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紅
【摘要】 目的:研究觀察替莫唑胺配合全腦放療與單純全腦放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療效、生存時間及不良反應。方法:隨機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筆者所在醫(yī)院接受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治療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替莫唑胺+全腦放療)與對照組(全腦放療),各50例。對比兩組的療效、生存時間、不良反應及神經(jīng)功能的評價。結果:觀察組的有效率為88.00%,高于對照組的72.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4.00%,低于對照組的28.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神經(jīng)功能改善情況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生存時間為(12.70±0.41)個月,而對照組的生存時間為(7.90±0.24)個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替莫唑胺配合全腦放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效果顯著,可延長中位生存時間、安全指數(shù)較高,此方法值得在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臨床治療中大力推廣。
【關鍵詞】 替莫唑胺; 全腦放療; 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 生存時間; 安全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5.04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15-0-03
腦轉移屬于非小細胞肺癌、乳腺癌兩種疾病病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據(jù)相關文獻報道,在非小細胞肺癌中,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出現(xiàn)轉移的概率為30%~40%,若患者一旦發(fā)生腦轉移現(xiàn)象,不但會極大降低生活質量,還會對預后產生不良影響。目前,針對腦轉移的臨床治療,常使用的一種常規(guī)手段就是全腦放療[1-2]。但患者往往伴隨有血腦屏障,因此,化療用于腦轉移瘤治療中的作用始終存在有較大的爭議,而替莫哇胺屬于一種新型口服藥劑,一般用來醫(yī)治腦膠質瘤,該藥物可以穿透血腦屏障,保留有較為良好的腦脊液藥物濃度,這一優(yōu)勢使其成為醫(yī)治腦轉移瘤一種有效的化療藥物,此外,也有相關研究表示,替莫哇胺還具備有較強的放射性增敏功能,能夠有效控制住患者出現(xiàn)腦轉移[3-4]。本研究通過觀察替莫唑胺配合全腦放療與單純全腦放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療效、生存時間及不良反應得出如下結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筆者所在醫(yī)院接受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治療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患者通過病理檢查后明確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2)MRI檢查后明確診斷為腦轉移灶;(3)每一位患者生存期的評估值均在3個月以上,KPS評分的分值至少60分;(4)白細胞數(shù)目>4.0×109/L,心、肺未受嚴重損傷,且肝、腎等重要器官未出現(xiàn)任何功能障礙;(5)患者對本研究的信息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精神障礙;(2)患有病情惡劣的內科??;(3)患者的年齡<18歲;(4)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5]。根據(jù)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替莫唑胺+全腦放療)與對照組(全腦放療),各50例。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30~75歲,平均(50.27±4.24)歲;48例神經(jīng)癥狀(嘔吐、頭痛、偏癱);鱗腺癌5例,鱗癌23例,腺癌22例。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31~79,平均(50.31±4.34)歲;47例神經(jīng)癥狀;鱗腺癌6例,鱗癌21例,腺癌2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理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的首選治療計劃為單純使用全腦放療;而觀察組則是在全腦放療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替莫唑胺。具體使用方法如下所示。
全腦放療:選取直線加速器6MV光子線給予全部患者實施連續(xù)放射治療,DT 40 Gy,每次200 cGy,總次數(shù)為20次,治療時間為1個月。
替莫唑胺(北京雙鷺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153):患者接受放療的第1天,給予其服用劑量為75 mg/(m2·d)的替莫唑胺,2次/d,連服1個月。暫停服用1個月后,將劑量增加至150 mg/(m2·d),連服5 d,暫停服用23 d后,再給予患者繼續(xù)服用,以28 d為1個治療療程,1個療程過后,如果患者的耐受性較好,可將劑量增加至200 mg/(m2·d),連服時間最長不能超過6個療程。
患者接受治療階段可根據(jù)實際的病情改變,對其適量服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等治療藥物,以緩解由于全腦放療而造成的不良反應;針對部分在治療中產生繼發(fā)性癲癇癥狀的患者,對其實施相應的抗癲癇治療;同時依據(jù)血象的實時變化實施粒細胞刺激因子升白細胞治療;再依據(jù)患者的嘔吐程度,對其使用甲氧氯普胺或者是5-HT受體抑制劑等治療藥物進行止吐治療[6]。治療期間,如果患者產生顱內進展或者是新的臟器發(fā)生轉移現(xiàn)象,則立即停服替莫唑胺。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療效。完全緩解(CR):患者的病灶已經(jīng)全部消除,并且治療1個月后未再產生新的病灶;部分緩解(PR):患者顱內的最大徑之和能降低至少30%,并且治療1個月后未發(fā)生新的變化。穩(wěn)定(SD):患者顱內的最大徑之和有所減小,但減小程度未達到PR。進展(PD):患者顱內的最大徑之和降低至20%或大于20%。近期有效率=(CR+PR)/總例數(shù)×100%。(2)生存時間。(3)不良反應。血液系統(tǒng)毒性(白細胞下降、貧血、血小板減少)、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便秘、腹瀉)、其他(頭痛、肌痛)。(4)神經(jīng)功能評價。Ⅰ級:正常;Ⅱ級:不能進行日常的工作,但可以自主自理;Ⅲ級:臥床治療或者需在他人協(xié)助下進行。將兩組患者療效、生存時間、不良反應及神經(jīng)功能評價作為本研究的觀察指標進行分析。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有效率
