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志
祖國醫(yī)學雖無“濕疹”病名, 但是對某些病證的描述與濕疹即為相似, 如浸淫瘡、旋耳瘡、繡球風、四彎風等均屬濕疹范疇[1]。濕疹是皮膚科常見病與多發(fā)病, 其發(fā)病機理主要是Ⅳ型變態(tài)反應, 病因十分復雜, 易反復發(fā)作, 臨床一般較難治愈?,F(xiàn)目測常用于治療濕疹的內(nèi)用藥大多為抗組織胺制劑, 主要作用于Ⅰ型變態(tài)反應。免疫抑制劑和皮質(zhì)類固醇可抑制Ⅳ型變態(tài)反應。但易產(chǎn)生免疫抑制或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骨質(zhì)疏松等激素的副作用, 而不作為治療濕疹類的第一線藥物。風熱癥型濕疹是各癥型濕疹中較常見類型, 為研究其中醫(yī)藥的治療方法, 選擇2016年11月~2017年8月來本院確診的風熱癥型濕疹患者450例, 其中225例患者采用祛風清熱、利濕解毒的荊防湯治療, 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現(xiàn)總結(jié)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8月確診風熱癥型濕疹患者的皮膚病患者45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皮膚病學》中所描述的風熱型濕疹(發(fā)熱、惡寒、頭疼、身疼、口干、口渴、咽干、咽疼、咳嗽、粘痰、黃痰、鼻燥、流黃涕、胸疼、便秘、舌邊尖紅或降、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shù)、浮滑數(shù)、浮濡數(shù)等癥狀)診斷標準。男201例, 其中色素沉著干燥輟裂、浸潤性肥厚、苔醉樣變者58例;女249例, 其中色素沉著干燥輟裂、浸潤性肥厚、苔醉樣變者30例;年齡28~80歲, 平均年齡(46.62±11.52)歲;患者無其他疾病, 血、尿常規(guī)、肝功、腎功未見異常, 具有病程較長, 全身瘙癢性嚴重的濕疹, 皮疹多對稱分布, 可見抓痕、結(jié)痂、脫屑, 或可見少許滲出藥皮膚表現(xiàn), 同時可伴有口干、喜飲、怕熱、發(fā)熱, 熱則加重、心煩不安、脈濡或浮滑少力、舌黃苔白、尿赤、便秘等情況。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225例。實驗組中男95例(其中苔蘚樣5例), 女130例(色素沉著干燥輟裂、浸潤性肥厚37例);年齡31~80歲, 平均年齡(47.65±11.50)歲。對照組中男106例, 女119例;年齡28~76歲, 平均年齡(45.59±11.62)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實驗組采用口服荊防湯的治療[2,3]。荊防湯配方:荊芥10 g、防風10 g、蟬蛻8 g、黃柏10 g、連翹10 g、生石膏30 g、苦參10 g、白癬皮10 g、升麻5 g、甘草10 g、黃芩 10 g、生地 30 g[5]。1劑 /d, 機器煎藥后分 2 次服用。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 口服息斯敏和地塞米松,外用炎松軟膏涂抹于患處。息斯敏3 mg/片, 1次/d, 1片/次;地塞米松0.75 mg/片;1次/d, 1片/次;外用去炎松A軟膏涂于患處, 2次/d。告知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忌食辛辣刺激、海鮮等食物, 嚴禁飲酒, 注意患處皮膚清潔, 勿用熱水燙洗,忌用手或其他物品抓撓, 注意休息, 避免精神緊張或過度勞累。余除一般對癥治療(急性:爐甘石洗劑或硼酸溶液;亞急性:氧化鋅冰片軟膏;慢性:地奈德乳膏或氧化鋅硫酸軟膏)外, 不加用其他方法治療[4]。
1.3 預后醫(yī)囑 ①多吃含有豐富維他命的新鮮蔬果或是服用維他命C與B群或B群中的B6。②多吃堿性食物如:葡萄、綠茶、海帶、蕃茄、芝麻、黃瓜、胡蘿卜、香蕉、蘋果、橘子、蘿卜、綠豆、意仁等。③多休息, 勿疲累, 適度的運動。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5周后的臨床效果。療效分為4個等級, 分別為治愈、顯效、好轉(zhuǎn)和無效。具體標準如下:治愈:皮損完全消退, 癥狀消失;顯效:皮損消退60%以上, 癥狀明顯減輕;好轉(zhuǎn):皮損部分消退, 癥狀減輕;無效:皮損未見明顯消退或癥狀無減輕??傆行?治愈率+顯效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治愈153例, 治愈率為68.0%;顯效50例,顯效率為22.2%;好轉(zhuǎn)15例, 好轉(zhuǎn)率為6.7%;無效7例, 無效率為3.1%;總有效率為90.2%。對照組患者治愈121例,治愈率為53.8%;顯效48例, 顯效率為21.3%;好轉(zhuǎn)35例,好轉(zhuǎn)率為15.6%;無效21例, 無效率為9.3%;總有效率為75.1%。實驗組患者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
荊防湯兼顧中醫(yī)治療濕疹的清熱、祛風、利濕、解毒、涼血、活血、升麻解表、和中, 并重用生地、生石膏清血熱、清氣分熱及外濕邪相搏的病理機制。臨床觀察顯示該方治療濕疹具有顯著療效, 且無明顯毒副作用, 臨床上可作為第一線藥物長期應用。
治療風熱癥型濕疹的內(nèi)服方中荊芥、防風、蟬蛻祛風解毒;黃芩、連翹清上焦熱;生石膏清中焦之熱;苦參、白癬皮清利濕熱;升麻解毒透表;連翹、升麻均有解毒功效;生地清血熱。甘草和中(其中甘草中的甘草酸, 具有抗炎, 多種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可增加單核巨噬細胞功能及誘生γ-干擾素[6,7], 同時它還具有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 但無皮質(zhì)樣激素副作用, 具有保護肝細胞, 抑制肝纖維化功能, 表現(xiàn)在可以阻止鈣離子內(nèi)流, 同時可抑制膠原合成, 減少或預防纖維化)[8,9]。全方合用有祛風消熱、利濕解毒、涼血止癢功效。兩方合用提示可以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 抗過敏、熱炎癥介質(zhì)釋放的作用。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治愈153例, 治愈率為68.0%;顯效50例, 顯效率為22.2%;好轉(zhuǎn)15例, 好轉(zhuǎn)率為6.7%;無效7例, 無效率為3.1%;總有效率為90.2%。對照組患者治愈121例, 治愈率為53.8%;顯效48例, 顯效率為21.3%;好轉(zhuǎn)35例, 好轉(zhuǎn)率為15.6%;無效21例, 無效率為9.3%;總有效率為75.1%。實驗組患者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中藥湯劑荊防湯是治療風熱癥型濕疹安全而有效的藥物, 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