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我寫了一篇數(shù)學(xué)小童話,內(nèi)容是小豬要烤3個蛋撻,烤箱每次最多放兩個,蛋撻烤熟需要20分鐘。用常規(guī)的方法來烤需要40分鐘才能全部烤完。小豬想出了一個方法,先把A、B兩個蛋撻放進(jìn)去烤10分鐘,然后取出A,把還未烤的C放進(jìn)去,再烤10分鐘,取出已經(jīng)烤了20分鐘的B,把A重新放回烤箱與C一起再烤10分鐘。小豬最終用30分鐘烤完了3個蛋撻。
我自認(rèn)為寫得很棒,可老師給我寫的評語卻是:理論上是這樣,實際上真的能烤熟嗎?
帶著疑問,我決定親自試一下。媽媽幫我準(zhǔn)備了6個蛋撻,我把它們平均分成A、B、C三組(如右圖)。
我先把A組和B組放入預(yù)熱好的烤箱里。定時10分鐘,定時器“嗒、嗒、嗒”的走著,我動也不動地守在烤箱旁,生怕錯過了時間?!岸×懔恪睍r間到,我把已烤了10
分鐘A組的兩個蛋撻取出來,C組的兩個放進(jìn)去與已烤了10分鐘的B組的一起烤(如左下圖)。我發(fā)現(xiàn)烤了10分鐘的A組蛋撻皮已微微泛黃,表層的蛋液已凝結(jié),用筷子輕輕戳了下,里面還是糊狀(如右下圖)。
又一個10分鐘過去了,我迫不及待地打開烤箱,一股香味撲鼻而來。取出B組蛋撻,把剛才取出來的A組蛋撻重新放進(jìn)去與C組蛋撻一起再烤10分鐘。此時的B組蛋撻的外皮已變成了金黃色,并且一層層地膨脹開來,表面油光黃亮(如右圖)。芯是黃色的,上有幾塊褐色的斑點,就像點綴在上面的花朵,剛?cè)〕鰜頃r,內(nèi)芯鼓得高高的,像一個小山丘,只不過很快就塌陷了。
隔著烤箱的玻璃,我看到C組蛋撻鼓起的“小山丘”越來越高(如右圖),而A組蛋撻卻一點也未鼓起來。
隨著定時器歡快的鳴叫,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我小心翼翼地取出蛋撻,發(fā)現(xiàn)C組的蛋撻與剛才出爐的B組蛋撻表面都有褐色的斑點,而A組蛋撻沒有,且A組蛋撻的外皮比B組、C組的顏色稍淺,表皮也沒有完全膨脹開(如下圖)。
“都是烤了20分鐘,A組蛋撻為什么會不熟?”我不解地問。
媽媽幫我分析原因說:“蛋撻烤熟除了時間要達(dá)到溫度也要達(dá)到,B組和C組的蛋撻是連續(xù)烤的,溫度基本沒變化;而A組蛋撻在外面涼了10分鐘,再放到烤箱里要重新升溫,這也需要時間,所以要想烤熟要多于20分鐘才行?!?/p>
“原來如此!”“快來嘗嘗你的勞動成果吧!”
我嘗了一口,外皮又酥又脆,內(nèi)芯又軟又甜,美味極了。而我的心也像抹了蜜一樣甜呢,雖然蛋撻沒有像我童話里寫的那樣都烤熟了,但是我懂得了實踐出真知!