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興
所謂“小故事,大道理”,日常生活中故事人人愛看愛聽,但未必有很多高中生意識到故事雖體制小然意蘊深,考生識記容易,如果能夠靈活運用,其實對于議論文寫作來說也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故事類型:寓言故事
片段呈現(xiàn):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xué)簡史》中曾說:“人似乎是厭大道理的,帝王權(quán)貴,所以中國古代的思想大多是以故事、審議的形式傳播的?!睆闹胁浑y看出,比起大白話大道理,一種以故事、以物、以景喻理的方式更容易發(fā)人深省。
隱喻的妙處在于使人們時刻咀嚼其中蘊藏的道理,它不似大白話般味淡干澀,相反,其中的深味往往使人深思,乃至回味無窮。
我記得讀過一則故事,說是有一位雕刻大師發(fā)現(xiàn)有位聰明的弟子,稍有進步就在師兄師弟面前夸夸其談。雕刻家把他叫過來,送他一盆夜來香。第二天一早,弟子興致盎然地對雕刻家說:“夜來香真是太奇妙了!它晚上開放,清香四溢……”雕刻家問弟子:“它晚上開花的時候,吵你了嗎?”弟子高興地說,“它的開放和閉合都是靜悄悄的,哪能吵我呢?”雕刻家沉默了片段,意味深長地說,“我還以為花開的時候會吵鬧著,炫耀一番呢!”弟子的臉紅了,從那以后,雕刻家再也沒有見過他炫耀的場景了。
讀完這則故事之后,雕刻大師的智慧讓我印象深刻,自此再沒有遺忘過,這應(yīng)該就是隱喻的力量了。文學(xué)家之中,王小波的文字讀來幽默,很多時候也是這個緣故。他的小說情節(jié)中甚至?xí)┎逡恍┒巫?,有時令人捧腹,有時令人嬌羞。然而等讀完細細品來,濃濃的哲思哲理原來早已廣喻其中,以至于讀他的文字總能在心底里留下一片片烙印足跡。世人用“幽默的圣哲”來詮釋他,我覺得是再貼切不過了。如此想來,文章要能引發(fā)人共鳴,隱喻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了。再如豐子愷,在他的漫畫中同樣也蘊含著豐富的哲思哲理,也正是因為他的畫作漫畫中隱喻的對人生的思辨,才使他的畫作經(jīng)久不衰,在漫畫界中豎立標(biāo)桿。(選自《人生莫要空白話》)
名師點評:
對于議論文而言,說理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太密集的說理,也容易增加閱讀的疲累感。如果有一則精妙的小故事穿插其中,不但很容易化繁為簡,更容易讓人理解,還能極大地增強文章的趣味性。
素材精選:
到了麥子成熟的季節(jié),麥田里一片金黃。農(nóng)人們都在準(zhǔn)備收割。有位割麥人突然發(fā)現(xiàn),他的麥田里還有一穗麥子泛著青色。于是他決定等著這一穗麥子黃了再來割麥。這是他一貫的風(fēng)格。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這一穗麥子黃了的時候,其他所有的麥子都已經(jīng)落地。
運用點撥:
這則寓言故事敘事較為簡潔,而批判的意味頗濃。可以放在文章的開頭引用,也可以放在文章之中作為反例使用,隨即指出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不少如此“短視”的農(nóng)人,從而達到針砭時弊的目的。
故事類型:名人故事
片段呈現(xiàn):
誠然,一開始選擇“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來得輕松。但是,吾儕這等凡人肉眼又如何能夠摸清對錯之間的那條分界線呢?圣人孔子道:“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眮喪ッ献右驳溃骸叭撕氵^。”可見,人不是神,不可能看到描摹自己人生的那本金陵十二冊然后事事都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因此,撇去這件事的前世今生,用心把它做對,方為上策。
