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蒙
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將苗繡、水族馬尾繡等刺繡技藝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繡是苗族民間傳承千年的刺繡技藝,是苗族歷史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彰顯著苗族女性的勤勞與智慧,“能織苗錦”就是對當地女性能紡能繡的贊美之句。苗繡中蘊含著很多繡法,如平繡、辮繡、堆花等,不同的繡法展現了不同的藝術風格。水族馬尾繡是最古老也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技藝,它以馬尾為主要的原材料,并且制作過程相對其他繡更加繁瑣,古色古香,結實耐用,有刺繡“活化石”的美譽。水族馬尾繡的相關記載少之又少,無人知曉它有多遠的歷史,它可以留存并代代傳承全部歸功于貴州當地的水族繡娘們。在今年6月,依文·中國手工坊攜非遺繡娘以及手工制品一同亮相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讓世界了解中國非遺刺繡技藝。
跟隨人潮記者來到深山集市僑福芳草地專場,廣場中央藍色漸變的染紗制成一個個有弧度的屏障,身臨其中,倘若置身于深山之中,如沐春風。兩位繡娘親臨現場坐鎮(zhèn),一邊忙著自己手里的活兒一邊向來訪者介紹手工技藝。記者有幸遇到明星繡娘潘奶奶,潘奶奶是苗族人,所以主繡苗繡??吹剿臅r候她正在編刺繡要用到的線股。一個特制的線架,七只纏著線的竹柄,雙手嫻熟地重復交叉著編織。年輪在她的指尖落下痕跡,飽經滄桑的手不知繡出了多少美麗。當我問她繡娘們都是什么時候開始學習刺繡的,她告訴我山里的繡娘大都是十多歲就開始繡苗繡。剛開始只是繡小孩子的背帶和一些簡單的東西,漸漸地就要開始學繡衣服和一些復雜的東西。奶奶一般不怎么說話,但是談起刺繡,談起圖騰卻變得侃侃而談,從她的眉宇間和談吐中不難看出她對刺繡的喜愛。奶奶告訴我她最喜歡繡石榴,石榴在她們那里有多子多孫的含義,和所有老人一樣,潘奶奶期望家丁興旺,多子多福。除石榴外,她們還喜歡繡蝴蝶、鳥以及飛龍。蝴蝶在她們的傳說里象征著媽媽,而鳥則象征著爸爸,所以她們鐘愛在織布上繡這些圖案,以表對它們的敬意。潘奶奶告訴我龍的圖案分不同種類,有飛龍、盤龍、臥龍等,但她們會經常繡飛龍。在苗族的傳說中,飛龍是她們整個部落遷徙到貴州西部的指路者,他們跟隨著天上飛龍的軌跡一直向西遷移,所以飛龍對她們而言也一樣有著特殊含義。圖騰在苗族的服飾中是很有講究的,男女服飾中有些圖騰可以出現,有些圖騰則是不能出現。像女性服飾中叫做飛云的圖騰男性不能使用,而類似羽毛形狀的圖騰是男性服飾專屬的,并且它們只能繡在上衣的部分,褲子上是絕對不可以出現的。
即使不是在周末,這里也會有不少的顧客光顧,他們穿梭在藍色的屏障中,挑選自己心儀的商品。這里的每一件商品上都有刺繡元素,它們與時尚相融合,碰撞出民族的火花,為這個都市增添了一抹不一樣的色彩。而這濃墨重彩的一筆卻是經過15年的沉淀與累積才描繪出來的。
15年,一個長到可以跨過妙齡少女彌足珍貴的青春年齡,著名企業(yè)家夏華女士攜手她的依文·中國手工坊團隊卻用這樣珍貴的時間成就了深山大事。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非遺技藝的傳承之路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依文企業(yè)本著“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宗旨,為了非遺技藝的留存,收起行囊奔赴大山。在這15年間,夏華跟隨著依文團隊,無數次的往返于城市與大山之間,尋找了大山深處8000多名繡娘,搜集T4000多種繡樣,創(chuàng)造了依文繡樣數據庫,并用它們編織出了一條繡夢之路。搜尋深山里的繡娘并云集了百名專業(yè)的技藝培訓師,系統(tǒng)化地為這8000多名繡娘進行培訓,為她們在當地建造繡夢工廠、博物館等。為了讓她們的繡品有更加寬廣的銷路,夏華女士想方設法的為她們搭建商業(yè)之橋,讓她們的手工藝品走出深山,走向世界。依文始終用扶貧的公益之心加上商業(yè)的手法去幫助繡娘們實現夢想,去改變那些傳承手工人的命運。讓她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的同時也可以肩負起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正如繡夢這個名字一樣,這條路承載著大山深處的繡娘們的夢想,她們傳承著中國最偉大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除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外,她們也想讓世界看到東方的神奇與智慧,她們需要一個平臺去展現技藝,而依文為她們實現了夢想。2017年,第一次,她們走出深山,來到了北京,那夢寐以求的地方,在廣闊的舞臺上講述了她們的故事,那陳舊的織布機背后的滄桑。好事成雙,也是在同一年她們走出了國門,去了倫敦,第一次讓世界看到了她們的作品,讓中國的非遺文化驚艷了世界。
看到那些琳瑯滿目的手工藝單品,我不禁為它感嘆,感嘆它的神奇;感嘆它的魅力;感嘆它的偉大;感嘆它背后承載的千年文化美學。這里面的每一件商品都刻錄著繡娘指尖游走的針線軌跡,每一件繡品都蘊藏著繡娘指尖的溫暖,都凝聚著她們的匠心精神。在深山集市,你可以看到手工匠人眼中對繡的熱愛,可以感受到她們對繡的執(zhí)著。舉手之間表達著千年承載的感情,經緯之間傾訴著世代的傳說。于她們而言,這不僅是一門傳統(tǒng)手工技藝更是民族的傳承。
非遺,一個只能親身體會、用心感悟的詞語,它不僅代表著一個民族代代相傳的物質遺產,還蘊含著傳承人滿腔的熱忱和肩負的責任。傳承人從兒時喜愛到終身堅守,來時路一定滿是坎坷荊棘,但他們用自己的堅定執(zhí)著為非遺填筑精髓,用自己畢生力量讓世界看到中國的精彩!
