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曦
美國:大學招生的考量指標
美國孩子沒有書面的暑假作業(yè),研學旅行的質量和收獲是美國大學招生的一個考量指標。很多名牌大學的申請表要求學生填寫讀高中期間每個暑假的活動情況。暑假選修大學課程,不僅可得到學分,還是進入著名大學的敲門磚。此外,做義工和打零工也是美國孩子們暑假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家長較少有“望子成龍”的觀念,孩子參加假期活動主要還是根據(jù)興趣愛好。據(jù)統(tǒng)計,美國12歲以上的青少年,60%以上的人參加過各種義工服務。不少學生還會在暑假打工。這不僅可以讓他們體會自食其力的快樂,而且能接觸社會。在美國,暑假各個社區(qū)都能看到當義工的學生。不管是經(jīng)濟條件一般還是富裕家庭的家長,也都支持孩子在暑假打打零工,培養(yǎng)吃苦耐勞的品質。
中小學生在各種校外場所開展研學旅行,包括藝術館、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科學博物館,還有劇院、動物園和歷史遺址。美國霍奇基斯高中甚至曾組織10至12年級的學生去南極開展為期3周的探險之旅,讓孩子們在考察南極周邊島嶼,觀察鯨魚、磷蝦群,拍攝帝王企鵝、海豹、冰山的同時,聽取隨行的南極科考專家講授生態(tài)學和當?shù)貧v史。
最近,美國的一項關于藝術類的研學旅行的研究性試驗,驗證了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本次研究性試驗選擇了在美國阿肯色州的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這個藝術博物館是2011年建成的,有5萬平方英尺的畫廊和8億多美元的經(jīng)費。這些經(jīng)費主要是用于支付學校研學旅行的相關費用,包括交通費,午餐費和研學導師的教學費用。
在開始的兩個學期中,博物館收到了525個學校的研學申請,覆蓋了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38347個學生。在為期3周的調查中,123所學校的10912個學生和489個教師參加了調查采樣。
研究結果表明:研學旅行促進了校內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在藝術博物館的研學旅行,幫助學生記住了所參觀的畫作中大量歷史和社會知識的細節(jié)。例如,88%的學生看了“At the Camp—Spinning Yarns andWhittling”的畫作,記住了廢除奴隸制度對制糖業(yè)造成的重大影響;82%的學生看了“Rosie the Riveter”的畫作,記住了二戰(zhàn)期間女性大量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重要意義。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研學旅行是學習知識的重要手段,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記憶了許多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內容。
得出結論:研學旅行不僅讓學生學習了知識,獲得了工作技能,更是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讓學生欣賞到了人類文明的廣度。
日本:納入教育體系
在日本,研學旅行被稱為修學旅行,是日本學生最具特色的活動。修學旅行起源于1882年,櫪木縣第一初級中學(現(xiàn)櫪木縣立宇都宮高中)組織學生們參觀東京、上野召開的“第二屆實業(yè)發(fā)展促進博覽會”。這也成為后來“高中學生與初中學生團體旅游”活動的開端。
1946年,研學活動正式納入教育體系,是日本學校最具特色的活動之一。修學旅行是日本小學、中學和高中教育重要的一環(huán),實施比例約占百分之九十多。
公立小學、初中的修學旅行費用補助,由國家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并且數(shù)額逐年增長。國家財政支持減輕了參加修學旅行活動學生的家庭負擔,讓普通家庭能夠負擔起學生的修學旅行費用支出,為日本的修學旅行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經(jīng)濟推動力。同時,修學旅行活動的經(jīng)濟帶動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使政府有能力為下一輪修學旅行活動的開展加大財政支持。
日本的修學旅行因學習的內容不同被細分成若干類別。比如歷史學習,主要通過參觀歷史遺跡,學習歷史知識。這種旅行多去京都、奈良和東京等地,這些地方古跡多。還有體驗大自然的森林修學旅行和農業(yè)修學旅行等。同時,也涉及職業(yè)選擇、自然體驗、考察先進企業(yè)甚至體驗商人活動等等,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修學旅行目的地有國家之間,也有地區(qū)之間。據(jù)統(tǒng)計,日本每年約有近200個學校、約4萬名學生到中國修學旅行。
在實施中,學校會依據(jù)學生的年齡不同而側重有別,時間一般為期數(shù)天。其中小學生主要就近參觀名勝景點或是集體泡溫泉;初中生不只去名勝景點,而且把教科書中出現(xiàn)的國會議事堂、東京塔等列為參觀景點;高中生則傾向把參觀地點定位在自然體驗或了解往日戰(zhàn)爭的悲慘歷史,修學旅行常去沖繩、廣島、長崎等地。另有不少學校尤其私立學校,還會組織學生出國修學旅行,并將此作為特色寫入招生簡章。
修學旅行是很多日本人難忘的記憶之一。旅行中,有人交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有人明白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道理。
韓國:知識的提升過程
在韓國,幾乎每個學生都參加過各種類型的研學旅游,其中較有特色的形式是畢業(yè)旅行。韓國教育部門將畢業(yè)旅行作為學生的一項必修課目,納入學分管理,學生只有參加并修夠相應學分,才可以畢業(yè)。研學旅游的范圍也不囿于本國內,如2014年,韓國大學生“東北亞大長征”活動就選擇高句麗的開國王城——位于我國遼寧省的五女山城,以及高句麗時代遺址——我國吉林省集安市、敦化市、東京城等地進行考察。
在韓國,研學旅行往往以游為主,以學為輔;以景區(qū)、景點為主;以主觀感受為主,偶有科學考察。它讓孩子們在旅行的過程中去感受、發(fā)現(xiàn)、思考、探究、分析、總結。
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將自己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在旅行中實踐、應用、檢驗,將知識進行整理與融合,從而系統(tǒng)化掌握。這種將知識再加工的過程,就是一個提升的過程——研學旅行的意義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