服,食管炎者飯后服;急性泄瀉者劑量加倍。本藥不被吸收入血,幾乎無不良反應(yīng)。
除此之外,還可酌情選用腸胃適膠囊等。
三、四神丸:較適用于成人腎臟疾病、結(jié)腸炎患者
分析:本藥由補(bǔ)骨脂(鹽炒)、肉豆蔻(煨)、五味子(醋制)、吳茱萸(制)和大棗(去核)組成,具有溫腎暖脾、澀腸止瀉的功效。臨床上,本藥用于命門火衰(癥見腰膝酸軟、尿多或少、眼瞼浮腫等)、脾腎虛寒(癥見胃痛、返酸、遇寒加重等)所致的五更泄瀉(黎明前空腹瀉),或便溏腹痛、腰酸肢冷,以及慢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非特異性結(jié)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征等的治療。本藥每袋18克。
用法:口服,每次9克,每天2次,早、晚各1次,用淡鹽水或溫開水送服。
注意事項:胃腸實熱(癥見腹脹、瀉前痛苦、瀉后舒適等)所致的泄瀉及腹痛者忌用;用藥期間清淡飲食,忌生冷、辛香刺激食物及濃茶、煙酒和咖啡。本藥曾有致精神異常的報道,有精神障礙者禁用。
除此之外,還可酌情選用瀉痢消膠囊等。
除了上述幾種外,治療泄瀉的中成藥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希望大家根據(jù)病情對癥下藥,必要時咨詢醫(yī)生或藥師。值得提醒的是,雖然以上藥物為非處方藥,但用藥前最好還是咨詢醫(yī)生或藥師;用藥2~3天如療效不顯和伴脫水(癥狀有口渴、唇干、無汗或汗少、頭暈眼花等)須配合輸液治療,必要時入院,以確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