《時尚北京》:日前中國手工坊是怎樣的規(guī)模?對于今后的發(fā)展有哪些計劃?
夏華:中國手工坊,是以中國刺繡、雕刻、紋飾、蠟染等傳統(tǒng)手工藝為基礎,將中國傳統(tǒng)工藝與現代時尚設計相結合,創(chuàng)新出具有現代商業(yè)價值的產品或元素,通過特定的商業(yè)模式,為有需求和懂得欣賞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的企業(yè)與個人提供服務。依文手工坊目前是有兩個團隊在運作,其中一個團隊常年在貴州大山,深耕于貴州當地工作,每年行走39000公里,尋找當地繡娘,建立手工坊。
依文中國手工坊一直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致力于手工藝繡娘的精準扶貧,手工坊為繡娘提供訂單式培訓,通過設計師的設計,將美學傳統(tǒng)紋樣現代化、時尚化,國際化,形成文化衍生品。我們還創(chuàng)建了依文繡樣數據庫,在當地建造繡夢工廠、博物館等,建設北京市最大的手工藝體驗空間,聚集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保護和推動中國手工藝。
《時尚北京》:非遺文化與依文是怎樣融合的?對企業(yè)文化有什么影響?
夏華:我們的設計師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學進行元素提取,建立紋樣數據庫和手工藝人數據庫。通過數據庫的打造,將傳統(tǒng)紋樣進行衍生現代化,讓傳統(tǒng)紋樣和現代美學融合,應用于我們現在生活的文化衍生產品的設計中。
我們的企業(yè)使命是“釋放中國文化原力,打造有溫度、有態(tài)度的專屬時尚服務”。我們一直以來都秉承著“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宗旨,為了非遺技藝的留存而不斷努力著。
《時尚北京》: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承您認為作為企業(yè)有哪些責任和義務?
夏華:十五年前,我?guī)еO計師到黔西南地區(qū)去采風,看到那里的繡娘繡藝精湛,繡出來的作品栩栩如生,我們的設計師也非常震驚。結果當第二年再去的時候,我們發(fā)現由于這門手藝賺不來錢,繡娘們都已經放下了作為匠人的尊嚴去旅游景點賣水果,賣瓜子,以此來維生,導致很多古老的繡種瀕臨失傳,為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我們設立了中國手工坊,將中國傳統(tǒng)手工技藝結合現代時尚元素,形成多種文化衍生品,將這些古老的刺繡技藝帶出大山,保留并延續(xù)下去,我想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時尚北京》:中國手工坊和國家的扶貧計劃有哪些聯(lián)系?對于公益事業(yè)有哪些貢獻?
夏華:中國手工坊以“讓世界愛上中國手工藝”為使命,我們積累了豐富的手工藝大師資源,建立了最完備的中國手工藝者數據庫、建立了手工藝元素紋樣數據庫,以全新的商業(yè)模式運營中國手工藝聯(lián)盟,實施繡娘扶持計劃,為繡娘們提供穩(wěn)定收入來源的同時,將傳統(tǒng)的手工藝帶出大山,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得到傳承。工藝博物館群的建設,讓世界看見中國手工之美,讓工匠精神代代相傳,中國手工坊匯集多方力量,共同推動中國手工藝事業(yè)的發(fā)展。
《時尚北京》:十五年的深山之路對您最大的感觸是什么?您如何評價這十五年?
夏華:最大的感觸是這些深山里的每一位繡娘都掌握著獨特的刺繡手藝,但是這些手藝卻沒有被充分地保護起來。對于深山里的手藝人來說,刺繡就是她們的生活,是她們生活來源。當我告訴她們把c刺繡帶到國際舞臺時,她們只是說刺繡是她們的日子。我用了15年的時間,將這些大山深處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帶出了大山,讓這些繡娘們知道原來她們的刺繡是那么的珍貴?,F在,我們的這些繡娘們有了一份穩(wěn)定的收入,我們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也得以發(fā)揚,得以傳承,我想這15年我們的辛苦沒有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