觀察組有效率為88.00%,高于對照組的72.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4.00%,低于對照組的28.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神經(jīng)功能評價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放療結束后及輔助治療2周,觀察組的神經(jīng)功能改善情況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生存時間
治療結束后,對全部的患者進行2年期限的隨訪,觀察組的生存時間為(12.7±0.41)個月,而對照組的生存時間為(7.9±0.24)個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28,P<0.05)。
3 討論
大腦是乳腺癌、非小細胞肺癌這兩種疾病中最常發(fā)生轉移現(xiàn)象的一個部位,這種轉移現(xiàn)象能夠對腫瘤患者的預后產生不良影響,如果患者不接受治療,那么其中位生存時間大概只有3個月的時間[7-8]。目前,針對腦轉移的臨床治療主要常用的方法為全腦放療,但是單獨使用這種治療方法所產生的療效比較一般,患者極易因原發(fā)腫瘤病情惡化、腦轉移發(fā)生進展等因素而病死,所以,為了能夠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一定要進行聯(lián)合化療治療[9]。但血腦屏障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致使化療藥物在腦脊液中不能充分發(fā)揮其最理想的治療濃度,并且放療、靜脈化療二者聯(lián)合使用會使患者產生較多的不良反應,降低耐受性,使全腦放療不能順利實施,最終導致兩種療法的聯(lián)合使用在臨床中受到一定的制約[10]。替莫唑胺屬于新研制出來的一種口服烷化劑,這種治療藥物能夠輕松穿透血腦屏障,實現(xiàn)腦脊液最理想的藥效濃度,在適合的pH值環(huán)境下,其能夠分解成甲基肼和5-氨基-咪唑-4-酰胺,可以在腫瘤細胞分裂每一個階段產生良好的作用。而替莫唑胺具有較強的細胞毒性作用,可有效促使病變細胞發(fā)生大量凋亡,同時這種治療藥物對放療有很強的增敏作用[11]。據(jù)有關研究報道,替莫唑胺既可以有效醫(yī)治惡性膠質瘤,同時還可以對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產生良好的醫(yī)治效果,治療中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性高[12]。兩種治療方式的聯(lián)合使用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減緩肺癌腦轉移速度。在本研究中,觀察組的有效率為88.00%,高于對照組的72.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4.00%,低于對照組的28.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神經(jīng)功能改善情況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的生存時間為(12.7±0.41)個月,而對照組的生存時間為(7.9±0.24)個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莫唑胺配合全腦放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療效理想,不良反應在耐受范圍內,有效改善神經(jīng)功能,延長生存時間,此方法值得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李子煌,李先明,楊東,等.替莫唑胺聯(lián)合全腦放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瘤的療效觀察[J].廣東醫(yī)學,2017,38(10):1593-1597.
[2]蒲廷,靳雨,李光明,等.全腦放療聯(lián)合替莫唑胺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Meta分析[J].西部醫(yī)學,2017,29(1):70-77.
[3]蘇雷,胡玲,崔桂敏,等.MGMT及IDH1表達與替莫唑胺聯(lián)合全腦放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療效的關系[J].重慶醫(yī)學,2017,46(21):2976-2979.
[4]李小芳,王悅,陳雪,等.替莫唑胺在MGMT高表達的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治療中的應用觀察[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7,46(3):387-390.
[5]李智軍,卜羽,屠波,等.全腦放療同步替莫唑胺治療肺癌腦轉移瘤的療效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6,15(19):1916-1918.
[6]柳影,王瑩,劉顯紅,等.不同化療方案治療放療后進展的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效果及安全性比較[J].腫瘤研究與臨床,2017,29(3):172-175.
[7]霍燃,李小芳,蘇雷,等.PARP抑制劑與替莫唑胺在MGMT高表達的肺癌腦轉移中有協(xié)同作用[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6,35(9):2251-2254.
[8]邵蔚,馬俊勛,陶海濤,等.預防性腦照射與替莫唑胺單藥預防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比較[J].解放軍醫(yī)學院學報,2017,38(6):493-496.
[9]尹倫財,杜先鳳.吉非替尼聯(lián)合同期全腦放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療效及安全性[J].實用癌癥雜志,2016,31(9):1480-1482.
[10]王小磊,安琳,劉德澤.靶向藥物和全腦放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研究現(xiàn)狀[J].國際腫瘤學雜志,2016,43(3):216-219.
[11]劉桂梅,張新勇,田翠孟,等.全腦放療時間對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生存的影響[J].中國肺癌雜志,2016,19(8):501-507.
[12]滕菲,劉妙玲,崔桂敏,等.易瑞沙與放療同期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臨床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7,21(15):88-91.
(收稿日期:2017-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