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香,黃宗菊
(1.重慶市長壽區(qū)人民醫(yī)院,重慶 401220;2.重慶市江北區(qū)中醫(yī)院,重慶 400020)
慢性盆腔炎引起的痛經屬繼發(fā)性痛經。多為寒濕凝滯型[1]。筆者用甘姜苓術湯加減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痛經寒濕凝滯型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門診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21~45歲,平均(37.23±3.21)歲;病程4個月~10年,平均(20.47±4.25)個月。月經周期28~36天,平均(29.67±3.86)天;經期3~7天,平均(5.02±1.44)天,輕度痛經11例,中度痛經10例,重度痛經9例。觀察組,年齡19~44歲,平均(38.13±3.64)歲,病程7個月~9年,平均(22.47±3.88)個月,經期3~7天,平均(5.16±1.77)天,月經周期29~35天,平均(28.93±3.96)天;輕度痛經12例,中度痛經9例,重度痛經9例。兩組年齡、病程、月經周期、痛經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和全國高等學校規(guī)劃教材《婦產科學》[3]。根據發(fā)病前有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病史,下腹脹痛或刺痛,腰骶部酸痛或脹痛,常在勞累、性交后、排便時及月經前后加重,子宮常呈后位,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輸卵管炎時在子宮一側或兩側觸及條索狀物,并有輕度壓痛,盆腔結締組織發(fā)炎時,子宮一側或兩側有片狀增厚、壓痛,或在子宮一側或兩側摸到包塊。B超超聲成像或腹腔鏡等檢查明確診斷為盆腔炎性疾病。行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適,癥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者。
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婦科學》[4]。屬寒濕瘀阻證。經期或經行前后小腹冷痛,下腹墜脹,腰骶冷痛,得熱痛減,經色暗、有血塊,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平日帶下清稀量多,小便頻數,舌質淡胖而紫暗,苔白,脈沉弦或緊。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20~50歲,有性生活的育齡期婦女,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不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1個月內使用過抗生素、消炎藥及中藥治療,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卵巢腫瘤、陳舊性宮外孕等病變,有心、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有精神疾。
觀察組用甘姜苓術湯加減。干姜15g,炙甘草12g,白芍12g,茯苓20g,白術15g,桂枝15g,延胡索15g,炮姜6g,小茴香10g,吳茱萸6g。腰骶酸痛加桑寄生10g、杜仲15g、續(xù)斷15g,帶下量多色白加蒼術10g、白芷10g,久病體虛乏力加黨參15g、黃芪20g,腹中結塊加丹參30g、三棱10g、莪術10g、山慈菇10g、半枝蓮10g。水煎服,每日1劑,煎2次,頭煎分早晚2次服。二煎濃縮為200mL用于灌腸,藥液溫度控制在38~40℃,插管長度為16~20cm,保留灌腸1h。非經期治療7天,經期停藥,共治療2個月經周期。治療期間避風寒,禁房事,調情志,忌食寒涼之品。
對照組用痛經丸(北京同仁堂科技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藥廠生產,國藥準字Z11020065)6g,每日2次口服。非經期治療7天,經期停藥,治療2個月經周期。
觀察治療前后痛經的疼痛程度及持續(xù)時間,月經周期及量、色、質變化。觀察伴隨癥狀,如腰酸、帶下,飲食、睡眠以及舌脈等情況。按疼痛程度、伴有癥狀、疼痛時狀態(tài)、疼痛持續(xù)時間、月經期量、月經色質、舌質、脈象共8項進行評分。無為0分,輕為2分,中為4分,重為6分,共48分。
臨床痊愈: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癥狀積分減少95%以上,停藥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fā)。顯效:腹痛明顯減輕,其余癥狀好轉,癥狀積分減少70%~94%,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有效:腹痛減輕,其余癥狀好轉,癥狀積分減少30%~70%,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無效:腹痛及其他癥狀無改變者,癥狀積分減少不足30%。
兩組治療前后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時間 例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29.63±7.25 15.21±2.29*觀察組 30 29.56±6.98 9.24±1.18*△
兩組臨床療效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盆腔炎于經前期盆腔器官組織充血,使血管壁神經受到刺激,可引起鈍性下腹痛。月經開始后,子宮周圍纖維化組織增厚充血,組織液侵潤增多等,阻礙了子宮有規(guī)律的收縮,因而產生子宮痙攣性疼痛,同時子宮不規(guī)律的強烈收縮,反過來牽動周圍的炎癥組織因而產生牽引性或撕裂樣疼痛。有的患者由于子宮周圍的組織炎癥病變或充血范圍較廣,下腹痛可延至腰骶部或竄至大腿部甚至踝部[5]。
慢性盆腔炎屬中醫(yī)“熱入血室”、“帶下病”、“經病疼痛”、“婦人腹痛”等范疇?!毒霸廊珪分^:“瘀血留滯作癥,唯婦人有之,其證則或由經期,或由產后,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憤怒傷肝,氣逆而血留?!币虼?,病機為素體陽虛,下焦失于溫煦,水濕不化,寒濕內結;或寒濕之邪,乘虛侵襲,與胞宮內余血濁液相結,瘀阻胞宮、胞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治療當溫經散寒,除濕止痛。甘姜苓術湯出自《金匱要略》,謂“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方中重用干姜配甘草以辛甘扶陽,濕中散寒;重用茯苓配白術以健脾祛濕,兩藥相伍,一守一走,健脾祛濕之功益彰;桂枝溫陽化氣,運化水濕,散寒止痛;炮姜、小茴香、吳茱萸溫經通脈,止痛;延胡索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白芍補血、柔肝,緩急止痛。寒散、濕去、瘀解、血行、經脈通,故痛自止。
直腸的周圍有豐富的動脈、靜脈、淋巴叢,直腸黏膜具有較強的吸收功能[6]。二煎直腸給藥,藥物的有效成分通過直腸壁的黏膜充分吸收入盆腔,直達病所,從而使長期慢性炎癥刺激而成的粘連、包塊內部循環(huán)及代謝加快,有利于吸收炎癥物質、消散,松解粘連,顯著提高藥物利用率。
甘姜苓術湯加減治療慢性盆腔炎性所致痛經寒濕凝滯型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