袁隆平剛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時,一位資深的農(nóng)業(yè)教授鄙夷地說“水稻是自授花粉,根本沒有雜交的優(yōu)勢,你這樣愚蠢錯誤的做法只會讓你浪費更多的時間”。對普通人來說,教授的一句“對錯”一般是具有絕對權(quán)威的“圣經(jīng)”,而袁隆平這位連大學(xué)都沒有上過的“小嘍啰”卻不相信,他認為傳統(tǒng)說法是沒有根據(jù)的,不可靠的。堅持將這錯事做成對的,不久就研究出了產(chǎn)量翻好幾番的燦型水稻,最后才有了我們熟知的“南優(yōu)二號”。(選自《不求“對”,但求“做對”》)
名師點評:
袁隆平的事跡可謂家喻戶曉,很多學(xué)生在作文中也會引用,應(yīng)該說肯定不算是新穎的素材,但是片段的運用不停留淺表,而是深入他的研究過程,挖掘出了極其有價值的細節(jié),恰如其分的例證與絲絲入扣的分析,讓人讀來當(dāng)真非常熨帖。
素材精選:
開元年間,年輕的李白進京見宰相,冀求入仕報國。宰相拒見這個無名小輩。李白叫看門的送上一“版”,上書七個大字:海上釣鰲客李白。宰相好奇,于是接見。宰相問:“先生欲海上釣鰲,以何為鉤,以何為線?”李白曰:“余以彎月為鉤,長虹為線!”宰相又問:“這么巨大的釣竿,以何為餌呢?”李白逼視宰相曰:“以天下不義之人為餌,定能釣出天下大治的巨鰲來!”宰相倒抽一口冷氣,下令逐客。
運用點撥:
這段逸事是李白研究專家郁賢皓教授發(fā)現(xiàn)的,知者甚少,很有新穎性。提到素材,學(xué)生們往往想起的是就是李白、蘇軾、杜甫這些“老掉牙”的古人,其實學(xué)生對這些人物也多半停留在“知名”的層面而已,并不非常熟悉,更不要談有深刻的見解與獨到的感悟,所以作為素材使用總給人不痛不癢的感覺。對待這樣的知名度原本就很高的人物來說,除了深“讀”以外,操作性最強的辦法就是了解一些鮮為人知的掌故。李白的這個故事,有內(nèi)涵、有氣勢,用作由頭,深刻的立意自然能得以觸發(fā)。
故事類型:禪宗故事
片段呈現(xiàn):
曾看過一則禪宗小故事:有一個人十分討厭釋迦摩尼,每天都用極其粗魯不堪的語言來辱罵他,而他只笑笑并不說話。有一天那人罵累了,釋迦摩尼便問他:“若一個人送另一個人東西,那個人不接受,那么這東西屬于誰呢?”那人答:“當(dāng)然屬于送東西的那個人?!贬屽饶δ釂枺骸澳侵櫫R是屬于誰的呢?”從此那人便再也不心浮氣躁滿嘴胡話了。
正因為善良,所以釋迦摩尼沒有與那人唇舌相向,兩人吵得不可開交,而是讓他先發(fā)泄出去;而更因為沒有一味“善良”,他并沒有選擇在那人罵完就讓他拍拍屁股走人,而是通過智慧的點撥使得他領(lǐng)悟到如此不雅之舉不過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那便是對別人有好處的善良。
有人可能要反對說,難道善良還會有壞處?在我看來,有很多善良是要被打上引號的。試想,若是釋迦摩尼以無限包容之心默不做聲接受謾罵,也許是最省力的一種處理方式,卻只會助長對方的氣焰,讓對方變得越來越目中無人。這樣的“善良”又何嘗不是一種虛偽呢?真正的善良,是需要以原則為底色的,而堅守這原則,有時候需要做出更大的自我犧牲,而目的是為了更大限度成全對方。(選自《有原則的善良》)
名師點評:
這則禪宗故事,輕巧好讀,意蘊深沉,可謂短小精悍。片段立足于“善良”,從兩個角度評價釋迦牟尼的行為,分析既順理成章,又層次清晰。
素材精選:
有一個學(xué)僧到法堂請示禪師道:“禪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jīng),早起早睡,心無雜念,自忖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為什么就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了一個葫蘆、一把粗鹽,交給學(xué)僧說道:“你去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會開悟了!”
學(xué)僧依樣葫蘆,遵示照辦,過不多久,跑回來說道:“葫蘆口太小,我把鹽塊裝進去,它不化;伸進筷子,又攪不動,我還是無法開悟?!?/p>
禪師拿起葫蘆倒掉了一些水,只搖幾下,鹽塊就溶化了,禪師慈祥的說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又如何開悟?”
學(xué)僧:“難道不用功可以開悟嗎?”
