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善順
“媽,去我姑姑家哪條路好走???”
“走賢官吧,或者走廟頭,何橋和任莊的橋不好走?!?/p>
賢官和廟頭是位于我家一南一北的兩個鄉(xiāng)鎮(zhèn),何橋和任莊是分屬這兩地的兩個村。姑姑家在賢官一個和廟頭鎮(zhèn)相鄰的村,走何橋和任莊路程最近,而走賢官和廟頭則要多走一倍多的路。去姑姑家必須跨過沭新河,而方圓20公里只有經(jīng)過這四個地方才有過河的橋。
小時候跟著奶奶回娘家,都是步行到沭新河邊,坐木船擺渡過河。記憶中擺渡的爺爺很和藹,從來不收錢,只是每年河兩邊的人家都要給他一茶缸糧食。大米、小麥、玉米、黃豆隨便給,不論坐不坐他的船,人們都會給。后來自行車代替了兩條腿,船退休了,橋便愈發(fā)重要起來。那時經(jīng)過何橋大橋,覺得真是宏偉高大,橋面離水面十幾米。河道通航,時有運輸船經(jīng)過。
再后來自行車也漸漸失寵,摩托車、手扶拖拉機、農(nóng)用三輪車、家用小轎車等逐一登場,橋從“喜笑顏開”到“不堪負(fù)重”。加之沿途興起不少家庭工廠,載貨汽車來往增加,橋更是“苦不堪言”,以致“病痛纏身、奄奄一息”了。
幾年前,何橋、任莊的兩座橋成了危橋,橋兩端砌起了水泥柱,立起了限高梁,防止超大超重的車輛經(jīng)過。我前年從任莊的橋走過。橋面不能會車,老遠(yuǎn)就得看著對面有無來車,而拱形的橋面使得車不走到近橋中心根本看不到,所以車走一半再退回去的,不是難見到的場景。我不知道的是,幾年過來了,情況不僅沒有改變,而且每況愈下。
走廟頭最好走,因為跨橋的是205國道,大橋牢固得很。走賢官的橋,和前面兩座橋差不多,只是維護得好些,經(jīng)過橋面時心里害怕的程度輕了不少。這一南一北的橋,去時選了北上,畢竟路程近也是重要參考。
要過的橋選好,而且農(nóng)村已是水泥路村村通,應(yīng)該沒有其它障礙了。同行的堂妹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讓我“走著瞧”。
不走不知道,一走嚇一跳。由于沿途有木材加工廠,經(jīng)常有重型卡車經(jīng)過,好多水泥路路面已經(jīng)被壓裂得不成樣子,最“慘烈”的地方來個局部特寫,真會被認(rèn)為是水泥塊堆砌的建筑垃圾場。更令人奇怪的是,最近幾天都沒有降水,怎么路面積水這么嚴(yán)重,有的地方居然在10厘米以上。
“你沒看看兩邊的人家啊?”堂妹一臉不屑地看著我。
這是一個顛覆我認(rèn)知常識的答案。原來,路兩邊人家的宅基平均比路面高了近50厘米,平常下雨的雨水都匯集到路面上來,而且有些人家的生活污水隨手一潑,最終也在這里相匯。從路面到家門口,都已水泥硬化,水很難滲透下去,又沒有其它流向,只能等著蒸發(fā),沒有積水才怪。這與原來的路簡直“判若兩人”。之前的路都是自然的制高點,而且兩邊會有預(yù)留的排水通道,就近匯入河溝。雖然是砂石路,坑洼不平,但不至于積水如此嚴(yán)重。
“我大哥家門口那條路也是這樣?!碧妹谜f的是我叔家的堂弟。
從姑姑家回來,馬上跑到堂弟家一探究竟。果不其然,雖然積水不多,但地基較之路面也是“高高在上”。
“干啥不留個小溝淌水呢?”
