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積興
名詞,因為太普通了,以至于常常被我們無視,難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魅力。小時候,我們總是熱衷于“問名”。問花問草,問一切我們不熟悉的事物的名字。長大了,我們的世界越來越豐富了,卻再也不熱衷于問名了,一朵花叫什么名字、這棵樹是什么樹,對于我們生活里其他實際的內容來說,顯得太無關緊要。只要是魚,不管是帶魚、鯧魚、黃魚、鰻魚,都只有一個名字“魚”;只要是菜,不管是白菜、包菜、花菜、芥菜,都只有一個名字“菜”。于是,很多同學變得“五谷不分”了。
不知其名,便不可名狀,有時還會鬧出笑話。如有同學寫到中藥“搗藥臼”時,因為不知道名字,直接寫出了“把藥弄碎的器具”。甚至有同學不知道“飯桶”的名字,寫成“盛飯的桶”。很多時候,因為不知其名,寫作變成了詞語解釋。
不知其名,注定是不可名狀。有同學寫“味道”的時候,只會寫“打開火,開始熬湯”,因為不了解火,必定寫不出“文火慢熬”這樣的詞句。有同學寫《書房》:
在窗臺上擺幾盆花,頗為雅致。又在墻上擺上不同風格的書畫,閑來欣賞,添幾分情趣。
因為不了解花,不了解畫,所以無法展開描寫。我在點評的時候,給他看了琦君寫的一段話:
最有趣的是書桌邊一樹枯藤,懸著一個葫蘆。書架上一座老樹丫杈,嵌著一塊圓卵石,他將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幾案之間,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在琦君的文章中,多用名詞,一個名詞其實就是一個具體的物,用具體的物表現(xiàn)雅致。這個同學在感受與了解之后,修改了:
在窗臺上擺幾盆吊蘭,頗為雅致。吊蘭花瓣白白,黃色的花蕊點綴其中,淡淡的清香讓人神清氣爽,綠色的葉片襯托白色的花瓣,秀麗淡雅。掛一幅水墨畫“臥聽松濤”,再制一枚閑章“天籟小筑”。
花有名字,畫有名字,書房有名字,于是才能名出物之狀,作文也因此變得更細致而富有表現(xiàn)力。一旦不知名,對物的感覺也就沒有了。寫作應該先積累,到寫的時候需要了,再去提取,而并非平時不積累,寫作的時候去編造。有老師說,現(xiàn)在很多學生的情感作假,甚至連身體的感覺都作假。比如,作文中常有:“好苦啊,像吃了黃連一樣?!笨墒俏覀儺斨杏袔讉€吃過黃連呢?幾乎沒有。問同學吃到最苦的是什么?他們說是雙黃連口服液。既然如此,就應該說“好苦啊,就像喝了雙黃連口服液一樣”,而非“吃了黃連一樣”。
其實,人物命名在作文中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很多作家的人物命名都是獨具匠心,暗含深意,比如《紅樓夢》的人物命名,真是把漢字的魅力發(fā)揮到了極致。名字暗含人物的關系,暗示人物的命運等。人物命名一旦缺失,作文注定會黯然失色。
一旦我們對名詞無感了,對事物疏遠了,對命名冷淡了,作文的根基就松了,作文的身體也就被掏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