禪師:“修行如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松彈不出聲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p>
學(xué)僧終于領(lǐng)悟。
運用點撥:
形象化的比喻將生活的哲學(xué)講得通透,這則禪宗小故事除了做普通素材使用,不妨放在開頭作為文章的由頭。也可以考慮借用其中的妙喻。
故事類型:科學(xué)故事
片段呈現(xiàn):
印度的馴象人很聰明,他們在象還小的時候便把它縛在樹樁上,小象的力量不足,掙脫不了繩索。久而久之,小象形成了這樣一種常識:繩子是扯不斷的。這種想法一直伴隨著它,以至在長大到只需輕輕一甩便可逃脫時,它也不會逃跑了。
小象變成了大象,不變的是它心中形成的常識,小象受制于繩,大象受制于常識。驚嘆馴象人聰明之余,我們又是否意識到,其實,我們很多人也被常識禁錮了頭腦,失去了創(chuàng)造力。
常識固然是重要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常識能讓我們少走彎路,但是,僅僅有常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在掌握一定常識后,還要學(xué)會突破進取,推陳出新。
蘋果熟了就會掉在地上,這是常識,別人或許只是撿起來吃掉,但牛頓卻從這個常識中看到了不同,引發(fā)他深入思考,最終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同樣是常識,對于沒有準(zhǔn)備的人,它依然是常識,對于做好了準(zhǔn)備的人,它是通往更高殿堂的一塊基石。只有通過常識看到實質(zhì),我們才能有長足的進步。(2009年高考廣東卷優(yōu)秀作文《別讓常識束縛了你》)
名師點評:
文章先由印度馴象人的“絕招”作為由頭引入,點出常識的形成及其局限性,故事性很強,同時也讓讀者覺得新鮮有趣,說理也淺近貼切。由“小象受制于繩,大象受制于常識”的現(xiàn)象引入,再自然過渡到“我們又是否意識到,其實,我們很多人也被常識禁錮了頭腦,失去了創(chuàng)造力”,由物及人,極能引發(fā)人的思考,下文的分析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素材精選:
哈爾濱的丁香有個特點:它們往往是在人們不經(jīng)意的瞬間,忽然全部綻放的。這讓人們感覺春天在一夜之間降臨到了這座城市。在北方,有許多花兒都是這樣,花蕾往往會在枝頭掛很長時間,然后在某一天,或某一瞬間,便“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了。
花兒為什么要選擇在一個瞬間不約而同地綻放呢?一位生物學(xué)家解開了這個謎。
北方地處高緯度地區(qū),這里冬季漫長,春季短暫。有時,春天即使來了,天氣也往往會有很多反復(fù),白天可能艷陽高照,而晚上則有寒流侵入,一天之間,溫差極大。在這種氣候中,花兒如果貿(mào)然開放,必然會被無情的寒風(fēng)“零落成泥碾作塵”,所以,聰明的花兒一直處于含苞待放的狀態(tài),尋找最佳的開放時機。它們可能會等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的時間,直到四月中旬或者更晚的某一個清晨,人們上街時會突然聞到四溢的花香,看到花開滿城。
運用點撥:
丁香的綻放可以從生物學(xué)的角度解釋,但也可以從解讀其形象入手,從花兒等待開放時間的角度揭示善于等待的重要性,從花兒選擇時機開花的角度發(fā)現(xiàn)生存的智慧,從花兒不管遇到任何困難也要選擇開放領(lǐng)悟其精神。
故事類型:親歷故事
片段呈現(xiàn):
“汲來江水煮新茗,買盡青山當(dāng)畫屏”,當(dāng)我看到古人悠閑自適的小詩被印在奶茶杯壁上時,我笑了,我又困惑了。
何以這兩句意境開闊浩然的好詩與一杯奶茶又有了聯(lián)系?難道這杯中蕩漾的便是詩人傍山而居、煮茗品酒的所有精華嗎?
當(dāng)我們偶然間仰頭卻只能看到被高樓大廈切割得七零八落的灰色天空時,我們又怎能動“晴空一鶴排云上”的詩情?當(dāng)我們?nèi)巳私詾椤暗皖^族”,共處一室卻相隔千里時,我們又哪里知道“蓬門今始為君開”的喜悅呢?當(dāng)我們對孤寡老人視而不見袖手旁觀時,我們是否忘記了兒時熟記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了呢?(選自《也說古為今用》)
名師點評:
高中生大都喜歡喝奶茶,但一般也就止于娛樂休閑。然而,作者在休閑的同時卻留心觀察并展開思考,所以生活中的小事或日常現(xiàn)象到了作者筆下,竟變得耐人尋味了,生發(fā)出了深意。當(dāng)然,想要將日常親歷故事變?yōu)閷懽魉夭?,還需要不斷磨練靈活運用的能力。
素材精選:
春天賞梅的時候發(fā)現(xiàn)如今的人們還是非常喜歡盆栽的梅,商人出于牟利的目的,故意雕琢梅枝的形狀取悅賞梅人,以“奇”取勝。聯(lián)想到龔自珍的《病梅館記》,對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審美有了新的思考。
運用點撥:
智慧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來源于生活是說要善于觀察生活小事,發(fā)現(xiàn)不同尋常的地方,而高于生活是要針對自己的疑惑展開思考,對小事有個性化的解讀或升華。使用這類型的素材,分析的時候一定要突出“我”的觀點,彰顯自我思維力。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