“別人家不留,就你家留,等著你家被淹吧。”堂妹給出了答案。
“村里就不管管嗎?這樣路多不好走!”我腦中浮現(xiàn)這樣的景象:下雨時,步行騎車的人都繞過路面走邊上人家的門口,機動車才走正路。
“哪個管咯?!蓋屋的時候都交過錢的,自家門口都是自家花錢鋪的?!碧妹眠@個回答不是很清楚,但情況我大體還是了解的。
這些高過路面人家的房子都是路修好后蓋的。因為要搞新農(nóng)村建設(shè),村里蓋房子管得緊些,這些蓋房子的人家都向村里交了錢,而且從買土墊高宅基到與水泥路硬化對接,都是各家自己花錢,村里“不便”管了。至于交給村里的錢是怎么回事,沒人去細(xì)究。這幾年,農(nóng)田被置換蓋了房子、集體的池塘被填平蓋了房子、集體的河堤被蓋了房子,總之蓋了好多房子。
算了,不想那么多了,回家吃飯。晚餐是家庭大會餐,姐姐姐夫、妹妹妹夫都回家。
飯后聊天是我們家?guī)资甑牧?xí)慣了。晚飯之后,不急著刷鍋洗碗,大家先坐著,天南地北、家長里短拉呱一陣子。記得小時候,家里還沒通電,用的是煤油燈,為了節(jié)省燈油,晚飯吃過就把燈吹了。一家人摸黑在鍋屋里圍坐著,聽爸爸講他小時候的故事,講他經(jīng)歷過的艱難,講他那些長輩們給他講的道理。他不厭其煩,我們?nèi)缗R其境。
“好幾年了這橋怎么還不修呢?”飯后話題又被我不經(jīng)意地帶到了橋和路上。
“哪那么容易呢,修橋要好多錢,兩邊不是一家的(河兩邊的村不是一個鎮(zhèn)的),哪個出多少錢分不清?!?/p>
“你想修他不想修,橋這東西又不能修一半留一半?!?/p>
“哪個搞得懂呢,附近的人都反映過,但不知道修橋是找水利還是交通。”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也不是沒有道理。
“那怎么水泥路都修起來了呢?”我覺得這不僅是錢的問題。
“村村通(鋪水泥路)上面有任務(wù),完不成會挨板子。修橋沒有規(guī)定,而且鎮(zhèn)領(lǐng)導(dǎo)也不用過橋檢查工作,橋那邊不歸他管……”,大姐夫不愧多吃幾年飯,看問題就是不一樣。他接著說:“路能一點一點修,有多少錢修多少路,我鋪到我的地界,你鋪不鋪是你的事,橋不能啊。而且修路上面有補貼,鄉(xiāng)里出一部分,村里發(fā)動大家捐一點,就差不多了?!?/p>
說得也是,難怪路都是新路了,橋還是老橋。
“路是鋪起來了,可壞了很多,也沒人來修。有的地方路基都沒培好,會車很不方便?!泵梅蚪?jīng)常開車回家,對此深有體會。
現(xiàn)在農(nóng)村的私家車多了,修路的時候真沒考慮那么遠(yuǎn)。路是鋪上了,驗收通過了,檢查通過了,考核通過了,可通過就過了,管理維護沒跟上。壞了怎么辦?還真得好好想想。
這幾年,農(nóng)村變化大了,味道也變了。種地的越來越少,進廠的越來越多,在追求富裕的道路上大家爭先恐后。有的人富了,涂粉抹脂;有的村子富了,卻沒美起來。
鄉(xiāng)村振興,是一攬子事,不能路歸路、橋歸橋,路和橋都得弄好。路要走新路,橋也得“涅槃”。那些填平的池塘、新建的樓房,該管的還得管緊了;斷流的河溝、消失的魚蝦,該還的還得還回來;無序的家庭工廠、滿地的生活垃圾,該治的還得治好了。
失修的大橋、壓壞的路面、高出的地基,解決起來確有困難,但總不至于成為無解的難題。橋是路的鉸鏈,橋修不好,路也就斷了頭。橋和路都在群眾腳下,橋和路能不能修好是事關(guān)黨和政府與群眾的心連得緊不緊的大事,不能讓群眾走得“心驚肉跳”。
習(xí)近平總書記對“四好農(nóng)村路”建設(shè)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要“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各地也在有條不紊抓落實,完全可以乘此東風(fēng)實現(xiàn)橋通路平。至于壓壞的、積水的路面,可以有很多的辦法解決。比如,規(guī)劃做得好些、工程把得牢些、限重抓得嚴(yán)些,以及加強對沿路村民的教育和引導(dǎo),都有助于解決問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不僅是寫在報告里的,更是落到實踐中的。群眾的難題就是黨和政府的必答題,把群眾放在心中,自然會“計上心來”。
(作者單位:中共江蘇省紀(jì)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